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观”对裕固族口传文学英译的启示

2019-10-23 03:44郭秀娟
北方文学 2019年29期

摘要:在我国政府一再强调要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裕固族口传文学的英译也毋庸置疑应该得到重点关注。裕固族口传文学的英译不是两种语言的机械转换,而是两种文化的转换。因此,在裕固族口传文学的英译过程中,译者可采用音译加注法和多模态符号呈现形式,力求达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功能对等值,使裕固族民间口传文学真正走向世界。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裕固族口传文学英译;文化功能等值

一、引言

裕固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是生活在祁连山脚下的一个古老民族,同时也是甘肃的三个特有民族之一。由于裕固族有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口头文学成了记载民族历史、表现民族想象和实现族群认同的重要手段。

裕固族口传文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主要包括以下类型:1.史诗。史诗在裕固族民间口头文学宝库中具有神圣的地位,《沙特》(东部)、《尤达觉克》(西部)是裕固族创世史诗最具代表性的两部。2.叙事诗。如《黄黛琛》、《莎娜玛珂》等在裕固族民间口头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3.民间故事。在裕固族口头文学宝库中,民间故事占有很大比例。大致可概括为四类:①反映历史人物传说的故事,包括《尧熬尔来自西至哈至》《裕固族东迁的故事》等;②反映人民生活的故事,如《兄弟两个》《神箭手射雁》等;③描写人和恶魔蟒古斯斗争的故事;④动物故事。这类故事有《牧人、兔子和狐狸》《狗的传说》等。4.民歌。民歌也是裕固族人最喜爱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主要包括牧歌、情歌、织子歌,捻线歌、割草歌、历史歌、婚礼歌、酒歌、山歌、花儿、小调、划拳曲等。5.仪式颂词。包括人生仪式歌、仪式祝颂词、宗教祭祀祝赞词等。6.谚语。裕固族谚语言简意赅且通俗易懂,生动的总结出了裕固族人民生活和实践的经验。

为加大祁连山语言生态的保护,保持中华文化与语言的多样性,对裕固族语言生态的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对裕固族口传文学的英译与对外传播研究,无疑是以英语语言作为工具,把裕固族口传文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世界,从而扩大对裕固族口头文学保护和传承的有效途径。本文旨在以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为视角探索优化裕固族口传文学英译水平的有效措施。

二、“文化翻译”观

英国学者巴斯奈特与勒夫菲尔在其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翻译观”,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贡献和作用。他们认为翻译应涉及语言所处的文化系统,而不是两种语言的机械转换。这种观点指出翻译应该从文化的视角来展开,从而克服了传统研究把翻译至于语言层面来进行的局限性,对于拓展翻译研究的新视野和促进当代翻译理论及研究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主旨可归结为四点。第一,翻译研究不是以语言而是以文化为基本单位。第二,翻译是两种语言的文化交流,而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第三,翻译是一个以文化为基本单位的动态转换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在译文中重现原文的文化功能,达到两种文化意义上的功能对等。第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应满足不同文化群体的需要。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对裕固族口传文学的英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裕固族民族文化的英译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三、“文化翻译观”对裕固族口传文学英译的启示

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翻译”观对裕固族口传文学的英译有重大的启迪作用。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采用音译加注法和建立多模态符号的呈现形式来改进裕固族口传文学英译的质量,实现两种语言的文化对等值。

(一)采用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文化翻译观”启示我们在译介裕固族口传文学时,应该尽量传达原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而不能一味的追求字面意义的传递。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采取音译加注法,附加大量关于裕固族语言文化的信息,包括口传文学讲述者的信息和场景信息,帮助译文读者了解裕固族族的风土人情,达到两种语言文化功能的等值。

例如,裕固族婚礼民歌《打尖歌》的英译就需用音译加注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向译文读者传递出裕固族婚礼文化的真实文化场景。在翻译此歌名时,如果译者只是采用音译将其翻译为“Song of Dajian”,译文读者就会觉得译文不知所云令人费解。其实在裕固族文化中,“打尖”这个词意思是“途中小憩”。结婚当日,送新娘的队伍到达新郎家之前,新郎迎亲队伍已经带食物在中途迎候。送新娘队伍到达后,双方一同唱《打尖歌》,敬酒,喝茶,稍事休息后继续赶路。期间,新娘一直骑在马上,不能落地。译者如果缺乏蕴含在这首歌背后的文化信息,翻译时仅对其进行语言层面的转换,将其直译为“Song of Dajian”就无法向译文读者传递原文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为了弥补此缺憾,译者可以将其译为“Song of Resting(Dajian)”,然后再加注补充其文化内涵(On wedding day, the grooms family should wait for the brides family midway, taking food and Hada with them.Meeting each other, the two families will sing the“Song of Resting”together, which expresses good wishes to the new couple).通過这种翻译方式,译文读者既了解了裕固族婚礼歌,又了解了裕固族族的婚俗文化。

又如裕固族婚礼歌中有“踏帐”活动这一场景。如果译者将其译为“Destroying the tent”,译文读者无法理解为什么在举行婚礼中要无故踩踏帐篷。其实,踏帐是裕固族婚俗一个必走的流程。在传统的裕固族婚礼中,当送亲队伍来到距离新娘帐篷几百米的地方时,新娘家族的人会指定两到六个善于骑射人,快马来到男方为新娘搭建的帐篷外,围绕帐篷沿顺时针转三圈。女方家的目的是让马接近并伺机踩踏帐篷,故意刁难新郎家。而新郎家会安排几位妇女在帐篷里面边喊边敲打盆盘,目的是让马受到惊吓不敢靠近帐篷。了解了“踏帐”这一婚礼习俗的文化含义之后,将其译为“Tramping and destroying the tent for having fun with the grooms family”。采用这种翻译方式,确保了译文读者能够了解裕固族的这种婚礼习俗的内涵,实现译文与原文文化功能的等值。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翻译裕固族口传文学时,译者应该补充必要的文化信息,把裕固族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历史、风俗、宗教等文化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使裕固族民间口传文学真正走向世界,以调适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所处的点缀和缺席地位。

(二)采用多模态翻译方式

近年来,多模态(Multimodality)理论的蓬勃发展也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它极大开拓了传统翻译活动的空间。多模态翻译方式是译者将文字、音频和图像等多种符号结合并用在翻译中。目前,少数民族文学的多模态翻译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其中,百色学院翻译团队的壮族瞭歌多模态语料库的建设为少数民族口传文学的多模态翻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音频、视频、文字等多符号的结合,使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壮族瞭歌及其所蕴含的独特文化。

英国著名翻译家纽马克认为:“翻译本身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因为原语叙述者与译者语言、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原文表达的内容、思想、情感与译文表达的不能完全对等(Newmark,2001:7)”。因此,即便是最理想的译文,也或多或少会出现意义损失,从而与原文有某种程度的差异,而多模态翻译可以通过文字、口头文学的表演性音视频、图画等多种形式的并用来记录少数民族口传文学,形成集“语言+数字化影音资料”于一体的翻译新模式,书写更丰富的文化信息,最大程度地再现口传文学赖以存在的文化场景。

裕固族仪式颂词的翻译就具有明显的多模态特征。因此,对其的翻译可以通过语言、图像、音乐等多模特符号结合的形式呈现,这样的信息处理可以更为直观的展示对于西方人难以理解译者又难以用文字准确传递出的文化信息,让译文读者通过视觉和听觉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裕固族独特的宗教文化。例如,煨桑是在裕固族祈福仪式颂词中经常出现的词汇。在裕固族文化中,當人们祭天神和山神时,就会煨桑。他们将奶酪、牛奶、炒面、红枣、葡萄干等压在正在燃烧的柏树枝上,产生浓烟,裕固族人叫桑烟,伴随桑烟的飘散,人们祈祷五谷丰登,人畜平安。通过音译加注的方法可以译为:Weisang(a sacrifice and praying ritual,during which people will put cream, parched flour, milk, dates, raisin, and so on the burning cypress branches to produce heavy smoke.It is called by Yugur folk as Sang-smoke.The folk pray for people being in peace and luck, livestock being in good health while Sang-smoke is drifting away)。但是这种音译加注的译文配以相应场景的音频和视频语料,译文的受众效果将大大提升。

还有,婚丧嫁娶仪式颂词中经常出现的“羊背子”是裕固族家庭招待亲朋好友的一种食品。羊背子是按羊身体的不同部位把羊肉卸成不同等级的份子,按裕固族风俗,一只整羊要切分为十二份羊背子,送给不同辈分等级的人。翻译时,可以将其加注英译为The Mutton Chops(which are cut based on different parts of sheep and normally are divided into 12 parts)。此时,该英译不能清晰地给译文读者展示具体切割的部位,如果配以图片进行展示,就会弥补此不足。

由上例子可以看出,在裕固族口传文学英译过程中,译者也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及图片等多模态呈现形式来辅助实现原语文化符号和信息的传递。只有这样,译文受众才能更为充分的理解和欣赏译者所要传递的裕固族特有的历史、习俗、信仰等文化信息。裕固族文化才能真正走出去,并被世界感知和接受。

四、结语

裕固族口传文学的英译不能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而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因此,译者在翻译裕固族民间口传文学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更为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和更为灵活的翻译方法,力求使两种语言达到文化功能上的等值。呼吁更多的译者致力于裕固族文化遗产的翻译研究,推动裕固族文化早日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Bassnet Susan.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郭秀娟,秦银国.裕固族文化资源的整理与外宣翻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郭秀娟.翻译视角下民族文化“共鸣点”传播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4):149-152.

[5]赵尚.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深译”路径[J].文学教育,2019(5):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