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工业迁移

2019-10-24 14:16
西部大开发 2019年9期
关键词:高炉基地工业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我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是指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雁门关以南,韶关以北的广大地区。从行政区划上说,三线地区基本包括了属于内地的四川(含今天的重庆)、云南、贵州、陕西、青海、甘肃和宁夏7个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中靠近内地的一部分,习惯上将西南和西北地区称为“大三线”。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

从1964年到1980年,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三线建设”是全中国的“天字第一号”工程,是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这期间,国家在“三线建设”上的投入达2052.68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总投资的39.01%。参加三线建设的员工。僅是从北方和东部沿海内迁到西南和西北的企事业员工,就多达450万人。

四川省攀枝花市,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享有“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的美誉。攀枝花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全市已探明铁矿(主要是钒钛磁铁矿)73.8亿吨,占四川省铁矿探明资源储量的72.3%,是全国四大铁矿之一。2007年末,全市钒钛磁铁矿保有储量66.94亿吨,其中:伴生钛保有储量4.25亿吨,占全国的93%,居世界第一;伴生钒保有储量1038万吨,占全国的63%,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钒钛之都”。

这座城市就是“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三线重镇、百里钢城。

1965年3月,攀枝花开始大规模兴建,初划为特区,后定为省辖市。1970年7月1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攀钢一号高炉建成投产。标志着攀枝花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攀钢一号高炉是中国十九冶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座高炉,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的高炉,它采用了当时国内外行之有效的先进经验和国内研究实验的成果及一些先进设备,是十九冶人在极其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在十分困难的政治氛围里用青春、热血、汗水和智慧浇铸的一座丰碑。

攀枝花从只有七户人家的不毛之地,到养育百万儿女的新兴工业城市;70年,昔日的荒山野岭,如今已经成为金沙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线建设”改变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布局。在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工业交通基础设施,新增了一大批科技力量,提高了西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先后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支线,使三线地区的铁路里程占全国的比重,由1964年的19.2%提高到34.7%。建成了一大批机械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重点企业和基地,主要有攀枝花钢铁基地;成昆、湘黔、襄渝、南疆、青藏(西宁至格尔木段)、阳安、京原、焦枝、枝柳铁路;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贵州六盘水煤炭、钢铁基地和航空工业基地;重庆至万县长江沿岸的造船工业基地;陕西的航空工业、兵器工业基地:酒泉、西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秦岭火力发电厂、乌江渡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渭北煤炭基地、湖北江汉油田、陕甘宁地区长庆油田、河南中原油田等,都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工业支柱。

猜你喜欢
高炉基地工业
高炉炉前风口用电动葫芦改造实用技术
高炉前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1280m3高炉炉缸侧壁温度异常偏高的护炉实践
高炉侵蚀结厚及活跃性在线监测预警(WEIYE—FK)系统在宣钢高炉上的应用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