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敏
(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超声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子宫瘢痕妊娠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异位妊娠,继发于剖宫产术后,表现为胚胎绒毛侵袭瘢痕血管、渗透到子宫肌层,若继续妊娠或实施刮宫存在大出血风险。本病在临床的发病率较低,但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和二胎政策的开放,本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引起了临床的广泛重视。早期子宫瘢痕妊娠的症状不典型,仅有停经后腹痛、不规则阴道流血等症状,容易发生误诊漏诊。超声检查是明确早期子宫瘢痕妊娠的主要手段,能够观察到子宫瘢痕部位妊娠着床情况[1]。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超声诊断及影像学表现,现具体汇报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6月在我院妇科治疗的48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1~42岁,平均年龄(31.4±4.8)岁,本次妊娠时间42~63d,平均(52.7±6.3)d,上次剖宫产至本次妊娠时间1~7年,平均(3.3±1.4)年;所有患者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检测为阳性或弱阳性,血HCG在5789~65712mU/ml,平均(31436±10239)mU/ml,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规则阴道出血、下腹部疼痛,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其中,团块型18例,孕囊型30例。
采用GE VE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①阴道超声。使用6.5MHz阴道探头,检查前排空膀胱,探头套入无菌避孕套,置入阴道后穹隆,常规扫查,观察孕囊或团块的着床位置,测量孕囊或包块的大小,观察内部有无胎芽或胎心搏动,明确病灶与原子宫切口的关系,检测切口处子宫肌层的回声,测量孕囊或包块外缘与子宫狭部浆膜的肌层厚度,改为彩色多普勒模式,观察周边血流分布,测定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2]。②腹部超声。使用3.5MHz探头频率,检查前膀胱充盈,患者平卧位,查看子宫宫腔内是否有妊娠囊、附件是否有包块,明确子宫瘢痕与病灶的关系、测定宫内回声以及是否存在盆腔积液,再切换到彩色多普勒模式,检查病灶周围血流及RI[3]。
统计孕囊型、团块型的诊断率;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率(%)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孕囊型、团块型的诊断率比较,见表1。观察组检出孕囊型93.33%(28/30),团块型94.44%(17/18)。对照组检出孕囊型76.67%(23/30),团块型88.89%(1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孕囊型、团块型的诊断率比较(n)
2.2 两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n%)
2.3 影像学表现分析。孕囊型在二维超声上显示子宫增大与相应孕周相同,在宫腔及宫颈内未探及孕囊,在原手术切口处肌壁间可探及完整的孕囊,其内可见卵黄囊、胎芽和胎心搏动,孕囊周围子宫肌层回声均匀,孕囊前方子宫肌层变薄。团块型表现为前壁下段原手术切口处见混合回声团块,内呈海绵状或网格状,子宫肌层菲薄,与包块分界不清。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两者均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切口处子宫肌层是滋养血管的来源,部分团块型内部可见血流信号。
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是剖宫产手术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大多与切口愈合不良、肌纤维过度增生等有关,导致缺损修复过程中出现细小的缝隙或空洞,再次妊娠后,受精卵在此着床,导致发病。,由于宫颈峡部特殊的生理特点,受精卵着床后,妊娠囊供血不足,可导致胚胎发育停止,引起不规则阴道出血或流产[4]。本病容易误诊为先兆流产,若采取保胎治疗,孕囊继续发育,子宫瘢痕组织可受胚胎组织浸润,导致大出血、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甚至危及生命[5]。因此,早期的诊断和针对性处理至关重要。
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受影响因素少,可直接显示瘢痕处的孕囊或包块,利用医生准确判断病灶与瘢痕的关系,测定子宫肌层的厚度、病灶距离子宫浆膜层的距离,并可切换至多普勒血流成像,测定病灶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液供应情况[6]。腹部超声受到膀胱充盈、肠道积气、腹部脂肪厚度等影响,容易发生漏诊、误诊,效果不及阴道超声。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用阴道超声的诊断效果更好,能清晰显示影像学特征,提升诊断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