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顾贞观与纳兰性德在营救吴兆骞期间的《金缕曲》作品看二人知己情怀

2019-10-23 03:44吴晛
北方文学 2019年29期
关键词:知己

吴晛

摘要:文人被政治所左右,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自古有云“患难见真情”,清初丁酉科江南乡试科场案是一场文人的政治浩劫。它将吴兆骞、顾贞观以及纳兰性德的命运牵连在一起。营救吴兆骞过程中顾贞观与纳兰性德的《金缕曲》作品还原了一段词坛佳话,体现出二人重情重义的知己情怀。

关键词:知己;顾贞观;纳兰性德;金缕曲;丁酉科场案

一、“廿载包胥承一诺”

顺治十四年(1657年)的丁酉科江南乡试舞弊案因江南名士吴兆骞的流放而在文人中间引起轩然大波。《清代通史》中记载,“吴兆骞以曳白而被谪,虽云不幸,然是狱以兆骞而脍炙人口”(1)。触怒顺治的吴兆骞“俱著四十板,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兄弟妻子,并留徙宁古塔”(2)。作为吴兆骞挚友的“第一飘零词人”顾贞观为营救吴兆骞不得不再次涉足官场。其间顾贞观所作两首《金缕曲》也成为书信体词的典范。

《金缕曲》写于顾贞观首次请求纳兰性德营救吴兆骞未果,一筹莫展之际。顾贞观在题跋中说道:“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与顾贞观其他作品“西风柔情”的风格不同,《金缕曲》显得沉郁、深情,虽有悲音,却透着词人坚硬的脊梁与热忱的心灵。全词如家书般娓娓道来,没有华美的辞藻,却字字真挚,情动世人。全词将环境的寒冷与人心的无助刻画得淋漓尽致。赤诚的眼泪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助,“比似红颜多薄命”,堂堂男儿却被官场左右,如浮萍飘零。但词中却有着亲人般的温暖与决不放弃希望的决绝。强烈的意境冲突成就了作品深刻、切肤的艺术造诣。读者感同身受的不仅有天气的寒冷,更有顾贞观那文人特有的柔情与傲骨。

北上途中的顾贞观曾写道“不如归去,从教锦缆牙樯,钓丝莫负秋江碧。何事访支机,悔乘槎踪迹。”(《石州慢·御河为漕艘所阻》)可见,对于厌倦官场的顾贞观而言,此一遭进京自然非其所愿,但为了营救吴兆骞不得不义无反顾北上。顾贞观明白,此番北上,他将失去闲云野鹤的生活,等待他的只有险恶的官场斗争。

《金缕曲》开头和结尾是典型的书信格式,读来如两人倾心交谈,是顾贞观与吴兆骞之间情谊的写照。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评价:“《贺新郎》两阙,只如家常说话,而痛快淋漓,婉转反复,两人心迹,一一如见。虽非正声,亦千秋绝调也……二词纯以性情结撰而成,悲之深,慰之至,丁宁告戒,无一字不从肺腑流出,可以泣鬼神矣”。(3)“顾贞观在这两首词中,把对吴兆骞的牵挂,对自己营救吴兆骞的无能为力,以及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愤慨等复杂的心情一吐为快。”(4)全词将对友人的惦念,对营救工作的无助,以及绝不放弃一丝希望的坚定刻画得淋漓尽致。也正是这首词打动了纳兰性德,营救吴兆骞的事业由此出现了转机。

二、“不信道、遂成知己”

顾贞观与纳兰性德的友谊为世人所称道。纳兰性德初识顾贞观便以一首《金缕曲·赠梁汾》表达相见恨晚之情。开篇纳兰性德真挚地告诉顾贞观自己对于身世无足轻重,并言自己是“狂生”,一下拉近了二人的心理距离。在作品中,纳兰性德惊喜自己竟遇知己。该词保留了纳兰词细腻温暖的风格外更多了洒脱,颇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放。而在纳兰性德另一首作品《金缕曲·再赠梁汾,用秋水轩旧韵》中以“江左知名今廿载,枯树泪痕休泫”劝慰顾贞观。北上的顾贞观正如背井离乡的庾信,而纳兰性德就成为顾贞观在他乡的“新知”。“凭触忌,舌难翦”,纵可能与庙堂相违,也不改初心。纳兰性德在《金缕曲·寄梁汾》中面对与顾贞观的分别,写下“天远难穷劳望眼,遇上高楼还已”,对顾贞观的慰藉与不忍惜别汇聚在一起,情致深婉。二人倾心相交,发誓一生都要做知己。

“秋水轩旧韵”是指清初一场著名的唱和,而这次唱和的作品以“卷”字起韵,以“剪”字止韵,故此处纳兰所谓“用秋水轩旧韵”。而在这一次唱和活动中,流传下多首以《金缕曲》为调的作品。“金缕曲”又名“贺新郎”,“声情沉郁苍凉,宜抒发激越情感,历来为词家所习用”(5)。张文胜总结《贺新郎》词牌:“词作采用最多的题材是应酬性的作品……在风格方面的多样化更为明显。婉约词大量减少,豪放、骚雅、刚健、沉郁等风格的作品则大量出现……该词调特别适合来创作思绪曲折多变、感情丰富激烈的词作。”(6)二人的《金缕曲》作品深合这一词牌曲风,深化了词的境界与情感,是词牌与内容相得益彰的典范。

在看过顾贞观两首《金缕曲》后纳兰性德感慨“河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矣”(7),同以词代信,写下《金缕曲·简梁汾》,副题“时方为吴汉槎作归计”交代此词写作于营救吴兆骞的过程中。“简”,即简札、书信。纳兰性德与吴兆骞并无交集,却因为顾贞观而出手相救。“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回应顾贞观“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顾贞观信守对吴兆骞的承诺,而纳兰性德则坚守对顾贞观的承诺。“以风雅为性命,以朋友为肺腑,以道义相砥砺,以学问相切磋”是纳兰性德毕生人格与追求的最好总结。纳兰敬重顾贞观,更敬重江南文士的气节与情谊。“知我者,梁汾耳”,纳兰希望顾贞观相信自己,理解自己,更祈愿自己不负重托。内容虽是书信,但更多的是抒发内心的郁结,惆怅之余更添苍劲与沉郁。

顾贞观感念纳兰性德雪中送炭,遂和《金缕曲·酬容若见赠次原韵》一首,以表心志。顾贞观慨然写下“容易得、一人知己。惭愧王孙图报薄,只千金、当洒平生泪”作为对纳兰性德的回應,今生来世,苦难与共,是知己耳。“但结托,来生休悔”,我们不仅今生知己,来生仍结金兰,字字真情,更添壮怀。

若说纳兰性德与顾贞观的旷世友谊因何缘起,诗人的才华固然是第一块“敲门砖”,但更关键的是对待友情与托付的那份坚毅与真诚。而二人同样面对的人生的不得已让两人有了更多共同语言。豪门的出身成了纳兰性德诗人心灵的桎梏,无法追求自己向往中的生活。纳兰性德为汉族文人不为权势折腰,但却可以为了朋友屈膝的气节所感动。顾贞观与纳兰性德联手营救吴兆骞,也让无数清初汉族文人感受到了政治阴霾中的温暖。纳兰性德此举无疑为弥合清初因政治与民族问题产生的满汉文人之间的裂隙起到了促进作用,亦赢得了汉族文人的尊敬与拥护。

丁酉科江南乡试科场案是中国科举历史上一道深深的伤疤,却成就了一段词坛佳话,许多经典佳作就此诞生。自“丁酉科场案”案发至吴兆骞绝塞生还,悠悠二十余载,顾贞观一诺千金,纳兰性德殚精竭虑。二人在营救吴兆骞的过程中写下的《金缕曲》体现出清初文坛上重情重义的情怀,是文士向命运挑战的写照。

顾贞观与纳兰性德的《金缕曲》作品为清代词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以词代书的经典之作。《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但从二人的《金缕曲》作品去品味,作为以婉约为上的词,同样展现出壮怀的境界,气象雄浑,是文人气节的写照。二人的《金缕曲》沉郁豪迈,共诉衷肠,道出顾贞观与纳兰性德对“知己”的最好诠释。

注释:

萧一山著.清代通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6.09:397

萧一山著.清代通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6.09:396

(清)陈廷焯著.白雨斋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08:68.69

徐福义.顾贞观与纳兰性德交好的原因探析[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02):32-35.

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12:1492

张文胜.词调的本体论与创作论意义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6.

钱钟联等撰.元明清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2:667

猜你喜欢
知己
前路有知己
知己
知己
做他的“红颜知己”,而非“贤妻良母”
知己红颜
人生难得一知己
每个女生都想有一个蓝颜知己
“知我”何必是“知己” “千转”之“转”应通“啭”
我的好知己
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