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特特
朋友推荐我加入微信运动。此前,我已见过有关截图:谁谁谁今天成了封面人物——他走的路最多;谁谁谁出门溜达了一圈,回来高涨三千步——他用脚丈量了从家到面包房的距离。
我迫不及待加入。
走了几天,每天留心看排行榜,看几日来熟人们的步数,忽然发现,细心点,通过它们,就能推测一个人一天干了什么。
比如,单位的一对青年男女,这几天,因公出差。
前天,他俩的步数一样,8864;昨天,不一样,男士,778,女士,15500。
我猜:他们第一天用来处理公事,第二天各玩各的。男士嘛,大概待在房间里,顶多在宾馆周围活动。女士呢?则去四处逛了吧。我再翻她贴出的照片,果然,有景点的,有美食街的。
他们出发前,同事们都打趣:别浪费这难得的相处机会。可现在,我几乎断定,他们之间没有故事。
又比如,某姐姐连续几天荣登榜首。她头像上的照片,是戴着绒帽的,和去年冬天,我们见面时戴的那顶一样。当时,她伤心地对我说,她离婚了。
如今她每天的步数超过两万。是有新的爱人,女为悦己者容?还是将走路当作发泄,通过塑形达到塑心?我约她见面,只见她精神抖擞。我问她,最近好吗?她答:“搬了一次家,换了一份工作,发展了许多新爱好。”
走路也是其中一种吧?我更有兴趣了。
一有空,我就刷新,还选取几个重点对象观察、印证、验算,一段时间后,我公布研究结果——一天一千步之内,一般在室内,极有可能在家里。三千步左右,在单位。三千至五千,有点忙,五千以上,很忙。一万步,那是有意识在运动,两万步,有意识减肥。两个人有相似的步数,而他们又认识,他们可能今天一直在一起。一个人数天的相似时段,步数若均有大幅度提高、冲刺,那则是他的锻炼时间。
朋友圈哗然。
有人佩服:“你猜得好准,可以做特务。”有人交流经验,她早通过步数,观察领导在做什么:“上周日,他一共走了48步,我想,他可能病了。”周一,领导果真没来。有人将我的研究结果推而广之,发完短信,而对方不回,便去查他步数的变化:“看来在忙,不是不理我。”有人一反常态,步数飞速增长,他很得意,继而委屈:“大家都问我,是不是把手机绑小狗腿上了?”
啊,这哪里是软件,这是监测器;这哪里是计步,简直步步惊心。
我不禁畅想,历史上,那几桩公案,如果有类似软件,会是什么情状?
垓下,一片楚歌,刘邦监测着项羽和虞姬。项羽没动。虞姬的步数增加再增加,在某一时刻,戛然而止;刘邦刷新再刷新,从那一刻起,再没看到她有数据更新。须臾,探子报:“虞姬舞完剑,自杀了。”
我把以上畅想发布在朋友圈,应和者众。
有想替梅妃监测杨玉环和唐明皇的;有比拼了古往今来大英雄,最后定了封面人物是夸父的……还有计算宝玉结婚时,大观园内诸多人等步数的,“宝玉和宝钗都在一百之内,黛玉是零。”“荣登榜首的是王熙凤,居第二是李纨,她俩,一个忙红事,一个忙白事。”我抓着手机,走在街头,看这些评论,哑然失笑。一抬头,满街人步履匆匆。
他们带着计步工具吗?他们今天走了多少步?和谁一起?去了哪里?被谁监测?想做谁的监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