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上靖《孔子》中的人格修养

2019-10-23 03:44李馨马月琴
北方文学 2019年29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

李馨 马月琴

摘要:《孔子》是日本作家井上靖的绝笔之作,它以别样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终极思考。《孔子》是研究井上靖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参考。作者虚构主人公焉薑为孔子弟子,见证并陪伴孔子周游列国及传道授业的过程,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更为真实更为全面的孔子。孔子的为人师表流芳后世,令我们获益良多,被尊为“万世之师”。孔子的人格修养感人弥深,让我们学而不厌。

关键词:人格修养;论语;精神财富

日本作家井上靖一生创作了27部中国题材的历史小说,《孔子》是其中的一部。他是日本战后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开拓者。

孔子是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500年来,一直被人们尊为“孔圣人”。井上靖潜心研读《论语》,被孔子的思想和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他以无比崇敬和赞美的心情完成了《孔子》这部小说的创作。这部小说构思独特,别具匠心。作者没有把它写成以描写人物生平为核心的普通传记小说,也没有写成以孔子生平中某一件事为中心的历史小说。而是把孔子放在舞台背后,让一个虚构的弟子站在台前,讲述孔子的人生故事。

一、构思独特、别具匠心

井上靖通过弟子的讲述,把孔子死后,弟子们如何回忆、搜集、整理和编辑孔子的言论,作了生动的描述。讲述人身临其境,对孔子的言论心领神会。给读者的印象是:如亲眼见到了彬彬有礼的孔圣人,如亲耳聆听了先生的谆谆教诲。细心研读《孔子》这部小说,使人感到孔子有“胸怀天下、救世济民”的政治抱负;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德师风;有通晓古今、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先生的道德文章越仰望,越觉得高大耸立,越钻研越觉得厚重坚实。于是敬仰他、崇拜他、学习他、赞美他,由衷而来,情不自禁。要说的读后感太多了,这里谨谈几点先生的人生训诫对人格修养的启迪。

二、谆谆教诲、滋润心灵

春秋末期,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中原一带,周游列国十四年。他站在水流丰沛的河畔时,发出这样的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博大精深,令人惊艳。寄寓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咏叹。有多种内涵、多种理解,也可以理解为孔子的人生观或严格的人生训诫。人类历史奔流不息,人生奋斗奔流不息,“失意的时候,感到人生无常的流转,得意的时候,感到人生无限的动力”。当我们面对波浪滔天、汹涌澎湃的江河流水时,首先想到了光阴似箭、时不我待、人生短暂、转瞬即逝。启迪我们珍惜光阴、珍爱生命、决不虚度年华。少年要励志,青年要奋发,中年要进取,老年要发挥余热。用一生的努力,一生的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一生倡导并终生实践仁、义、礼、智、信。他做人谦虚谨慎,从不夸耀自己,他用严格的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有时不被人理解,甚至还被人误会,这是难免的事。即使这样,也能做到心不动怒,面不改色,与人和睦相处永不怨恨。这才是君子的修养,这才能称得起“贵气之人”。这需要开阔的眼界,需要海纳百川的胸襟,这种修养绝非一日之功。他也以自己的以身作则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学生,并将这种人生理想和教育理念发扬光大。

孔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有一次他和弟子围坐在一起,让弟子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顏回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孔子听了很满意,并论述了自己的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群体社会中,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自己的生存要有利于社会,有益于他人。在人际交往中要有德、有礼、有信。自己的所作所为,让老者得到赡养,过上安定的生活;让朋友间的交往得到信任;让年幼的人得到关心和照顾。一个人能为社会做贡献,能为他人献爱心,也是自己至高无上的幸福和快乐。孔子的人生志向表现了“仁”的主旨是“爱人”,这是孔子伦理道德的核心。这种品德要在实践中养成。

三、精神财富、代代传承

孔子一生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他一再教导学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是要不断的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习”是要不断地练习和实践。“学而不厌”,在孜孜不倦的学习中才能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才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

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主要是他能严格要求自己。他也同样严格要求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遇到善人要学习他的优点,遇到恶人更要反省自身。人要不断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修身养性、完善自己。“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过不改,是真正的罪过。人的过失不能重犯,人应该在善恶优劣中,在是非功过中,不断地洗涤自己,不断地净化心灵,才能成为纯洁高尚的人。

人生难有笔直的坦途,也不可能时时一帆风顺,坎坷和挫折总是会有。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动荡年代,五十五岁时离开鲁国,亡命游说列国十四年之久,他经历了中原的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途中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所到之处都是强权势力割据一方,大小诸侯混战不休。他救世济民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无奈之下向弟子发出“归与!归与!”的号令。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已是六十八岁高龄。先生重操“传道、授业、解惑”的旧业。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这几句短短的话,蕴含有关凤凰、河图的古典教养,有其凝重的分量和高尚的品格。凤鸟和河图是吉祥的瑞兆,但始终没有出现。“吾已矣夫”的感叹看似凄凉、悲观,但绝非孔子的本意。如果说此时孔子的心情沮丧,那是因为孔子的爱子孔鲤撒手人寰,爱徒颜回、子路也相继去世。这对孔子的打击太大,使他极度悲伤,而且衰老和死亡也正一步步地向他逼近。晚年的孔子深感人生的寂寞和困顿。但无论什么时候,再艰难窘迫的处境,也不会使他屈服。他依然明朗坦荡、从容大度。他相信人类的种种努力,一定会迎来理想的未来。

《论语》中的记载,孔子给人的突出印象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作为圣人他温和有礼而不失严厉,虽有威严而不凶狠,态度谦恭而又安详。这是孔子一生的人格修养。总之,孔子的谆谆教诲,孔子的人格魅力,滋润了无数人的心灵,引导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格修养。

四、结语

作者井上靖在《孔子》的序言中,赞誉“孔子是乱世造就的古代(公元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不仅是中国人的导师,也是“人类的导师”。孔子一生的经典言论太多、太多,本文列举的有关人格修养的教导,仅仅是其中的凤毛麟角。孔子的学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我们要代代传承,并使之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这也可以说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井上靖著,郑民钦译.孔子[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2,3.

[2]袁盛材著.苍狼[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8,7.

[3]井上靖著,井上靖西域小说选[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6.

[4]王秀丽著,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4.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