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平
在我国,大部分工人、干部在五六十岁就退休了,其中有不少人退下来后很长一段时间无所事事而很不习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刘中霖介绍,一般来说,在职时对工作全力投入或在单位担任重要角色者退休后更容易出现退休综合征,因此,他们退休后要清醒认识形势,并进行适度心理调整,同时子女和身边人更应理解与关爱他们。
老年人由于工作环境和职位的变化,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發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出现这种情绪、情感有它的客观原因,即社会角色的改变。退休的老人,对新的生活规律往往不能一下子适应,因为离开了长期热爱的工作,失去了长期充当那个角色的生活模式和自己对别人以及别人对自己的期待。
刘中霖说,离退休后,老年人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从工作单位转向家庭,他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较之以前显得陌生,加上子女“离巢”,过去那种热情、热闹的氛围一去不复返,新的生活规律往往又不能很快适应,一种被冷落的心理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孤独感是老年期较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严重的孤独感易导致老年人人格变态,有碍健康,甚至影响寿命。而那些单身老人或子女远离的空巢老人家庭孤独感更容易出现或症状更重。
刘中霖分析,从客观上讲,老人退休后由于体力渐衰或因病痛导致的行动不便,与亲朋好友的来往频率下降,信息交流不畅,而因此容易产生孤独感。在主观方面,老年人具有自己既定的人际交往模式,不易结交新朋友,人际关系范围会逐渐缩小,从而引发封闭性的心理状态。如果不幸丧偶,则更感到寂寞甚至孤单。曾经有一位丧偶的老人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整天没个说话人,像个哑巴,每天寂静得连根针掉下来都听得着。”这种人际交往的改变,是老年人孤独感产生的主要原因。
当一个人的价值特性劣于他人的价值特性时,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由于离退休,老年人原有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改变,还不适应目前重新担任的社会角色,进而产生“自己已经没用”等强烈的自卑感,尤其是一些原来位高权重、以工作为生活唯一乐趣的领导。尽管他们年岁日增,但仍常常自觉经验丰富、才能不凡,但一退休就无从发挥,大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于是空虚、寂寞、受冷落之感袭上心头,往往误以为自身价值不复存在,这种自卑感一旦形成,老年人就容易表现出过分的焦虑。
刘中霖认为,有些老年人事业心很强,部分人离开了工作岗位,便把注意力从单位、社会转移到家庭中,尤其是在单位习惯了发号施令的老人,对子女工作、婚姻、生活横加干涉,并因此常与子女发生矛盾,感到自己原来积累的经验无用而产生无用感,还有一些老年人骤然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门前冷落鞍马稀,会很不习惯,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无用感。
由于失落、孤独、自卑、疑虑的情绪会对老年人的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而且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容易遭受挫折,不顺心、不如意之事时有发生,如果再遇到家庭内部出现矛盾和纠纷,子女在升学、就业、婚姻等方面有困难自己又无法解决,自身的身体机能又日趋退化,疾病缠身而整天跑医院甚至住院治疗,许多老人就会变得长吁短叹、烦躁不妥、情绪低落或者郁郁寡欢。这些都是抑郁的表现。
国外一项研究发现,老年期抑郁症的患病率为8.1%~25%,有抑郁情绪但达不到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比例更高。
随着身体的老化,退休后的老年人常常会变得害怕生病。他们一方面是担心生病后自己生活难以自理,给家人和晚辈带来麻烦,变成家庭的累赘;另一方面,老年人一旦生病,特别是重病,似乎就感觉离死神不远了。因此,老年人面对疾病和死亡通常会产生恐惧感。有的是害怕看医生,讳疾忌医,还有的是一点小毛病就小题大做,过于担心。
如何让自己减少退休后无聊空虚感?专家给出以下4点建议:
1.应该适时调整生活目标
对于一部分事业心很强的老人来说,需要花一段时间来面对接受退休的事实。逐步将人生目标从事业上转移到个人生活中,发展个人爱好,维护美好家庭,享受退休生活。
2.培养有益身心健康的爱好
工作时忙碌事业,很多爱好可能无暇顾及。退休后有大把时间重拾这些兴趣爱好,比如养花、养鸟、下棋、打牌、跳舞、唱戏等,与爱好相同的朋友一起活动,更能享受群体的欢乐。每天保证一段时间安排个人爱好,会让生活变得充实有序。
3.多与家人陪伴相处
增加夫妻、亲子间的沟通交流,特别是工作时忙于事业的老人,退休了刚好可以和家人在一起,有了更多时间增加交流的机会。适时举行家庭聚会,户外活动,增进家庭成员感情,消除老人的孤独感。
4.性格内向者要多与老朋友、老同学、老同事交流
性格外向的人容易将退休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但性格内向平时不太喜欢与人来往者要有意识地多与老朋友、老同学、老同事走动交流,信息互通有无,这样可消除与社会脱节感。
(摘自《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