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476100)孟瑾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的114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签署同意书。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2∶25,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52.38±2.38)岁;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4∶23,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52.09±2.38)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以后,均进行较为全面的临床检查,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上,对两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与临床护理路径干预。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尽可能安抚患者与家属的情绪,对其病情进行监测,针对用药规律加以干预,并且对用药效果进行观察,确保患者的安全。
1.2.2 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按照患者入院后的治疗顺序,对其采取阶段性的护理干预措施。①患者入院第1天。在患者病情得到稳定后,及时将其转入相关病房,并且成立对应的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根据该种疾病的相关特征,以及患者在入院时的具体状况,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检查与症状处理。同时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患者当前的心理状况,告知患者疾病的对应知识与治疗的可靠性,以稳定其心态。②患者入院的第2~3天。如果患者病情相对好转,需要将其转入普通病房,病房的护士做好对应的交接工作,指导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与健康的饮食。③患者入院的第4天至出院前1天。在这个阶段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均较为稳定,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对其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引导患者从被动锻炼到主动锻炼。尤其要注意,在出院前1d必须要对患者给予全面的生活与病症指导,提高其在出院后的自我管理能力。
1.3 评价指标 ①疗效评价 显效: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②护理满意度与生活质量评价 采用我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与生活质量评价表,其总分均为100,分值越高,患者状况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从结果上看,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96.49%)明显高于对照组(78.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对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生活质量比较(,分)
附表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生活质量比较(,分)
组别(n=57) 护理满意度 生活质量观察组 93.82±3.94 92.38±4.28对照组 80.97±4.72 81.02±5.28
急性心力衰竭是当前发病率相对较高的一种疾病,其具有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较快等多种特点,在发病后,患者的心功能会出现快速的下降,临床症状极为明显,很容易对患者造成身心的双重创伤[1]。因此,在进入医院就诊后,必须要对患者采取积极的治疗与护理干预。同时,以疾病的特点为基础,将其进行阶段划分。一般可以分为急性期、稳定期、恢复期三个时间段[2]。从临床护理路径的提出原理上来看,是以循证护理学为基础,结合了优质护理干预、综合护理干预等多种护理措施的新型护理模式,该种护理模式,更加符合患者在治疗中的具体状况,对患者的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干预。从结果上看,观察组占据明显的优势。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效果相对较好,能够快速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病情,优化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