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0发布2019-08-01实施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 发布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型式与基本参数
5 要求
6 检验方法
7 检测规则
8 标志、包装、贮存、运输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多色机套印测试印版示意图
图1 内旋卷入部位的防护
图2 安全杠与滚筒的夹角
图3 噪声测量点位置
图A.1测试印版
图A.2套线同侧边距离测量示意图
图A.3套线外侧边距离测量示意图
表1 基本参数
表2 印刷机的输纸准确度、传纸准确度
表3 印刷机输纸精密度、传纸精密度
表4 主要部件的装配质量
表5 印刷机主要机构精度检验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通得数字印刷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如皋市中罗印刷机械有限公司、北京印刷学院、浙江通业印刷机械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浙江大胜达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通利彩印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青、沈祖军、蔡吉飞、吴亚东、刘志鹏、孙彤建、徐海、严国平、汤群莉、郭超、陈栋、张勇、张力平、孙奇、丁正祥、陈小林、冯艳萍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负责解释。
本标准规定了单张纸平版印刷机全张及以上幅面(以下简称印刷机)的术语和定义、型式与基本参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贮存和运输。
本标准适用于全张及以上幅面张纸单面印刷型式的印刷机,也适用于带翻转单面可变双面印刷功能的印刷机。
本标准不适应单张纸双面平版印刷机。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时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应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T 3264—2013 单张纸平版印刷机 四开及对开幅面
GB 5226.1—2008 机械电气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 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B 6388 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T 9969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
GB/T 10335.1 涂布纸和纸板 涂布美术印刷纸(铜版纸)
GB/T 10335.3 涂布纸和纸板 涂布白卡纸
GB/T 10335.4 涂布纸和纸板 涂布白纸板
GB/T 13306 标牌
GB/T 13384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 14436 工业产品保证文件 总则
GB/T 15467 印刷技术 单张纸印刷机 尺寸系列
HG/T 3804—2005 阳图热敏CTP版
JB/T 6530 印刷机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JB/T 11955—2014 单张纸平版印刷机 全张及以上幅面
QB/T 2624-2012 单张纸胶印油墨
GB/T 3264—2013和JB/T 11955—201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查阅,以下重复列出了GB/T 3264—2013和JB/T 11955—2014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
3.1
输纸精密度 sheet feeding precision
在印刷机输送承印纸张进入印刷装置前定位同批次样张的套印实际位置相互之间的符合程度。
[GB/T 3264-2013,定义3.1]
3.2
传纸精密度 sheet transfer precision
印刷机多色印刷承印纸张传接的同批次样张的套印实际位置相互间的符合程度。
[GB/T 3264-2013,定义3.2]
3.3
输纸准确度 sheet feeding accuracy
在印刷机输送承印纸张进入印刷装置前定位的套印实际位置与套印线的符合程度。
[JB/T 11955—2014,定义3.3]
3.4
传纸准确度 sheet transfer accuracy
印刷机多色印刷承印纸张传接的套印实际位置与套印线的符合程度。
[JB/T 11955—2014,定义3.4]
3.5
压印均匀性 impression uniformity
印刷机印刷时,纸张在最大印版幅面内所受印刷压力的一致程度。
[GB/T 3264-2013,定义3.3]
3.6
压印稳定性 impression stability
印刷机连续印刷时,不同纸张同一部位所受印刷压力的一致程度。
[GB/T 3264-2013,定义3.4]
3.7
最高印刷速度 max printing speed
印刷机在规定的试验条件(见6.4.1)下,能够印刷表1中某种规格纸张的速度的最大值,单位是张/每小时。
[GB/T 3264-2013,定义3.6]
3.8
墨杠 streaks
印品上出现的与滚筒轴向平行的带状印痕。
[GB/T 3264-2013,定义3.5]
3.9
接触高温 tangible heat
可直接接触到或打开活动防护装置可接触到的部件表面温度。
4.1 型式
4.1.1 按印刷速度划分
——高速印刷机
——中速印刷机
4.1.2 按印刷色数划分
——单色印刷机
——多色印刷机
4.2 基本参数
表1 胶盒的基本参数
4.3 型号编制
印刷机型号的编制,宜执行JB/T 6530的规定。
5.1 一般要求
印刷机应能完成对其规定纸张印刷的要求,即具有相应输纸、印刷和收纸的能力。
5.2 运行要求
5.2.1 印刷机传动系统应运转平稳,工作正常,所有零部件动作应协调、准确,无异常传动声响和机械自发性移动,无零部件脱落和卡阻现象。
5.2.2 润滑系统应油路畅通,保证供油,油压装置密封可靠,无明显渗油漏油现象。
5.2.3 印刷机液压系统、气动系统的动力供应应能满足工作要求,并保证稳定,无泄漏现象。各安全防护装置应牢固可靠。
5.2.4 印刷机主要受力且高速运转轴承(如:滚筒承重轴承、摆动器承重轴承)工作温升不应大于35℃。
5.3 输纸及纸张适应性
5.3.1 印刷机应能满足其额定可承印的最大、最小纸张尺寸和最厚、最薄纸张的印刷要求,保证从输纸、印刷到收纸自动连续完成,保证其工作正常、稳定。
5.3.2 在印刷过程中出现输纸中断、卡纸、叼纸牙咬纸牙撕纸及乱张、双张等输纸的总故障率不应大于0.1%,当出现输纸异常时,应能自动检测并发出信号,并能自动停车或自动排除。
5.4 印刷精度
5.4.1 印刷机的输纸准确度和传纸准确度应符合表2规定,且合格率不应低于98%。
印刷机的基本参数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2 印刷机的输纸准确度、传纸准确度(单位:毫米)
5.4.2 印刷机的输纸精密度和传纸精密度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印刷机输纸精密度、传纸精密度(单位:毫米)
5.4.3 压印均匀性不应低于92%。压印稳定性密度差值不应大于0.03。
5.4.4 印刷网点增大值不应大于20%。
5.4.5 多色印刷无明显重影,重影量不应大于0.020 mm。
5.4.6 印刷品应无明显墨杠。带状印痕与相邻区域的密度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0.01。
5.5 滚筒叼纸牙排咬合力
滚筒叼纸牙排应有足够的咬合力,应能满足额定规格纸张印刷的要求。
5.6 主要部件的装配质量
印刷机主要部件的装配质量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主要部件的装配质量(单位:毫米)
5.7 外观
5.7.1 外露加工面不应有明显的磕碰、划伤、锈蚀等缺陷。
5.7.2 外露非加工面不应有凸瘤、凹陷、气孔等缺陷。
5.7.3 镀层及涂漆层应牢固,表面色泽应均匀一致、光滑、平整,不应出现有损美观的缺陷。
5.7.4 外露件镀层应细致、均匀,并具有相应的光泽度,无剥落、起泡、针孔、麻点及局部无镀层、锈蚀和划伤等缺陷。
5.7.5 外露焊缝应牢固,表面光滑均匀(可有鳞片状波纹)。连续焊缝不应出现间断、咬边、焊瘤、弧坑、烧穿、表面气孔和裂纹等缺陷。
5.7.6 金属手轮和手柄等操作件应有防锈保护层,且光滑、细密。
5.7.7 安全防护罩各面应平整、均匀,各棱边折叠应规则,不应凸起、凹陷和翘曲。
5.7.8 门盖的周边与相关的结合面的缝隙应均匀,且开闭灵活。
5.7.9 防护栏杆应牢固,扶手光洁,具有可靠的防锈保护。
5.7.10 外露液压、气动等管道的布置应规整有序、固定牢靠,管道不应扭曲、折叠。
5.7.11 产品标牌、警示牌、指示牌等应平整、光洁,配置合理、牢靠,不应铆裂、偏斜和卷边。
5.7.12 主机与配套件的配合应合理、协调,颜色搭配应和谐、均衡统一。
5.8 安全
5.8.1 基本防护
5.8.1.1 印刷机外壳或人体可能触及到的边角都应是圆角或钝角。
5.8.1.2 滚辊内旋卷入部位应有安全防护装置,防护装置与旋转部件之间的间隙应≤6 mm,并横贯其整个工作宽度。安全杠与机器的相关部件之间的间隙应≤6 mm(见图1)。滚筒切线方向和防护装置间的表面夹角推荐为90°,最小角度不应小于60°(见图2)。
图1 内旋卷入部位的防护(单位:毫米)
图2 安全杠与滚筒的夹角(单位:毫米)
5.8.1.3 匀水和匀墨系统、传纸系统和传动系统应有防护装置。根据实际操作需要,防护装置可做成不经常拆卸的固定式或经常开启的活动式。
——不经常拆卸的固定式防护装置(如在收纸部位传纸经过的地方和传动部位)应牢固可靠。
——经常开启的活动式防护装置应联锁灵敏,并与印刷机驱动部分联锁或有明显安全提示标识,保证在防护装置开启状态下,印刷机保持静止或只能进行点动。
——点动运转速度≤1 m/min,或点动运动距离≤25 mm。
——若印刷机功能需要,而又不显著增加危险时,允许运转速度≤5 m/min,或运动距离≤75 mm(如墨辊、水辊和印刷滚筒部位)。
5.8.1.4 如果防护装置能够打开,应对因重力下落所造成的危险进行安全防护。具体措施如下:
——重力平衡装置;
——气动弹簧;
——可自动拖住打开部件的闩;
——动力驱动的涡轮传动装置应处于运行;
——应保证防护装置打开状态下,其重心在转轴后面,并远离转轴。
5.8.1.5 输纸机分离头吸嘴的驱动轴应通过可靠的防护套或类似装置进行防护。
5.8.1.6 用手柄驱动印刷机时,手动的驱动位置应有与印刷机驱动部分联锁的装置,手动时电气驱动无效。
5.8.1.7 应通过警示标志明示印刷机上的危险部位,以帮助人员避开被印刷机或构件挤压、带入撞击和烫伤、电击的危险。
5.8.2 纸堆台升降装置
5.8.2.1 纸堆台升降装置应符合GB/T 3264—2013中5.12.2.1、5.12.2.2、5.12.2.4和5.12.2.5的规定。
5.8.2.2 当纸堆台上升或下降到极限位置120mm以下时,只能用止-动操作装置操作。
5.8.3 通道平台、踏板和扶手
5.8.3.1 通道平台、踏板的尺寸和强度要求,应符合GB/T 3264—2013中5.12.3的规定。
5.8.3.2 通道平台与踏板工作表面应为防滑表面,如:可采用花纹、拉网或防滑涂层。
5.8.4 接触高温
5.8.4.1 印刷机上可接触部件的表面温度不应高于60℃的安全温度,否则应采取防护措施。
5.8.4.2 防止接触印刷机上高温部件的方法包括:采用绝热或利用距离间隔进行防护。
5.8.4.3 打开防护装置后,可使人接触的连续流动的烘干装置部件及超过表面温度限定值的地方,都应贴警告标志。
5.8.5 从危险状态中解脱
5.8.5.1 应配备能使操作者从危险状态中解脱出来的手段。
5.8.5.2 解脱手段包括:
——能用手或工具移动某些部件;
——能使印刷机反向转动;
——能打开危险部位。
5.8.6 急停功能
5.8.6.1 印刷机的急停功能应采用0类停机或1类停机。
注1:0类停机指用即刻切除机械致动机构动力的办法停机(不可控停止);1类停机指给机械致动机构施加动力来完成停机并随后切除动力的可控停止。
注2:对于1类停机建议增加备用电源或其他储能设备,当缺失外部电力时启用。
5.8.6.2 急停功能应有人的一次动作激发完成。
5.8.6.3 急停功能在任何需要时都应是可用和可操作的。在印刷机的各种运行模式中,急停功能都应优先于所有的其他功能,并且不应削弱5.8.5规定的为解脱陷入危险的人而设计的任何设施的功能。直到急停功能被手动复位之前,任何启动指令(预定的、非预定的或意外的)应是无效的。
5.8.6.4 急停功能的设计应保证一旦接通即可起到以下作用:
——以合适的方式停止印刷机的危险运动和操作;
——不产生附加风险;
——无需任何人的进一步干预。
5.8.6.5 “合适的方式”可能包括:
——选择最合适的减速率;
——选择停机类别(见5.8.6.1);
——应用预定的停机顺序。
注:一般仅有在护罩类防护装置被打开时,人员才有可能接近危险部位,但此时印刷机仅能保持静止或只能进行低速点动(见5.7.1.4)。印刷机运转速度在3000 张/h时接通急停功能。达到的紧急停止的效果如:印刷滚筒的惯性旋转小于或等于1/3圈。
5.8.6.6 急停装置的设计应使操作者和其他需要启动急停装置的人员易于操作。
5.8.6.7 不得以任何方式而不使用急停功能。
5.8.6.8 急停功能不应用来代替安全防护措施和其他主要安全功能,而宜设计为一种辅助措施。
5.8.6.9 急停功能不应削弱防护装置或具有其他主要安全功能装置的有效性。为此应保证辅助装置(如制动装置)的连续运行。
5.9 电气质量
5.9.1 电气装配
5.9.1.1 所安装的电气元器件连接应牢固、可靠,元器件、线路排布间隙应基本均匀,布线固定、整齐而不散乱。移
动线束或容易摩擦的电线、电缆应加装护罩。
5.9.1.2 产品规定应有的标记、标志应齐全、正确、清晰和耐久,适用于工作环境。
5.9.1.3 只有专门设计的端子,才允许一个端子连接两根或多根导线。但一个端子只应连接一根保护导线。
5.9.1.4 航空插头等连接插头、插座应插接紧密,不掉线。
5.9.1.5 电柜内的导线应符合GB 5226.1—2008中13.3的规定。引出电柜外部的控制配线,应采用接线座、连接插头/插座组合或接线端子,动力电缆可以直接接到需要连接的器件的端子上。小功率的动力电缆(如气泵)也可接到接线座、连接插头/插座组合上。电柜内应清洁无杂物。
5.9.2 电气安全
5.9.2.1 印刷机启动声响报警装置应能发出使人听到的声响信号,并延时响应3 s后方可启动。
5.9.2.2 对于能多处操作的印刷机,其电气控制系统应有效联锁,整体控制协调。
5.9.2.3 电气系统工作中不应出现危险情况。应保证:
——控制系统能承受所需的工作负荷及外界的影响;
——不因逻辑错误导致危险情况的发生。
5.9.2.4 印刷机上应安装有红色故障显示灯,正点动与反点动按钮应有明显区别。
5.9.2.5 所有外露可导电部分都应按GB 5226.1—2008中8.2.1的要求连接到保护联结电路上。保护联结电路的连续性应符合GB 5226.1—2008中8.2.3的规定。
5.9.2.6 在动力电路导线和保护联结电路之间施加500 V直流电压时,测得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MΩ。
5.9.2.7 在动力电路导线和保护联结电路之间施加1000 V的电压、保证时间近似1s,不应出现击穿放电现象。
5.9.2.8 印刷机运转的起动应只有在安全防护装置全部就位并起作用后才能进行。
5.9.3 电气性能
5.9.3.1 印刷机上的电气设备应适用于其预期的用途,并按供方使用说明书要求使用。
5.9.3.2 印刷机的电气设备至少应具有1类停机功能和操作控制(起动、停止、紧急操作和指令动作监控)功能,必要时具备保持转动控制功能和起动与停止兼用的控制功能。
5.9.3.3 印刷机电气系统应保证其各项功能工作正常、灵敏和稳定。
5.10 整机噪声
印刷机整机噪声限制值应符合以下规定:
a)一色至五色印刷机的噪声不应大于85 dB(A);
b)六色及以上印刷机的噪声不应大于87 dB(A)。
5.11 使用说明书和产品合格证
5.12.1 使用说明书的编写应符合 GB/T 9969 的规定。
5.12.2 产品合格证的编写应符合 GB/T 14436 的规定。
6.1 试验通则
6.1.1 在印刷机装配和调整完毕后进行试验。试验时印刷机及各外部设备和辅助装置整体联机,不得在解体状态下进行试验。
6.1.2 印刷机运转试验和印刷试验前,须确认印刷机各安全装置和运转控制功能正常。
6.1.3 试验中,若印刷机出现异常情况时应查明原因,并经处理排除异常后重新开始进行试验。对已有试验结果而不受此过程影响的项目,可不重复试验。
6.1.4 印刷机输纸、印刷到收纸过程的试验结果均应符合5.3的规定。
6.1.5 印刷机试验样张的网点积分密度和实地密度的测量,应在样张印刷后的4h内完成。
6.2 空运转试验
6.2.1 在离水、离墨、不输纸状态下,以不低于85%的印刷机最高印刷速度连续运转不应少于1.5h,再以最高印刷速度连续运转不应少于30 min。
6.2.2 在印刷机运转过程中,目视印刷机各部位运动情况,结果应符合5.2.1的规定。
6.2.3 在印刷机运转过程中,目视检查印刷机润滑系统及油压装置,结果应符合5.2.2的规定。
6.2.4 在印刷机运转过程中,目视检查印刷机液压、气动动力,结果应符合5.2.3的规定。
6.2.5 在达到6.2.1规定的空运转时间后,在继续空运转试验中或完成试验后1 min内,用温度计测量印刷机主要受力且高速运转轴承温度,非暴露位置的轴承温度可通过测量与紧密接触零件的温度取得,并计算其工作温升,结果应符合5.2.4的规定。
6.3 输纸试验
6.3.1 最高印刷速度输纸试验
6.3.1.1 在印刷机合压但不印刷的状态下,以最高印刷速度进行连续输纸试验,用(200~350)g/m2的具有印刷机可承印最大尺寸的涂布纸或纸板,连续输纸不应少于3000张。纸张质量应符合表1 基本参数中的纸张种类要求。
6.3.1.2 目视检查印刷机输纸的稳定性、准确性与故障检测、停机功能,并按公式(1)计算输纸总故障率,结果应符合5.3.2的规定。
式中:
B--输纸总故障率,%;
nb--故障纸张数,单位为张;
N--输纸总张数,单位为张。
注:纸张因素除外,一次故障按1张故障纸张数计算。
6.3.2 纸张适应性试验
6.3.2.1 在印刷机合压但不印刷的状态下,按表1规定的可承印的最大最薄纸张和最小最厚纸张,以不低于每小时3500张的印刷速度连续输纸不少于300张。
6.3.2.2 目视检查印刷机全程对额定纸张输送的能力,结果应符合5.3.1的规定。
6.4 印刷试验
6.4.1 试验条件
试验条件如下:
a)温度、湿度:环境温度为(18~25)℃,相对湿度为(50~60)%。
b)试验用纸张:(200~350)g/m2可承印最大纸张尺寸的涂布纸,纸张质量应符合GB/T10335.1规定的一等品要求,纸张在印刷车间内预放置至少2天。
c)试验用版:使用符合HG/T 3804—2005规定的版材,印版尺寸满足印刷机额定最大印刷尺寸要求。
d)试验用版内容要求:应按附录A中图A.1的规定排布测试版。其中,使用50%方形网点平网,网线数不低于70 线/cm(即:175线/in)。印刷套准试验与网点试验的测试印版可分开制作。
e)试验用油墨:使用符合QB/T 2624-2012规定原色油墨。多色机油墨使用顺序一般为:黑、青、品红、黄、专色一、专色二、……。
f)其他试验辅材:橡皮布、包衬等辅材,原则上应使用优等品,规格符合印刷机参数要求。
6.4.2 印刷精度试验
6.4.2.1 输纸准确度
试验步骤如下:
a)按附录A中图A.1 的版式,以85%的最高印刷速度对第一色组进行第一次印刷(其他色组离压),条件不变,将第一次印刷后的样张进行第二次印刷;
b)从稳定的转速区域内完成印刷的样张中,取连续样张50张;
c)按附录A中图A.3的规定,用分度值为0.01mm的读数显微镜,分别测量每个样张上叼口边两处前规(以下用、表示)和一侧规处套印十字线(以下用表示)共三处的二次套准线外侧边的宽度,其值与晒制线宽度之差为输纸准确度;
d)按测量样张计并计算输纸准确度,结果应符合5.4.1的规定。
6.4.2.2 传纸准确度
试验步骤如下:
a)按附录A中图A.1 的版式,以85%的最高印刷速度进行一次输纸多色套准印刷;
b)从稳定的转速区域内完成印刷的样张中,取连续样张50张;
c)按附录A中图A.2的规定,用分度值为0.01mm的读数显微镜,分别测量样张上多色机组每个样张上叼口边两处前规(以下用、表示)和一侧规处套印十字线(以下用表示)共三处的多色套准线的同侧边距离,其值与晒制线宽度之差为传纸准确度,所有色组中的最大值为印刷机的传纸准确度。
d)按测量样张计算传纸准确度,结果应符合5.4.1的规定。
6.4.2.3 输纸精密度
按GB/T 3264—2013中6.4.2.1试验步骤进行输纸精密度检测,结果应符合5.4.2表3的规定。
6.4.2.4 传纸精密度
按GB/T 3264—2013中6.4.2.2试验步骤进行传纸精密度检测,结果应符合5.4.2表3的规定。
6.4.3 压印均匀性和稳定性试验
按GB/T 3264—2013中6.4.3试验步骤进行压印均匀性和稳定性试验,结果应符合5.4.3的规定。
6.4.4 网点增大值检测
用(250~300)g/m2的涂布纸印刷,按GB/T 3264 2013中6.4.4试验步骤进行网点增大值检测,结果应符合5.4.4的规定。
6.4.5 重影检查
按GB/T 3264—2013中6.4.5试验步骤进行重影检查,结果应符合5.4.5的规定。
6.4.6 墨杠检查
按GB/T 3264—2013中6.4.6试验步骤进行墨杠检查,结果应符合5.4.6的规定。
6.5 叼纸牙排咬合力检测
按GB/T 3264—2013中6.5试验方法进行叼纸牙排咬合力检测,结果应符合5.5的规定。
6.6 主要机构精度检验
印刷机主要机构精度检验按表5的方法进行,结果应符合5.6的规定。
表5 印刷机主要机构精度检验(单位:毫米)
表5 印刷机主要机构精度检验(单位:毫米)
6.7 外观质量检验
目视检查印刷机外观质量,结果应符合5.7的规定。
6.8 安全检查
6.8.1 基本防护检验
6.8.1.1 目测检查印刷机外壳或人体可触及到的边角,结果应符合5.8.1.1的规定
6.8.1.2 检查对滚辊内旋卷入部位的安全防护装置,测量安全杠与印刷机的相关部件之间的间隙和夹角,结果应符合5.8.1.2的规定。
6.8.1.3 检查固定式防护装置的牢固性、检查活动式防护装置联锁状态,开启防护装置,检测滚筒的点动运转速度和点动运转距离等,结果应符合5.8.1.3的规定。
6.8.1.4 检查可能因重力下落所造成的危险防护,结果应符合5.8.1.4的规定。
6.8.1.5 目视检查输纸部位吸嘴的驱动轴防护,结果应符合5.8.1.5的规定。
6.8.1.6 用手柄驱动印刷机,结果应符合5.8.1.6的规定。
6.8.1.7 目视检查警示标志,结果应符合5.8.1.7的规定。
6.8.2 纸堆台升降装置
按GB/T 3264—2013中6.8.2规定的方法检验纸堆台升降装置,结果应符合5.8.2的规定。
6.8.3 通道平台与踏板
6.8.3.1 按GB/T 3264—2013中6.8.3规定的方法检验通道平台、踏板的尺寸和强度,结果应符合5.8.3.1的规定。
6.8.3.2 目视检查通道平台与踏脚板表面的防滑性能,结果应符合5.8.3.2的规定。
6.8.4 接触高温
用红外线测温仪检查印刷机上超过60℃安全温度的部位是否具有防止接触的安全防护措施与警示标志,结果应符合5.8.4的规定。
6.8.5 从危险状态中解脱
观察、试验检查印刷机的安全构件和控制装置是否具有能使操作者能从危险状态中解脱出来,结果应符合5.8.5的规定。
6.8.6 急停功能
检查和试验、观察印刷机的急停功能,结果应符合5.8.6的规定。
6.9 电气质量检验
6.9.1 电气装配
6.9.1.1 检查印刷机所安装电气元器件和布线情况,结果应符合5.9.1.1的规定。
6.9.1.2 目测检查印刷机电气标记、标志情况,结果应符合5.9.1.2的规定。
6.9.1.3 目测检查印刷机电气接线端子及连接情况,结果应符合5.9.1.3的规定。
6.9.1.4 检查印刷机航空插头等连接插头、插座的连接情况,结果应符合5.9.1.4的规定。
6.9.1.5 检查印刷机电柜内的导线、引出配线和连接及电柜内清洁情况,结果应符合5.9.1.5的规定。
6.9.2 电气安全
6.9.2.1 检查印刷机启动声响报警装置及启动延时,结果应符合5.9.2.1的规定。
6.9.2.2 检查能多处操作的印刷机的电气控制系统的联锁性能,结果应符合5.9.2.2的规定。
6.9.2.3 试车中,观察、试验印刷机承受工作负荷、外界影响和逻辑错误的能力,结果应符合5.9.2.3的规定。
6.9.2.4 检查故障显示灯和正点动、反点动按钮,结果应符合5.9.2.4的规定。
6.9.2.5 检查印刷机保护联结电路,并按GB 5226.1—2008中18.2.2的试验方法,检查保护联结电路的连续性,结果应符合5.9.2.5的规定。
6.9.2.6 按GB 5226.1—2008中18.3的试验方法,检查绝缘电阻,结果应符合本标准5.9.2.6的规定。
6.9.2.7 按GB 5226.1—2008中18.4的试验方法进行耐压试验,结果应符合本标准5.9.2.7的规定。
6.9.2.8 尝试打开和关闭安全防护装置,并启动印刷机,结果应符合5.9.2.8的规定。
6.9.3 电气性能
6.9.3.1 检查主要电气设备(如主电动机、变频器、气泵、油泵、烘干设备、空气压缩机、喷粉装置)的适用性,结果应符合5.9.3.1的规定。
6.9.3.2 检查电气设备具有的主要控制功能,结果应符合5.9.3.2的规定。
6.9.3.3 通过印刷机转动和控制过程,检查印刷机电气设备的实际性能,结果应符合5.9.3.3的规定。
6.10 噪声测量
在环境噪声不大于50 dB(A)的场地进行,开动印刷机所有噪声源,以85%的最高印刷速度进行空运转,用普通声级计测量印刷机四周的A计权声压级噪声。测量点水平位置如图1所示,噪声测量点距离地面高度1.5 m,距离印刷机四周外轮廓线1 m处,测量点之间的距离为(2±0.5)m。图示测量点为参考点,可根据测量轨迹长短增加或减少测量点,印刷机噪声以各测量点噪声值的算术平均值计算,其计算结果应符合5.10的规定。
7.1 出厂检验
7.1.1 每台产品应按5.2、5.3、5.4.2、5.4.4、5.4.7、5.4.8、5.5、5.6、5.7.1.1~5.7.1.6、5.7.2、5.8及5.9的要求进行检验。每批产品抽样一台,按5.10的要求进行检验。
7.1.2 对全检项目,有一项不合格,即为不合格品;对抽检项目,有一项不合格,则再抽两台对该项进行检验,再不合格则对该批产品的该项全检。
7.1.3 每台产品应有制造厂质量检测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7.2 型式试验
7.2.1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在首台、首批抽一台或生产批次中抽一台进行型式试验:
a)新产品和老产品转厂生产时的试制定型鉴定;
b)正式生产后,如材料、工艺、结构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
c)停产一年以上又恢复生产;
d)连续生产时,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e)出厂检验结果与型式检验发生较大差异。
7.2.2 型式检验应按本标准规定的全部内容进行。
8.1 标志
8.1.1 每台印刷机应在明显部位固定产品标牌,其制作要求应按GB/T 13306的规定。其内容应包括:
a)制造厂名称、产品原产地;
b)产品型号、名称;
c)产品执行标准编号;
d)产品主要技术参数;
e)出厂编号;
f)出厂日期。
8.1.2 对易造成人体伤害的位置应设置符合GB 2894规定的安全标志。如当心触电、注意安全、当心机械伤人、当心烫伤等标志。
8.1.3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GB/T 191的规定。
8.1.4 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应符合GB 6388的规定。
8.2 包装
8.2.1 产品装箱前,机件、工具备件、附件应擦拭干净,外露加工面应涂防锈剂或防锈油脂。
8.2.2 产品包装箱的制造和装箱要求应符合GB/T 13384的规定。
8.2.3 包装箱内应铺防水材料,并可靠的固定在箱内。小型附件箱、备件箱应固定在主机箱内的空隙处,并牢固卡紧。
8.2.4 每台产品出厂时应附有下列随机文件:
a)产品合格证;
b)使用说明书;
c)装箱单(含总装箱单和分装箱单)。
8.3 贮存
8.3.1 包装箱应贮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受潮。室外贮存时应有防雨措施。
8.3.2 贮存期超过一年应在出厂前进行开箱检验,若包装损坏不符合有关规定时,应重新包装。
8.4 运输
产品在运输起吊时,应按包装箱外壁箱面的标志稳起轻放,防止碰撞。
A.1.1 测试版图案与布置
测试版图案与布置如图B.1所示。其中前规位置套印十字线中心距叼纸边距离不应大于50 mm。
图A.1 测试版图
A.1.2 输纸准确度测量
输纸准确度测量二次印刷样张上错开的套印十字线同侧边距离x,y如图A.2所示。
A.1.3 传纸准确度测量
传纸准确度测量样张上多色套印十字线外侧边距离x,y如图A.3所示。
A.1.4 输纸、传纸精密度测量
输纸、传纸精密度测量样张上相关套线同侧边距离x,y如图A.2所示。
图A.2 套线同侧边距离测量示意图
图A.3 套线外侧边距离测量示意图
A.2.1 图A.1规定的套印十字线为各色共有,1、2、...、n数列代表压印色组序。
A.2.2 如果采用印刷机测量套准数据,图中的多色套印十字线可换成印刷机测量套准图标,或另行安排位置。
A.2.3 图A.1规定的实地、重影测量块可根据版面的情况做比较均匀的排布。
A.3.1 测试版应采用预涂感光版(含CTP版)版材制作,版材尺寸与印刷机额定参数要求一致。
A.3.2 制成版上网点还原性良好,至少3%的网点能再现,95%的网点不糊版。网点方形要正、圆形要满、完整、清晰,网点比例、角度正确。图案线条应平直、光滑,无不应有的图文。
A.3.3 制成版上图案、文字应对称居中,PS版左右偏差不应大于1 mm,CTP版左右偏差不应大于0.5 mm。
A.3.4 制成版版面清洁,封胶均匀,同色图案颜色一致,无不应有的深浅色差(版面同色墨块密度差不应大于0.05)。
A.3.5 制成版版面平整,无变形、砂眼、斑点、折痕、划伤、磕碰和飞边等缺陷。
A.3.6 制成版包装储运时,应将版面相对,并用中性纸相隔,外包防潮纸。贮存在干燥、避光、通风处贮存温度30℃以下,并应避免接触化学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