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镇平县人民医院(474250)赵红迅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12月~2018年1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88例患者为试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甲、乙组,各44例。甲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60~76岁,平均(67.8±5.2)岁;病程1~14年,平均(7.8±3.2)年;乙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61~78岁,平均(68.1±5.2)岁;病程1~15年,平均(8.1±3.3)年。研究纳入对象经临床检查确诊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所有患者均已通过相关的医学伦理审核要求,签有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内容包括抗血小板凝聚、口服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甲组采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将40~80mg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上海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558)与250~500ml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稀释后进行静脉滴注,1次/天。乙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艾司洛尔治疗,将0.5mg/kg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并将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以0.05mg/(Kg·min)进行静脉微量泵注,每次治疗半小时,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①无效:心电图检查显示ST段降低>0.5mV,T波降低50%或T波由直立降至低平或倒立;②有效: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ST段恢复至0.5~1.0mV,T波由倒立至低平或直立;③显效: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ST段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处理数据,计数、计量资料用比率(%)和(±s)表示,差异用X2和t进行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附表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对比(n, ±s)
附表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对比(n, ±s)
组别(n=44)心绞痛发作次数(次/周) 心绞痛持续时间(min)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甲组 9.6±1.5 5.4±1.3 6.7±1.6 5.1±1.2乙组 9.8±1.6 2.3±1.2 6.9±1.5 2.4±0.8 t 0.60 11.62 0.60 12.42 P 0.55 0.00 0.55 0.00
2.1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比较 两组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乙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明显少于甲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2.2 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比较 乙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95.5%(42/44)与甲组的81.8%(36/44)相比明显更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剧烈疼痛,心绞痛持续时间较长等,导致患者病发的原因则与血栓、血小板聚集、冠脉粥样硬化和痉挛有密切关联[1]。因此,临床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关键在于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缩短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改善患者的心电图疗效。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结合艾司洛尔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采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单独治疗的效果。艾司洛尔作为心绞痛、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治疗常用药,能有效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减少心肌耗氧量,可起到保护心肌组织的作用。此外,艾司洛尔能减慢心率,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患者的心脏重构能力[2]。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中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属于水溶性物质,将其用于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能有效增加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量,抑制血小板凝聚,预防血栓形成,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状态,纠正机体缺氧心肌代谢紊乱,提高心肌缺氧耐受性[3]。
综上所述,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与艾司洛尔联合治疗,能有效减少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心绞痛持续时间,改善患者的心肌血氧供应状况,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