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富芦花《春时樱,秋时叶》里的自然观

2019-10-23 03:44郑烨
北方文学 2019年29期
关键词:德富芦花神灵

郑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首首国人从小便耳熟能详的诗句,无不体现着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不乏许多寓情于景、人景合一的佳作,也不乏众多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谢灵运、王维等等。他们将自身融入于山水田园之中,以细腻的笔触勾勒着世间万物,但在诗句中,却往往有些许对现实的不满。而德富芦花描绘的景色之中,却带有别样的自然之观。在你奔波于世俗之时,仿若一阵和煦的微风,吹过心头,乍起波澜。

一、自然观的形成

说起德富芦花,可谓是极富盛名的写景作家,他的笔下,一字一句皆能成景。而他的文字之所以极富魅力,不仅是因为景美,其中极具本国特色的自然观也是一大亮点。在日本自然这一词,最早起源于《古事记》一书,但该词并不是现在我们普遍所说的自然之意,而是自然而然之意。而后受到中国文化影响,文学作品中虽然并未运用到自然一词,但也开始描绘世间万物、花鸟鱼虫等自然景象。明治维新以后,nature这一英文单词传入。之后随着德富芦花《自然和人生》一书出版,自然一词才算真正问世。

而说起自然观,就不得不提及对自然观影响极大的自然环境。由于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因而国内四季变化明显,虽然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气候适宜,但与欧洲相比环境却相对恶劣。夏天多有台风和干旱,冬天时遭大雨,还有地震等不规律的自然灾害频发。因其属于农耕文明的,自古以来就一直受天气的影响进行农业活动。每逢夏季,暴雨、台风等灾害多次侵袭,特别是冲绳地区多次受到了台风的袭击。尽管如此,暴雨和台风带来的雨却成为了重要的水资源。到了旱年,人们有时甚至期待着暴雨和台风来袭。

因此即便生活在天灾地变多的环境中,人们不是站在自然的对立面,而是持有和自然融合、顺应自然的想法生活着,这就产生了对自然的顺应性。西方主张与自然对立,想要支配、主宰自然这一观点,而与之相对日本则主张与自然融合、享受生活的观点,把人类理解为自然的一部分,产生了重视天人合一的哲学。

在民俗宗教中,有一种说法叫“八百万众神”,指的是多种多样的神灵。在漫长的稻作文化中,从古代开始人们就认为山、海、树、岩石等身边的自然物、森罗万象中皆有神灵,即“万物有灵”,并且将万物作为信仰的对象,故此产生了多神论的观念。因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顺应自然、崇拜自然的自然观。

二、《春时樱,秋时叶》中的自然观

(一)人与自然的融合

自然观中倡导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这种融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田间的花鸟鱼虫、都市的草木点缀、山间的淙淙流水、庭院的巧妙布置,到处都体现了景人合一,不仅如此,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景致描写也体现着自然的美妙。而德富芦花在《春时樱,秋时叶》中更是将自然与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天睡了,太阳睡了,海睡了,山睡了,山影睡了,帆影睡了,人睡了。立春的傍晚,大地、天空,荡然融为一体了。”天与地,人与万物融为一体,这种整体并不突兀,所有的一切仿佛都应是如此,世间万物皆有自己的容身之处静谧而又美好,这种静谧与美好,恰如和煦的微风,在人的心头徘徊。有时身处繁华的都市之中,行人步履匆匆神色各异,仿佛每个人都是孤立的个体,无处安放。芦花笔下的这种人与自然的融合,或许正是我们在內心中默默渴求

的吧。

而自然的美好,勿需我们刻意寻找,随处漫步,所见即所得。“登山访花,花儿藏在深深的茅草丛里,不易发现。归来站在自家庭院里眺望,百花含笑,要比茅草秀美得多。”最美的景色并不需要刻意去寻,山间也罢,庭院也好,在德富芦花的笔下处处可见最美的自然。“午后稍稍走向高井户。堆满米袋的马车来了。交肩而过时,猝然瞟见赶马人的风流,米袋上插着一枝白梅花。一只白蝴蝶,一只花蝴蝶,一直围绕着花朵款款而飞。赶马人不知不觉提高了嗓门,声音很动听‘喝吧,闹吧,到了三十再戒酒。过了三十没人瞅。吁吁,喔喔。”德富芦花不仅会写静态的美,他笔下的村庄之景,更是一片生机勃勃之态。在他的笔下人和自然是融合在一起的一个整体,一只白梅花可以成为生活的点缀,人与自然亲善地共生共存,白蝴蝶、花蝴蝶翩然飞舞,仿若人与自然进行对话、交往,真是令人愉悦的一件事。

德富芦花擅写景,也爱写景。普普通通的词句之中,却是一处又一处的美妙景象,仿若庄生晓梦迷蝴蝶一般,带我们飞向一场又一场的梦境之中。字里行间,无不让人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同时其敏锐的观察力,均体现在其文章之中,虽细微渺小,却吹得人心头波澜肆起。他的文章,总能在人疲于俗物之时,仿若一方净土,给人心灵提供一方休憩之地。“干枯的芦苇上挂着残雪,沙沙作响。干透了,枯透了。那声音仿佛裂了我的心灵。”

(二)对自然的崇拜

在融合自然,顺从自然的同时,人们在从事农耕劳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祈求丰收的东方多神论。笕安彦说:“在一粒作物种子中,因为孕育着千万个不可思议的精灵,所以在崇拜谷物精灵的同时,也带来了祭祀谷物精灵的习俗。”农民们在种植稻子的过程中,对谷物精灵感到神秘的同时,对身边的自然事物也产生了敬畏之情。笕安彦继续说:“因此,日本人不仅仅是超越神灵,而是通过身边的万我万物来看神灵,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下,看到拥有各种各样姿态的神灵,供奉着八百万神灵,并且祭祀神灵。”而《古事记》中也有如下记述:草木各自说着话,在国土的各个角落,岩石、石头、树木、草叶互相交谈,夜晚燃起鬼火般的可疑之火,白天像聚集在一起的昆虫的翅膀声,到处都是热闹的声音。人们认为神存在于宇宙的任何地方,所以会祭祀树木、山、河流、岩石等,对自然的崇拜之情可见一斑。

在《春时樱,秋时叶》中,这种对自然的崇拜也处处可见。“走不尽无边无际的桑原的道路。抬头仰望,这些山峰总是泰然白若地昂着头颅。那些侧身于日常龌龊的生活之中,心境却挺然向着无穷天际的伟人们,确乎也是如此吧。自己每到上州,总觉得群山在向我如此低语。”在他笔下高山仿若也有了灵魂,铮铮铁骨,静静地,虽不言不语,却仿佛道尽了人世的沧桑。他的眼中,不仅有岁月静好的田园风光,同时也有着广阔的山河湖海。“极目远望,海上没有一片帆影,只有名岛那巨大的孤立的岩石,像张开大嘴、展开双翅的老鹰,独自抵挡狂涛巨浪的袭击,时时腾起白色的水雾,岿然屹立于烟波浩渺的大海之上。啊,大海阿,你的愤怒是伟大的。岩石啊,你的毅力是伟大的。古代的英杰们,曾经像你那样仰天长思,以浮世为敌,进行了孤高的战斗。”似乎这波澜壮阔的景象能够给人激励,让人心潮澎湃,汹涌的海浪、坚韧的岩石,万物之中皆有灵魂所在,给人前进的动力。自然中的静谧美好也好,波涛汹涌也罢,凡是自然之景,均可以与之心意相通,令人生畏。

德富芦花把生活融入自然,写尽春花,歌尽四时。有人说,在奔波之中,若要体会人生妙处,必经时间的淘洗与打磨,必要走过山川与河流,看尽江河与湖海。但如芦花笔下一般,处处是美景,夜夜是良宵,平淡岁月中,是幽静,是流水,是人与自然在奏起悠悠和弦;波澜壮阔之中,是喧腾,是激流,是人在自然的护航下乘风破浪。

猜你喜欢
德富芦花神灵
“神灵沟通”的秘语——科尔沁蒙古博神歌艺术
芦花飞雪
最后一个猎人
月下白菊
芦花
吟雪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神灵迷宫
找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