文/甘嘉生 图/沈海滨
卢浮宫始建于13世纪,是法国历代皇帝的宫殿,“太阳王”路易十四于16世纪60年代基本完成卢浮宫的改建。它与同一时期建成的凡赛尔宫可谓姐妹宫,凡赛尔宫以古典主义园林著称,卢浮宫则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里程碑,以馆藏名画、石雕而誉冠全球,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雕像是该馆著名三宝。
法国帝制取消以后,这座经历代皇帝扩建而成的大型宫殿成为巴黎艺术博物馆,但这座延伸数里长的走廊式宫殿对于群众参观博物馆非常不方便。1981年,密特朗总统决心改变这种状况,扩建地下空间重修卢浮宫,再现皇家气派。但重修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选择设计师和决定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几经波折。密特朗总统原先拟请贝聿铭角逐国际招标,但贝聿铭表示愿意设计但不参与竞标。后来密特朗总统改国际招标为推荐方式,于是他邀请世界15位知名博物馆长,请他们推荐巴黎艺术博物馆改建的设计师,结果其中13位馆长一致推荐声名卓著又极富创新思维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密特朗总统集众议之大成,最后决定贝聿铭为卢浮宫改建的设计师。
巴黎卢浮宫前广场
从贝聿铭接受设计任务就开始出现了一股不信任的风潮,有的法国人不能接受华裔设计师,担心卢浮宫会毁在贝聿铭的手中。在贝聿铭的设计方案公布后,巴黎的不信任风潮发展成更大的反对浪潮,法国有些人甚至喊出了:“不要玻璃金字塔,交出卢浮宫”。卢浮宫博物馆时任馆长甚至因此辞职而去,这对已经功成名就、享誉全球的建筑大师贝聿铭来说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严峻考验。纵观历史,一个好的设计理念开始不被人们理解,甚至很多人长时间不接受的现象也不乏存在,悉尼歌剧院就有过类似的遭遇。贝聿铭对自己的玻璃金字塔设计非常自信,“让光线来做设计”“尊重所在国的传统和文化”都是贝聿铭大师设计的基本理念。玻璃金字塔的设计正是基于这些理念而创新的,贝聿铭认为金字塔三角形来源于巴黎城市中的几何规划逻辑,从新老建筑的关系看,以传统的老建筑为主轴,以现代的新建筑为陪衬,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玻璃金字塔似在皇冠上镶嵌了一块几何形的亮丽钻石,更彰显卢浮宫这个古老建筑的尊严,崭新的建筑元素使整个广场灵动了起来。从整个建筑物比例上看,它大小适中,高矮合宜,玻璃金字塔既耀眼夺目,又不喧宾夺主,十分协调;从使用功能上看,它既是巨型的采光源,又增加一处博物馆的大入口,还把卢浮宫七个馆连成一片,增加820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他对自己的这一设计充满自信,坚信“人不应该随便放弃自己的原则”;他不被不绝于耳的非议和质疑动摇自己的设计,正视质疑,迎面解说设计内涵,并大胆地决定在法国拿破仑广场上建造了一座玻璃金字塔1∶1的模型让法国民众直观感觉、现实审视。六万名公众评选、两年时间的争议、密特朗总统真知灼见的决断,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的设计终于赢得赞同,得以实施。1989年3月,玻璃金字塔建成后,法国上下一片哗然,赞誉不绝。玻璃金字塔光耀卢浮宫,800年古老的卢浮宫迎来了生机盎然的青春景象。法国人称赞金字塔是“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巨大宝石”,它理所当然地成为巴黎最具代表性的标志建筑之一。玻璃金字塔终于让法国人心悦诚服。1981年贝聿铭获得法国建筑学会奖之后,1988年3月,法国总统密特朗为表彰贝聿铭在卢浮宫扩建工程中的卓越表现,又在竣工的金字塔内授予贝聿铭法国最为尊贵的荣誉骑士勋章。2019年3月29日,法国又隆重纪念卢浮宫金字塔入口落成30周年,再次用时间证明贝聿铭建筑大师这一伟大成就。他的这一作品获得了全球的广泛赞誉,也成了现代改建工程中的经典,让世人领悟了他的自信和坚韧以及人格魅力。
贝聿铭先生于2019年5月16日走完了102岁的人生。1979年,他荣获美国建筑学会金质奖章,美国建筑学会还把1979年定为“贝聿铭年”;1981年,他获得法国建筑学会金奖;1983年,贝聿铭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第五届普利兹克奖;1986年贝聿铭获得美国总统里根颁发的自由奖章。
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贝聿铭先生的建筑作品遍及全球,留下了诸多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建筑作品,上百项建筑作品是全球各地地标性建筑——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和卢浮宫金字塔等等,史诗般的建筑杰作将永垂建筑史册。
巴黎卢浮宫外景
巴黎卢浮宫与玻璃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