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
北京市纪委监委日前公布了本市9个区的市委巡视整改进展情况通报,值得一提的是,多个区的整改通报都提到通过建立“无会日”等措施为基层减負。
我们看到,以往也有不少地方推出“无会日”“无会月”的措施,但往往都是昙花一现。究其根本原因,会议依赖症仍是顽疾。
让“无会日”切实产生现实的功能与作用,应当致力于制度层面的改革与构建。其一,开短会。限制会议时间,可将大会、小会压缩、合并开。其二,将会议纳入行政成本核算。会议所需的纸张、用电、茶水等财力消耗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应当严格控制成本预算,扎紧财政的钱袋子。其三,建立会议审批机制,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对会议的必要性、实效性进行监审和评估。
若无多种制约机制,“无会日”容易在行政惰性面前变得软弱无力,如同铁拳打在棉花上,难以抑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