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卿
摘 要:在高师院校发展的过程中,课程是短板、瓶颈、关键性的问题,尤其是专业课的课程建设。专业课作为高师院校课程制度的重要支柱,是高师院校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以忻州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选修课《社会学》课程为例,探究其在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方面所做出的一些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高师院校;社会学;课程改革;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7-0041-03
在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第一次提出了“金课”,“金课”也第一次被写入了教育部文件。“金课”的要求是要给大学生有效“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这对高师院校中的专业课程的建设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近五年来,忻州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社会学》课程的建设工作也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到瓶颈。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有机融合,如何将《社会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融合,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一直在努力解决的问题。
一、忻州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社会学》课程改革所遵循的原则
(一)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教师意识、创新精神,掌握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伦理学、法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拥有较强的教育能力,能够胜任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可以从事其他相关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这一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灵魂,它应贯穿和渗透进师范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在其中起统帅和指导作用。任何一门课程,包括《社会学》课程的教学都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一目标。
(二)符合社会学学科使命担当的原则
社会学在建立之时,就是以不断反映社会发展进程,解决新出现的社会问题,而被社会所承认和接纳,由此成为一门富有生命力的学科[2]。而《社会学》课程则凝聚了社会学自创立之时到现在的基本的理论及知识,因此,《社会学》课程的改革也应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为最高理想。
二、忻州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社会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高师院校任何课程的改革,都是基于大学生未来成长及成才的目标。依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社会学》课程改革所应遵循的原则,以及社会学这门学科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同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不同的就业需求,我们以培养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和培养从事其他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两个方面为例,来阐述在《社会学》课程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性的改革。
(一)基于培养合格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目标的《社会学》课程改革
培养合格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是忻州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而合格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又必须深刻理解我国新的高中政治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鲜明的育人导向,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这些要求与《社会学》课程有很大的内在关联[3]。
1.教学内容上实现了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标的有机融合
例如,在教授《社会制度》这一章节时,我们将其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模块2的《经济与社会》中的内容有机结合,深化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经济与社会》主要包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两部分内容,本模块使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相关内容。在设置教学内容时,首先,我们着重从中观的角度将社会制度分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与教育制度,重点讲授经济制度在规范人们经济行为方面的作用。其次,我們要求学生在课后搜索与涉猎关于经济制度方面的文章,如周其仁的《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等诸如此类的文章,目的是使学生在以后从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能很好地去驾驭经济制度的内容,能更好地去处理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内容方面,高中新课标中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部分的内容,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些在《社会学》课程的内容中都能得到体现。
例如,我们选取社会学实证主义社会学家的著作,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精神。社会学之父孔德创立了实证主义,但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却是由继承其衣钵的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家涂尔干发扬光大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选取了涂尔干的经典著作《社会分工论》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并让学生探讨,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社会学这门科学从创立之初起,就是一门实证性的科学,它并不将研究建立在社会常识和依靠所谓的洞察力或无确凿根据的信念的基础上,只能依赖于科学的证据,依赖于科学的研究方法。
2.教学形式的选取上体现了互动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把精力不是放在学上,而是放在考上,因此要构建快乐课堂、对话课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能进行心灵对话。为此,需要将知识课堂转化为情感课堂,只有倾注了感情,学生才能感受知识的生命,才能领悟知识的美。在《社会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了改革实践。
(1)导课的课堂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课方式。但不管任何方式的导课,目的都是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精神迅速地由课前松散状态回归到高度集中的课堂上来,同时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向授课教师身上靠拢。例如,讲解《社会制度》这一章节时,我们选取了二战期间,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的检查制度的制定过程这一则故事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制度的力量,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快地转移到所学的内容上来。导课的形式是多样的,但导课的定位要求其简洁、凝练,因此,不能在导课的时间上花费太多。
(2)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堂设计
《社会学》课程中理论知识比较多,为了避免内容枯燥而导致学生上课专注力不强,我们灵活应用教育心理学[5]。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的提出与思维的诱导来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例如,在《个人社会化》这一章节中,我们设置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去了解社会化的理论知识。第一,选取了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黛玉与宝钗两个主要人物,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个角色有不同的命运,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家庭环境在一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是对“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因素”这一内容的设问。同时,我们适当使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将《红楼梦》中的开篇音乐穿插到课堂的导入中,使学生在情感上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社会化对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及人生的命运的影响力。第二,在学习奥地利精神病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这一理论时,学生在理解时的难度很大。因此,我们截取了视频《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要片段让学生欣赏。然后设置了 “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可否解析或结构梁祝传说” 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当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时,我们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视角去思考问题。
3.在教师角色认知模糊这一难点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教师职业的工具价值从古至今一直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及至现代,虽然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但人们对于教师的职业价值和劳动性质的认识仍存有很大的局限,所以长期以来,教师角色依然用“蜡烛”“春蚕”“园丁”等比喻来表征。我们在调查问卷中也发现,高师院校的学生在对自己作为教师的角色定位方面依然比较模糊。针对这一难点问题,我们结合《社会学》课程中的重要理论——角色理论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将课程理论的学习与塑造学生的职业角色两者结合,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第一,要使学生对自己作为将来教师群体中的教师角色有一定的认知。即通过角色理论的学习以及在课堂上的模拟教学实践,使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教师的行为,规范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区分教师角色与其他职业角色。
第二,要使学生从思想上和情感上接受与认同教师这一职业角色,形成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社会学》课程的开设一般是在大三的第二个学期,此时的学生已经拥有了实习支教的经历。结合理论的学习,学生个体自我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和确认了自己的教师角色,增强了其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
第三,要使学生在《社会学》课程的学习中,了解社会对其明确的职业期待。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与教师角色相适宜的行为,形成教师的角色行为技能、习惯和方式。而学生也根据社会对教师的客观期待(如素质期待、形象期待、义务期待)等,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去适应社会环境,努力在心理预期方面接受社会要求教师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服务,从而实现对教师角色的正确认知。
(二)基于培养从事其他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社会学》课程改革
1.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深挖《社会学》理论所特有的精神品格,培养学生成为有温度、有人文情怀的人
《社会学》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学理论,这些理论将理想与现实批判相融合,结合丰富的想象力,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有生命力的课程。《社会学》课程中理论精神的价值性品质强调,社会学的课程不仅仅是对社会学的注解,或对专业知识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保持对社会事务和人生问题的道德热情,社会学理论品格的价值性品质主要是强调人文性[6]。
例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选取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作为一名社会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韦伯以其广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思想,以及他自己在社会学领域视野开阔、富有洞察力和预见性的研究,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他所讲的价值理性——对真、善、美或正义之类较高等级价值的信仰和认同[7],赋予了社会学理论以强烈的伦理价值。尤其是他呼吁学者必须将责任伦理作为灵魂融入技术中,这也正是我们对当今师范大学生的要求。
2.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以着重培养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为准则
《社会学》课程由于其丰富的理论性和非常强的实用性,因此它对师范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门课程有助于师范大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时能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正确地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個人综合素质在《社会学》课程中的体现就是学生的应用型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集体视野能力、社会现象综合分析能力以及社会调查实践能力[8]。基于以上几种能力培养的要求,我们会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培养学生的集体视野的能力时,我们选取案例教学法。首先,选取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事,然后引导学生去分析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其他样子。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个人生活中的困扰以及所遭遇的麻烦,是由一些集体的力量所造成的。如果他们想追寻自己想要的更好的生活,就需要放弃独善其身,深入了解是什么样的集体性的力量塑造他们个人的人生境遇,从而将如何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失败。
三、《社会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启示
《社会学》课程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基本都开设,在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社会学》课程大部分是以专业必修课或者专业选修课的形式进入非社会学专业学生的课堂。作为专业课的社会学,由于其具有时代性、综合性、基础性以及特色性等特点,因此在所有的专业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培养未来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来说,《社会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不仅满足了不同师范大学生发展的需要,保证了未来教师的多样性,同时也促进了师范大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开拓了师范视野,提高了师范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社会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今天,忻州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社会学》课程的改革对高师院校的课程改革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裴云.破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改革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6.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童玉英.社会学研究方法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J].民族论坛,2015(7):77—80.
[5]席丹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以《社会学概论》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81—184.
[6]汤夺先,孙文.高校社会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以安徽省A大学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4(1):124—128.
[7]郭景萍.社会学理论的科学精神及其应用[J].重庆社会科学,2010(3):93—97.
[8]刘宜君.试论实践教学法在《社会学》教学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2):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