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现象研究可视化分析

2019-10-24 06:42陈东辉
上海管理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现象社交领域

陈东辉 刘 欣

(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30)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知识图谱可用于探索及监测某个研究领域的历史变化及发展趋势,最早在美国被提出,其后陈超美开发了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 Space,在国内各个研究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研究成果为相关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为保证原始文献数据全面、准确及有效,本文采用的国内研究文献数据均来源于CSSCI,以“粉丝”为关键词对文献主题及关键词进行筛选,共获得165条文献数据;国外研究文献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期刊,以“Fans”为关键词对主题进行检索,并选择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共获得2508条文献数据。文献数据包括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及引用文献等信息。对所得文献数据进行初步的年度分布统计(见图1)和学科分类统计(见表1)。

图1 粉丝研究文献数量时间分布

粉丝文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从文献数量的时间分布来看,国外研究从20世纪就已开始;国内从2005年左右开始关注粉丝现象,主要是选秀节目的兴起对社会文化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粉丝”一词开始被广泛使用。国内外近年来研究成果变化趋于一致。

表1 粉丝现象研究文献的主要学科分布

从研究的学科分布来看,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以及社会学领域,研究课题主要包括粉丝经济、社交媒体以及体育活动粉丝行为。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文献、传播等学科,研究内容主要关注粉丝行为影响因素、互动关系以及传播和扩散机制等,经济与管理学领域关于粉丝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粉丝经济,但相关研究成果较少。

2 可视化分析

2.1 研究主体分析

分析作者共被引, 能够对一个学科或者领域内的核心学者群以及他们之间的合作强度和互引关系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对共现学者的研究主题进行分析,有助于构建该学科或领域的知识结构及研究热点。

使用Cite Space对国内发文作者及引文作者进行共现分析,设置单个时间分区为1年;主题词来源为标题、作者关键词、摘要及关键词累加;由于国内目前研究较少,故前、中、后时间段阈值(c, cc, ccc)分别设置为(1, 2, 15)、(1, 2, 15)、(1, 2, 15);修饰算法选择最小树法和修剪切片网络;可视图选择静态聚类和合并网络。鉴于国外研究成果已较为丰富,将前、中、后时间段阈值(c, cc, ccc)分别设置为(2, 2, 15)、(2, 2, 15)、(2, 2, 15)。

共被引网络表示该研究领域内各被引文献作者的贡献及相互关系,本文以各学者在同一文章中的被共同引用代表相互之间课题的相似性,作者被引用次数以网络节点表示,作者研究课题的亲近关系及强度以节点之间的连线和连线粗细表示。

从图2可以明显看出Jenkins和Wann研究成果的被引用次数较为突出,为粉丝现象研究做出了较大贡献,其研究结论为该领域的理论基础。

Jenkins是国外研究粉丝文化的领军人物,其在大众媒介尚未普及之时就已出版《Textual poachers》,为粉丝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指出了粉丝的积极参与性,奠定了自己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其后的《Convergence culture》以及《Spreadable Media》将粉丝文化与媒体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被大量引用。

图2 国外研究共被引网络

在Jenkins之前,Fiske作为国外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已发展出粉丝文化理论,对Jenkins的研究有重要影响;Bourdieu的文化消费理论也为粉丝现象中的阶层差异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Jenkins之后,英国学者Hills在自己的《Fan Cultures》中对Jenkins关于粉丝文化的乐观态度提出质疑,其研究成果亦被大量引用。Wann对体育活动中粉丝行为及其动机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图3 国内研究共被引网络

由于国内对粉丝文化的研究时间较短,理论基础主要参考国外学者前期的研究成果,因此Jenkins和Fiske等国外粉丝现象研究代表人物的研究成果在国内研究中被大量引用。除此以外,陶东风教授作为国内文化研究的重要学者,对国外粉丝文化理论进行了汇总介绍及评述,为国内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参考;刘伟等梳理并述评了国外有关粉丝的消费行为,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2.2 研究热点分析

对已有研究的主题和内容进行聚类有助于识别粉丝现象研究领域的热点,关键词是论文的核心观点。本文以关键词出现频率及中介中心性对研究热点进行识别和衡量,中介中心性是指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

由于国外对粉丝现象的研究开始较早,研究分支较多,因此将前、中、后时间段阈值(c, cc, ccc)分别调整为(3, 3, 15)、(3, 3, 15)、(3, 3, 15),以提高分析结果的精炼度,其余参数与主体分析相同,国内参考文献分析参数设置保持不变。图4及图5中的节点表示关键词,文字及节点大小表示出现频次,节点位置及连线表示关键词共现关系。

2.2.1国外研究热点

利用Cite Space得到国外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及主要关键词(中介中心性为0.1),国外粉丝现象研究呈现典型的发展状态,研究网络呈放射性,重叠度高且研究分支较多,未来研究方向多样化。

根据图4及表2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本研究将国外粉丝现象研究热点归纳为体育(Sport)、媒体(Media)两个社会领域结合粉丝经济、粉丝行为模式两个研究方向。通过被引次数对文献进行筛选,总结出国外粉丝研究影响力较大的成果如图4所示。

图4 国外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国外粉丝研究从体育领域开始,目前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Theodorakis研究体育用品重复购买行为后发现粉丝的团体认同感能够增加对相关商品的重复购买行为;Yoshida等对粉丝参加赛事的频率进行研究后发现粉丝的群体归属感是粉丝参与活动的唯一影响因素。

表2 国外研究主要关键词列表

在媒体粉丝研究领域,国外研究主要关注社交媒体。Millward研究发现电子化媒介使得粉丝们能够更加方便和平等地构建身份认同;Vries等则对粉丝页面进行了相关研究;Highfield等对推特的社交数据分析后认为推特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粉丝构建联系和交流的重要媒介。

粉丝行为模式方面的研究开始较早,Hur等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体育粉丝的关注并不能产生有效的动机和行为;Stavros等指出粉丝从社交媒体连接到团队中获取价值主要基于四种动机:激情、希望、尊重和友情。

在粉丝经济方面,Fiske在1992年已提出了粉丝文化经济,Bauer等认为粉丝的忠诚度与品牌形象高度相关,且品牌标志对粉丝的态度和行为有重要影响;Jahn和Kunz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表明社交网络粉丝页面对客户-品牌关系有显著影响;Goh等研究品牌社交媒体社区后指出粉丝在社区中的参与度对购买行为有显著影响。

2.2.2国内研究热点

利用Cite Space得到国内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5)及主要关键词(中介中心性≥0.1),可以看出,我国粉丝现象研究呈典型的初期研究状态,研究网络集中性较强,网络简单且研究分支较少,各主要关键词之间关联度较高。从连线及主要关键词分布来看,研究热点区分较为明显。

图5 国内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3 国内研究主要关键词列表

关键词频次年份关键词中心度年份粉丝412005粉丝0.52005粉丝经济172014粉丝文化0.352006粉丝文化152006粉丝经济0.292014网红122016网红0.222016微博102011意见领袖0.192011粉丝社群62011社会化网络0.142015IP52016微博0.112011意见领袖52011IP0.12016

根据图5及表3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国内粉丝现象研究热点归纳为粉丝文化、粉丝行为及粉丝经济,按照被引量进行筛选后对各研究热点研究现状进行总结。

在粉丝文化方面,孙慧英在“超级女声”兴起之后对粉丝现象进行了论述;杨玲按照粉丝角色的演变,从情感经济和新媒介两个方面对当代媒介娱乐工业的变迁进行了分析;鲍震培指出女性粉丝文化与女性主体意识存在关联性;费勇等则分析了当代社会大众文化内部的快感机制;敖鹏及沈霄等对“网红”现象从网络红人到网红逐渐泛化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

在粉丝行为方面,莫梅锋和饶德江对粉丝的形成机制、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蔡骐分别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三个层面研究了网络媒介对粉丝的影响;马志浩和林仲轩发现粉丝群体存在不同阶层,且内部的规范有显著差别。

粉丝经济是指通过提升用户黏度来优化口碑营销实效以获取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的信任代理形态与经济运作方式。魏婷和杨秋照对粉丝类别进行了区分并提出了不同的营销策略;蔡骐指出粉丝经济可分为以偶像为核心的明星经济、围绕媒介内容的IP经济和以社群为核心的合伙人模式;杨玲则将粉丝经济分解为情感经济、礼物经济和非正式经济;肖芃和高森宇认为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的营销逐步由传统的单轨链式转变为三轨循环网络状模式。

2.2.3国内外研究热点对比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对粉丝现象的研究比国内要早,从传统的体育赛事开始,逐渐延伸至其他社会领域展开横向研究,以各类粉丝载体为研究主题;国内则是从媒体娱乐现象引发的粉丝现象出发,至今也较少涉及其他领域,主要是对粉丝行为及相关应用进行纵向研究,研究主题是不同研究层次的反映。

2.3 研究趋势与前沿分析

研究前沿是指某一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可以通过突变性进行识别,通过对研究前沿进行识别和追踪,可以总结出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演化动态,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进行预测,识别领域内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本文通过Cite Space对文献主题与关键词分析后得出的时区图(见图6)对粉丝研究领域的研究趋势和前沿进行判断,参数设置与研究热点相同。

2.3.1国外研究趋势与前沿

图6 国外研究时区演化图

结合图6与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外有关粉丝的研究演化可以按两条路径进行区分:一是研究对象的横向拓展,二是现象-机制-应用的纵向深入。

从研究对象的变化来看,国外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及以前),由于互联网尚未大规模应用,信息传播较慢,娱乐粉丝群体活动尚不明显,国外研究主要关注体育赛事粉丝现象及行为;第二阶段(2004—2011年),互联网开始大规模渗透至日常生活娱乐中,音乐及其他文化的粉丝现象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网络迅速兴起,各类社交媒体使得粉丝活动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界关注重点。

从研究内容的变化来看,国外研究可以分为现象-机制-应用,虽然各时期都涉及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但仍有明显侧重。现象研究阶段(2007年及以前),国外学者对粉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粉丝现象、粉丝文化及粉丝的行为模式;机制研究阶段(2008—2014),主要关注粉丝的身份认同、忠诚度、行为影响因素及粉丝团体作用机制等;应用研究阶段(2015年至今),粉丝经济研究开始大量出现,主要探究如何利用粉丝行为展开经济活动。

2.3.2国内研究趋势与前沿

根据图7,国内关于粉丝现象的研究演变过程可以被清晰地分为粉丝现象-粉丝文化-粉丝经济三个阶段。粉丝现象阶段(2005—2008年),互联网及我国娱乐产业的发展使得粉丝现象快速扩展,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并分析粉丝现象;粉丝文化阶段(2009—2013年),移动互联网使得粉丝团体开始形成和加强,粉丝文化成为国内研究的重点;粉丝经济阶段(2014年至今),粉丝个体及团体的行为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加深,粉丝经济开始出现并成为研究热点。

图7 国内研究时区演化图

2.3.3国内外研究趋势对比

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关于粉丝现象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由于国内外移动互联网的起步时间相同,社交媒体及粉丝经济几乎同时出现,因此国内外对粉丝现象的研究总体来看呈现出相同的发展趋势。不同之处在于,国外有关粉丝的研究横跨各个社会领域和学科,且侧重于粉丝心理和行为研究,国内的相关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娱乐行业,且主要关注粉丝现象及粉丝经济等应用层面。目前来看,国内外研究前沿均侧重社交媒体与粉丝经济。

3 结论与展望

3.1 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基于CSSCI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关于粉丝现象研究的文献信息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绘制了该研究领域国内外共被引网络图、作者合作网络图、关键词共现图及研究热点时区演化图。通过对可视化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粉丝现象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及前沿。

基于共被引网络图,国外关于粉丝现象研究的理论基础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从大众文化研究中衍生而来。国内的相关研究开始较晚,因此理论基础来源于国外的相关研究,目前尚未有国内学者提出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体系。

对关键词共现图分析后发现,国外研究兼具深度和广度,既包含不同的社会领域,又对粉丝现象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内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娱乐行业,偏向于现象解释和实证研究,缺乏理论探索。

从时区演化图可以看出,国外研究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而国内研究演变体现在研究内容上;虽然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但与国外研究的发展趋势具有高度一致性,研究领域都从传统的媒体娱乐转向新兴的社交媒体,研究内容均偏向实际应用研究,研究前沿重点在粉丝经济和社交媒体。

3.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本文使用的数据分别来自CSSCI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虽然文献数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并未包含所有的相关研究,不能全面地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状况,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文献筛选范围,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准确;此外,本文未对国外作者及被引文献作者的国籍、科研机构等进行统计;未来还可以对高引用量的个案进行深入分析。

从研究结果来看,国内目前有关粉丝现象的研究紧跟社会热点,但与国外相比缺乏对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也没有延伸至更多的社会领域。后续研究可以在保持实时性的同时加强理论研究,并积极拓展其他社会领域的研究分支。

猜你喜欢
现象社交领域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