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样行善?

2019-10-23 09:17
时代报告 2019年7期
关键词:善人善念善事

常怀善念

常怀善念,是一个人善言善行的思想根基,是一个人的崇高美德,只有通过人的善念,善行才能看得见,摸得着。

古人说得好:“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终生检饬,难盖一事之愆。”《西游记》中说:“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心是善恶的源头,福祸的关键。有时一念善,便能转祸为福,有时一念恶,又能转福为祸。人不但不应有恶行,就连做坏事的恶念也不要有,常念慈,不念恶,常念生,不念杀,常念信,不念欺,一个人要想以善为本,广行善事,最好先让自己的内心多一些善念。一善染心,万劫不析。百灯旷照,千里通明。王阳明认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有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选择什么样的世界,拥有什么样的人生,会在人们一念之间。

一念善心起,智慧必然开展,甚至立刻就变。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合作,共同研究了“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寿命”的课题,对5000人进行了长达9年的跟踪调查观察,发现一个为人善良正直的人,在“心怀善念、积极思考”时,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就变得活跃,免疫功能就强健,人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生病。反之,有些心术不正的人,当他们“心存恶念,负面思考”时,良性免疫系统会被破坏,走向恶性循环,使健康受损。研究结论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是符合科学的。

以孝为本

孝德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和谐文化的灵魂,我们一定要懂得孝道文化是“众德之根、诸善之源、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只有用人的孝行,才能启发人先天的善性和善端。“百善孝为先”,孝心一开,百善皆开。

自古以来,儒释道都将孝道推为立身治世,信行求道所必须遵行的大道。都是从孝引发人的慈悲、慈善之心,培养人的仁爱精神。宋代的契嵩在《孝论》上讲:“圣人之善,以孝为端。为善而不先其端,无善也。”圣人之导民向善,乃以孝为始点。

孝心就是一种至诚的爱心,把这种敬爱双亲的孝心推广到兄长身上,就是悌;推广到朋友身上,就是信义;推广到众人身上,就是仁爱;推广到万物身上,不忍伤害一虫一蚁,不忍浪费一丝一粟,不忍毁损一草一木,就是慈善。各种美好德行、善行都根源于人的孝心。

断恶改过

《中庸》曰:“知耻近乎勇。”知耻是善念的发源,是事物向着美好一面转化的开端。现在人十分强调“改进”,改就是改过,进就是进步,你的过失不改掉,你怎么进步。过失有三个方面:“身语意”。即身有错误的行为,口有错误的言语,意(心)有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把这些改正过来,就能够转迷成悟,就可以再进一步,向上提升。《了凡四训》是善书中的经典之作,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行一时。今天,道德的名号非常崇高,但总体来说,不外乎抑制作恶而多做善事,知道善行应该做而去做,知道恶行不应该做而不去做,这就是道德心。

心存敬畏

《太上感应篇》是一部劝人作善之书,全部讲的是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的箴言。该书“力行章”说:“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恶。胡不勉而行之”?“故”这个字是总结全文。吉人,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善人。积德累功最重要的就是语善,语善就是“非礼勿言,乐道人善,开发人之善心是也”。也就是说不应该说的话绝对不说,喜欢说别人的善事,喜欢开发别人的善心。许许多多人的心地也不错,做人也很好,就是言语不谨慎,或者言语表现出来的态度、语气、声音、措辞不恰当,所有的功德都从语言上漏掉了,多么可惜呀!“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六月寒,”一言之善,重于千斤。善字上面是美,下面是口,口上有美言就是一种善。俗话说:“撅嘴骡子卖了个驴价钱,吃亏全在嘴上。”因此,不是善的则不思,不是善的则不说,不是善的则不看,不是善的则不行,如此自己则俯仰无愧了。视善,就是教导我们要去观察一切善法,不要去观察一切恶法。今天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独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长眼睛不是为了去发现别人毛病,让别人不愉快,让自己也不愉快。长眼睛是用来发现真、发现美的,让别人高兴,也让自己高兴。一天你能有语善、视善、行善,这么三个善,三年一千多天累积下来,就形成显著的果报,天必降福给你。

兇人就是恶人,在这里指将要遭受恶报的人,他的说话、见闻、行为都是恶,三年下来不知害人害物有多少,如果三年之中还不能醒悟,还不懂得悔改,也许不一定要三年,上天必降祸给他。

《礼记·中庸》说:“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讲过:“公民的道德是比较低的, 善人的道德要求品德是比较高的。”做一个公民和做一个“善人”是不一样的。今天,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做个善人,那么该怎样去修习才能接近或成为一个善人呢?有一个基本可遵循的什么标准吗?这里,我认为,除了刚才讲到的常怀善念,以孝为本,断恶改过,心有敬畏以外,还有几点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是要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系先贤王阳明所说。这句名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也是当代人做人、做事的指导。人必须有善良的信仰,有奋斗的方向。首先要认识哪些属于善的规范,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人为善、友爱互助、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忠于职守、尊老爱幼、孝顺父母、拾金不昧、成人之美、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什么不能做,什么该去做,这看似简单,其实很难,人们总是在最简单的道理面前犯错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自己要有一个“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自我要求;有善良的行为,有善良的语言,有利他的心愿,有义工的精神,能给人尊重,给人欢喜,能给人希望,给人信心,给人带来向上向善的动力;“慈眉善目”,“满面祥和”,一见面,就让人感到亲近、温暖;认真做到“与人为善”,谁家有好事情,就要帮助他、成全他;认真做到“劝人为善”,就是劝导那些有能力行善的人,有机会行善的人;认真做到“救人危难”,就是说人在有急难、有危险的时候,不论他是好人还是恶人、是恩人还是冤家,不可以见死不救;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个,做坏事,不能多我一个。近年来,“好人难做”的感叹声此起彼伏,很多人将此归咎于制度、坏境、他人,而应该反躬自省,让自己成为一个实践的示范者。其实,做一个平凡的好人并不难,难就难在自己无法逾越的私心,像“油条哥”那样,坚持用新鲜油炸油条,很难吗?一点不难。一个人不去做坏事,难吗?一点不难。

二是交往要选择有德行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交,其不善者而改交”,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影响,很多人因此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古人讲:交善人者道德成,有善心者家里安,为善事者子孙兴。若是和善人接近,你做了一件善事,善人一定会备加赞叹,并且鼓励你不断地去力行善事、积功累德,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德行不断增长,使自己的过失越来越少。若是与恶人接近,你做了一件善事,他必定会从各个方面设置障碍,认为你做这样的事情非常迂腐,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个改变了自己行善的初衷。择善人而交,得益一生。人如果不近君子,必定近小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得一善友,得一知己,人生之幸大焉。“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务学不如务求师”,儒家人格的最高境界圣人是尽善尽美者,贤人是执着行善者,君子是心存善念的德才兼备者,都是“继善成性”“止于至善”“内圣外王”的道德模范。《论语.季氏》中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就是说,遇到善良的,努力追求,唯恐赶不上;遇到邪恶的,尽力避开,就像怕将手伸到开水里似的。再进一步讲,你一定要在善与不善、贤与不贤之间做出鲜明的选择,对于符合善的要求的就要坚持,努力向这个方向转化;对于不符合善的要求的,就立即纠正,防止向这个方向发展;《抱朴子·微旨》说:与善人游,如行雾中;虽不濡湿,潜自有润。意思是说,与善良高尚的人交游往来,就好像在浓雾中行走,虽然看不出明显被沾湿,但在不知不觉、无声无息中就被滋润了。

三是“善”行须从礼让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让一直是一种备受推崇的做人境界:“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时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善行善举,即须从礼让做起。在安徽桐城,有个“六尺巷”的故事:说的是时任清“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老家的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相邻。后来两家都要盖房子,于是为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京城,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立即赋诗一首劝导老夫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让三尺。吴家见状,感其义,敬其行,也退让三尺。这样张吴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流传至今著名的“六尺巷”。 进入现代社会,人们本来应该更懂礼知让、崇尚文明,然而时下一部分人却不再识得“礼让”二字。媒体报道:车辆、行人为抢道而酿成交通事故,为争座位恶言相加,甚至大打出手,为争电梯而严重超员险酿大祸,都是不该发生的事情。如果人人都能学一学古人“让”的风格、“让”的智慧,行车让一让,购物让一让,电梯让一让,进而扩展到名利上让一让,在个人得失上让一让,那么让出的,小至个人的心情舒畅,大到社会的和谐。

四是以学习支撑信仰,以学习支撑做人,读经典、读史、读圣贤、读英模人物的著作传记、故事,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读书主要是读人,读人重在读心,浸润人的心灵。读好书,就是为了做好人,听好故事就是为了做好事。笛卡尔讲得非常形象,“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人以巨大的长期的鼓励,让人直面人生。小说中的主人翁保尔·柯察金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一个人的生活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生命和精力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作的斗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爱民乐民的新风,从他第一次赴广东考察便凸显出来,车队出行不再封路、不再封园、不再清场;在深圳莲花山公园瞻仰邓小平塑像时,他与市民相伴而行,边走边聊;在甘肃、河北等省考察贫困地区,他用瓢舀起缸里的水,尝上一口,还会接过主人递过来的土豆,掰一块吃;他会在百姓炕上与群众盘腿而坐,一起唠嗑;他会和乡亲搀扶着走在雪地上;他还乐于走到普通百姓中去,与民互动;他在北京庆丰包子铺和大家一起排队,买上一份简易套餐;他去北京南锣鼓巷“看看老街坊”,拉拉家常,与民相亲,了解民情。习近平同志始终把人民装在心中,始终把责任举过头顶,始终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成为亲民爱民的一面旗帜,敢于担当的一面镜子,凸显了其个性鲜明的领导风格及特点,为今天各级领导干部慈济为民,善举济世提供了范本,树立了榜样。

同志们:在悠久的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长河中,“行善积德”的理念已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善”与时俱进,契合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善”回应道德诉求,体现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今天,我们更加需要弘扬慈善文化,提升慈善理念,以“善”为切入点,强化“善”的引导,激发“善”的力量,满足“善”的诉求,传承“善”的因子,大讲慈善。只有更多的人向善,整个社会才有正气。“我为人人乐助人,人人为我颗颗心,人生相逢是缘分,善行天下处处春。”

慈善彰显价值,慈善体现崇高,慈善营造和谐,参与慈善功德无量,播种善良,收藏希望。只要每个人常怀友善之心,多行友善之举,把向上的力量凝聚起来,把向善的能量放大开来,聚个体为集体,集小气候为大气候,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座城市到一个国家,就一定能够到达道德层面的最美中国。

當今,整个社会善心涌动,善意浓浓,善曲高奏,善行如潮,善果累累,社会各界都在感受善,宣传善,践行善,积累善。

我们要坚守善的信仰,相信善的力量,践行善的举动,传递善的希望,从而凝聚起“人心向善,止于至善”的信仰和追求。以善学善才尽善职,以善思善念修善心,以善言善行做善事,以善道善德做善人。并将其内化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今天,我们已不是努力做一件两件善事的问题,而是如何努力做一个新时代的善人,做一个新时代清净的人,把心里的肮脏、怨恨、妒忌、猜疑统统排除掉,把心里的贪嗔烦恼仔细洗一洗,把自私的心改为公德心,把邪恶的心改为善良的心,朝着向真、向善、向美的方向发展。慈善最重要的是心,把心调热、调大、调平、调静,心善则和,心善则安,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

猜你喜欢
善人善念善事
为善赎罪
善的原则
善念,亲切如友
老善人
花脚蚊
善人
让内心充满善念
做一个常持善念的人
名副其实
多与少的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