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范县人民医院(457500)毛清华
肝脏局灶性病变作为临床中一种多见性肝脏疾病,具有病情严重、患病较高等特征,对患者健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以往临床中常用B超进行诊断,虽然能显示出病灶位置、大小、形态等,但对于较深的病变难以有效分辨出,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诊断有效性低[1]。随着近年来超声诊断技术日益完善,超声造影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与鉴别该疾病。鉴于此,在本次研究中,评价我院收治的7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中应用超声造影的临床现实意义。现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于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造影与B超诊断,共有75个病灶。男女比例为41∶29;年龄25~73岁,平均(49.01±11.63)岁;病灶大小1~14cm,平均大小(4.18±3.66)cm。
附表 两组的诊断结果对比(%)
1.2 诊断方法 70例患者均采用B超诊断仪,对病灶位置、大小、数目、分布情况、内部、回声等进行检测并同步记录。通过在血流成像技术下对病灶的血流充盈情况、分布情况、频谱等进行检测。随后采用超声造影诊断,常规注入造影剂,并将计时器启动后,实时监测门静脉期、肝动脉期、延迟期图像的显示情况,并记录。
1.3 观察指标 评价并同步记录超声造影与B超诊断的诊断方式。①确诊情况;②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定性情况;③特异性、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
2.1 两种方式良恶性病变检出情况 B超的肝脏局灶性病灶检出率81.33%(61/75);超声造影的肝脏局灶性病灶检出率96.00%(72/75)。超声造影的病灶检出率高于B超(P<0.05)。
2.2 两组的诊断结果 超声造影诊断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均高于B超诊断(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性。详见附表。
B超已成为临床诊断与筛查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常见方式,可清楚显示出病灶大小、形态、位置、血流供应等。但据大量临床实践可见,B超诊断存在一定不足之处。而超声造影在注入造影剂后,能够起到血流信号增强的作用,可动态观察血流信息。此外,由于肝脏病变具有多种类型,因此肝脏血流供应、血液分布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在动态影像的观察下能够清楚显示出血管结构、病灶特征等,从而有助于有效诊断与鉴别出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2]。总之,超声造影可有效诊断与辨别出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这对于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具有重大意义。
本研究表明,B超的肝脏局灶性病灶检出率81.33%,其中,良性病变检出率为27.87%,恶性病变检出率为72.13%;超声造影的肝脏局灶性病灶检出率96.00%,其中,良性病变检出率为37.50%,恶性病变检出率为62.50%。超声造影的病灶检出率高于B超,提示超声造影可大幅提高所有病灶检出率,从而有效避免出现漏诊、误诊现象发生;超声造影诊断有效性、特异性均高于B超诊断,提示超声造影可在最大程度上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及有效性,诊断结果确切,诊断优势最为明显。
综上所述,同B超诊断比较,临床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定性中应用超声造影,诊断优势更明显,可有效诊断与鉴别出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情况,有利于后期临床制定适合治疗方案提供权威性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