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龚廷民,来自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是一名盾构机研发工程师,也是一名基层共产党员。
2010年,我第一次听到盾构机这个名字,那是毕业前的一次招聘会上,工作人员告诉我,盾构机被称为“钢铁穿山甲”,可以在地下打洞挖隧道,最大直径超过6层楼高,最长超过300米,重可达7000吨,号称地下航空母舰。
我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真想立刻看看它到底长什么样!
然而,当我来到新乡郊区,面前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厂,想象中的前沿、高科技、摩天大楼,全然没有。内心顿时涌起失望、沮丧。
直到后来,指导老师的一席话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他告诉我,在2008年以前,盾构机的关键技术还被国外垄断着,我们根本造不出来,进口一台便宜的也要上亿元,每次维修都要请国外专家,他们每人每天的服务费就高达800欧元,而且非工作时间拒绝服务,没有商量的余地,我们只能停工停产等他们,实在是憋屈。为了不再受制于人,中铁人立下誓言:“一定要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老师说,这就是我们企业成立的初心,同时也是你们这批年轻人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这一刻,我激动万分;这一刻,我热血奔涌!我似乎已经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一种雄浑的力量在心中孕育、升腾。
那铿锵有力的誓言在此后的日子里一遍遍撞击我的灵魂,直冲我的内心,我意识到,我的初心在那一时刻扎下了根,伴随着我所在团队的家国使命将我淬炼。
2013年,郑州市红专路下穿中州大道项目启动,面临着超大断面、超浅覆土、超小间距、超长距离等多项世界性难题,就连当时世界知名企业都认为风险太大、无法实施,因为仅外形尺寸这一项指标就是他们现有产品的2倍多。研发的重任交到了我所在的团队,团队里大部分人连矩形盾构机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最开始,大家都觉得无从下手,压力非常大,但仔细想想,却有了一丝兴奋:外国人都不敢做的,咱们要是成功了,那不就超过他们了嘛,再苦再难,咱们也要整出个世界第一!
为了了解现场需求,我们把工程现场作为科研试验场,从雪域高原到深海隧道,从冰封北疆到酷暑南国,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我们跑遍了20多个施工现场,路途劳累自不必说,在工地上磕磕碰碰也是常事。记得在江阴考察时,为了观察施工情况,身高1.75米的我二话不说,钻进内径不足1.5米的隧道,猫着腰向前爬行,泡在泥浆里,被黑暗包围,连呼吸都是紧促的,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身体上的疲惫不算什么,最难熬的还是期望和失望交替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学习、设计、评审、修改、再评审……日子就在这种枯燥而又孤独的循环中前进着,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每个人都是靠着不服输的意念坚持着。
2013年12月,当时世界最大的矩形盾构机成功下线。终于看见了成果,大家以为可以松口气,结果在车间一切运转正常的机器,在项目上二次组装后却出现了问题,诸多参数不匹配。第二天就是预定掘进的日子,政府、业主、集团公司上下对这个项目都非常重视,大家瞬间感觉压力千钧。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要在第二天天亮之前解决所有问题,只为对得起公司的声誉和大家的辛苦付出!我和另外两名设计人员立刻赶到井坑里,查图纸、调参数,观察设备运行状况。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深夜悄然来临,我们依旧匍匐在狭小的流体管路之间的缝隙中,来不及瞌睡,顾不上泥水和工具的冰冷,一遍又一遍地测试参数。天边微微泛白的时候,设备终于重新运转。抹掉脸上的泥水,大家相视一笑,如释重负。顾不上休息和吃早饭,因为还要完成始发操作的任务,就这样,所有人顶着腊月的寒冬坚守了两天一夜。
随后仅仅用了8个月时间,4条隧道在悄无声息中全部顺利贯通,开创了一种不挖路面、不断交通、不影响环境的城市交通隧道开挖新工法。《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记者纷纷赶到项目现场,盾构机的先进性被传播得更远。
刚毕业没几年就参与了这么重大的项目,我觉得自己真的挺了不起的。可是,我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再次到来。2014年5月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铁装备盾构车间视察,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现场聆听了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论述。
总书记的讲话令我醍醐灌顶,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线科技人员,创新之路依然漫长,当小我的奋进融入家国的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励着我们永攀高峰,永不停歇!
2015年,我们与日本某知名企业共同竞标新加坡异形盾构项目。新加坡对质量的要求极为严苛,而竞争对手的实力又非常强劲。为了赢得信任,项目组先后十余次前往新加坡进行技术汇报和答疑,完成上百封电子邮件的技术回复,以及数十万字技术资料的整理。不差毫厘是装备人的职业坚守,做好中国制造和国产盾构品牌的代言人是我们庄严的承诺。设计时,哪怕一颗小螺栓我们都要反复论证;生产中,每一根管线、每一个接头都会标记上负责人的名字。设备验收时整机尺寸误差还不到1.5mm,僅为国际规范要求的1/3。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我在现场驻守了一个月,只要设备掘进,我一定会在现场跟踪服务,每天只休息4-5个小时。正是凭着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项目实施非常顺利,企业获得了客户高度的信任和赞赏,成功打败日本企业,占据了新加坡异形盾构市场。至此,“河南造”盾构机在走向国际舞台的里程中又迈出了一大步。
创新永无止境。新加坡项目完成后,我们紧接着开始了世界首台应用于砂卵石地层的矩形盾构研发工作。又是一个世界首创的项目,没有类似的工程案例可以参考,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此外,工期要求非常紧,只有不到5个月的时间。面对挑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技术骨干,我第一时间站了出来,接受了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设计方案,我把怀孕9个月的妻子送回了都江堰老家,直接搬回公司员工宿舍,开启了“5+2,白+黑”的工作模式。
2016年春节,儿子出生,可此时正是成都项目的关键时期,在产房陪护了两天,来不及等妻子康复,来不及再多抱抱刚出生的孩子,怀着无限的愧意与无比的牵念,我踏上了返程的火车。
忙完了成都的设计方案,我又马不停蹄赶到了新加坡项目施工现场。6月19日凌晨1点半,我从新加坡回到公司,到办公室拷了些资料,又急匆匆赶着第二天上午最早的飞机飞到了成都工地,这一待又是两个月。
儿子出生后的6个月时间里,我只在出差的路上回家待了1天,看了一眼妻儿。要知道,成都距离都江堰还不到两个小时路程,但我明白,我到成都的唯一职责就是决不允许项目有任何闪失!
正是这种创新的渴望、勇气和执着,这种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指引着我们团队不断取得系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2015年,我国首台硬岩泥水顶管机成功下线;2017年世界最大断面马蹄形盾构机成功下线;2018年,我国首个矩形顶管法施工地下停车场项目取得成功;2018年,团队研究成果《异形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而我个人,也随着团队的进步收获了成长,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小革新、小发明近10项。在所有装备人的共同努力下,中铁装备已成长为中国最大的盾构机研发制造企业和综合服务商,2018年中铁装备盾构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先后出口近20个国家,多项技术和整机地质适应性远超国外品牌。
在中铁装备,还有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科研人员,坚守岗位、默默奉献,还有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普通党员,“平常时刻看得出来,关键时刻顶得上去”。我们不敢说我们有多么伟大,但是我们敢大声说:我们还年轻,我们爱这份事业,为了梦想,我们无怨无悔!
回想起“一定要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的誓言和初心,我们可以大声地说“我们做到了!”我们用十年时间,走过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秀到卓越的辉煌历程。然而,总书记的“三个转变”言犹在耳,我们不敢懈怠,创新永远在路上,我们将用奋斗书写青春华章,用创新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用更好的技术和产品向世界证明,中国创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