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丰
近日,品读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的新著《行者》,着实感受到了他不甘平庸、努力攀升的猴王演藝之路。通过那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倾听那一句句质朴自然的人生感悟,我找寻到了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六小龄童,也找寻到了一个教师应该学习的成长秘诀。
秘诀一:一念一生,做一个目标明确的教师
六小龄童因自己的二哥病逝,成为父亲的“猴王”传人后,除了演戏,其实还有很多爱好。尤其喜欢体育,爱打篮球。因打篮球眼睛受伤,父亲让其重新选择未来的人生目标时,他毅然放弃了打球,选择了自己认准的目标——演戏,一定要演成美猴王。
在踏上表演之路后,六小龄童始终围绕“演成美猴王”的这一念想,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孙悟空这个角色。他说:“我做了几十年的演员,也扮演过不少角色,但全部角色加在一起,也抵不过一个孙悟空。因为我始终认为,一生做成、做精一件事,就很了不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六小龄童在自己的生涯规划中有着明晰的目标意识。“演成美猴王”这一目标的确定,指明了他人生的方向。他后来学猴戏、拍电视、游学访问,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而且真正做到了一念一生,至死不变。
作为一名教师,步入教育职场后,面对职业成长之路,我们应该有一个长远的教师生涯规划。在学科建设、教育管理、教学研究等方面应该确立一个自己要实现的长远目标,让这一目标成为自己今后从教的追求与方向。
我们可以向韩兴娥老师那样确立“海量阅读”的目标去探索,可以像王崧舟老师那样确立“诗意语文”的目标去探索,可以像李吉林老师那样确立“情境教学”的目标去探索,还可以像窦桂梅老师那样确立“主题教学”的目标去探索……长远的目标确立后,我们还应该确立好每年的行动目标,将长远目标做好分解,落实到平常的教育教学中。
秘诀二:难中前行,做一个勇于实践的教师
孙悟空在取经路上遭遇了九九八十一难。面对这重重困难,他迎难而上,伏魔降妖,最终取回真经,修得正果。作为扮演孙悟空的六小
龄童,在艺术表演的取经路上同样遭遇着重重
磨难:
年少时,二哥小六龄童英年早逝,六小龄童忍着失去亲人的痛苦,沿着二哥的表演之路一路前行。
文革期间,父亲被关进牛棚,面对别人的嘲讽,六小龄童每天不到5点就起床练功。有一次不小心额头碰伤缝了8针,但伤好后他依然5点起床练功。
拍摄《西游记》期间,面对无数次贴脸掉皮的撕扯之痛,他没有退缩;面对“三味真火”烧掉脸毛、眼睫毛的火烧之痛,他没有退缩;面对哮天犬的疯狂撕咬之痛,他没有退缩;面对钢丝断裂,摔成骨折的断骨之痛,他没有退缩……一部充满苦难的《西游记》,让六小龄童越痛越演,越演越勇。
就这样,六小龄童成了一个勇于尝试的猴王。他把苦难当作了一种财富,在拍戏的基础上,他还不断尝试写书、游学、演讲,把猴王文化撒播到了世界各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教育教学中的一系列困难与问题,我们要敢于拼搏、敢于探索,因为“爱拼才会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面对普通话不标准的问题,我们可以跟着播音员练,对着镜子练;面对板书不规范的问题,我们可以自己准备一块小黑板放在家中随时练习;面对教材解读不深的问题,我们可以多方查找资料,对比分析,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面对教法不灵活的问题,我们可以在备课时进行多元预设,充分关注不同层面的学生需求;面对课堂效率不高的问题,我们可以反复观看名师名课视频,学习其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总之,面对困难,我们要不甘沉沦、不甘平庸,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要通过勇敢的尝试,收获教育教学的硕果。
秘诀三:人皆我师,做一个不耻下问的教师
六小龄童在表演艺术的路途中时刻铭记着“人皆我师、善学善问”的求学宗旨。
在他父亲被关进牛棚的日子里,六小龄童向上海戏剧学校的薛德春老师求教。晴天,他在人民广场一个偏僻的角落里练功;雨天,他就在一个自行车棚里练功。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他认真聆听着老师的教导,刻苦练功。
被挑选进剧组,拍摄《西游记》之初,六小龄童先在法源寺剃头当和尚,向寺中的师兄请教僧侣的修行之法。后又到白云观穿道服当道士,向观中的道人请教道士的练功之道。接着,他找北京体育学院的夏老师学习武术的基本技法。另外,他还走进动物园,向猴子“求教”:仔细观察猴子的走路、爬树、觅食、嬉笑发怒的一举一动,揣摸着自己如何演好猴子。
在拍摄《西游记》的过程中,六小龄童还利用一切机会向身边的人求教。他向北派猴王李万春求教时明白了“猴戏就是要让观众记住眼睛,记住‘火眼金睛”;他向川派猴王肖应鹏求教时明白了“猴子掌虚,以腕背击人,脚尖着地,步履蹒跚”; 他向戏剧家夏衍求教时明白了“孙悟空的表演要做到幽默、风趣,有猴气”; 他向美术家李骆公求教时明白了“艺术的创作就是要过河拆桥,不留退路,才能成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六小龄童身上,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一个不耻下问、善于求教的行者形象。作为一名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不解的问题。这时,我们应该向六小龄童一样,树立“人皆我师”的理念,虚心地向身边的人求教。遇到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向身边的教师、教研员请教;遇到家庭教育、学生习惯培养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向身边的教育专家、学生家长请教;遇到网络技术、电脑操作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向自己的学生请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求教中博采众长、完善自我,也才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
秘诀四:解读完美,做一个理性思考的教师
在《西游记》的结尾,师徒四人取得了真经返回时,一部分经书掉进水里而破损了。面对破损的经书,孙悟空说:“师父,天地本不全,经卷哪有齐全之理呀!”这其实就是美的遗憾。
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多人追求完美,但往往却留下遗憾。面对这一问题,六小龄童却给了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六小龄童只有一个女儿。他没有强迫自己的女儿做第五代“猴王”。冯骥才曾说:“六小龄童没有儿子,猴王家族没有了血缘的传人,是一种完美的残缺。”但六小龄童却不希望自己成为“末代猴王”,因此,他专门创立了美猴王艺术学校,目的就是培养猴戏传人。他说:“猴戏艺术绝不应该姓章(六小龄童原名章金莱),它应该属于中国,属于全世界。”这其实更是一种超越世袭家族的完美追求。正如六小龄童所言:“我们每个人都有人生的一部经,我们都是西天取经的行者,看淡人生中的不如意、不完美,也是一种智慧。天地本不全,要努力,但不要过分强求。”
从六小龄童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正确对待完美、理性思考问题的行者形象。面对教育教学生活中的一个个不如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理性地去思考。当学困生又一次没考好成绩时,我们要看到他除了学习之外的其他闪光点;当自己参加教学比赛名落孙山时,我们要看到这正是一次自我反思、从头再来的良好契机;当自己所教班级成绩没有排在年级第一,只得了第二时,我们要看到第二离第一只有一步之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利用这一次次的不如意,把它作为一种资源,在良好心态的指引下,在理性思维的指引下,在辩证考量的指引下,化“不利”为“有利”,创造一个个新的完美故事。
(作者单位:甘肃兰州市城关区宁卧庄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