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五老”张玉明帮扶青年农民创业

2019-10-23 07:36洪锦明
银潮 2019年10期
关键词:农场高产农民

文>>>洪锦明

建湖县76 岁的高级农艺师张玉明是江苏省“三扶两创”工作“最美五老”之一,他帮扶青年农民创业的故事从三句话说起……

“帮扶青年农民创业,敲敲边鼓、喊喊口号扶不出名堂”

张玉明1963年高中毕业在家务农时,参加过水稻专家陈永康主持的水稻育秧现场会,深切感受到科技对发展农业的重要。1965年,他毅然报考苏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致力于水稻、小麦高产栽培及其配套技术示范推广。

2004年从建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休后,张玉明不甘心荒废专业技术,不愿意无所作为守清闲,积极投身在返乡回乡青年农民中开展扶志、扶技、扶创业,创青年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创青年农民创业之星的“三扶两创”工作,为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创业致富竭智尽力。他骑着电瓶车,到建阳镇瓦瓷村春鹏家庭农场、芦沟镇蓝海鹏专业合作社等20 多处作技术指导,教青年农民科学种田:根据地理环境选择高产品种,根据土壤结构搭配施肥,根据气候特征合理安排稻麦插种期,根据病虫预测资料及时防病治虫,根据稻麦各个生长期指导田间管理。从播种到收割,他逐户指导,有时一天跑40 多公里。

“看到青年农民创业成功,就像自己孩子取得成功一样高兴”

张玉明相继与建阳镇赵宏成、庆丰镇李晋等青年农民结对帮扶创业。这些青年农民与他非亲非故,张玉明却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

2005年9月上旬,张玉明因心脏不适去医院,在候诊时,与残疾青年赵宏成相遇。交谈中,他了解到赵宏成幼时左腿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落下残疾,做不了重活,其父亲因肝癌去世,母亲常年生病,家里为父亲治病欠下10 万元债务,而2.8 亩责任田和13 亩承包地是唯一的收入来源。生活的窘迫让赵宏成十分沮丧,张玉明决意帮他一把。他对小赵说:“人不会穷一世,田种好了可解决温饱,种多些能发家致富,没有技术我来指导,不要你一分钱。”张玉明手把手教小赵科学种植,从15.8 亩起步,50 亩、400 亩、650 亩……连年获高产。如今,他的种植规模已达751.3亩,水稻亩产量达1500-1600 斤,亩纯收入有850-1000 元。刚开始时,张玉明骑车在建湖、建阳间来回奔波。后来他自费租民房就近指导,小赵承包地包到哪里,他的住处就租到哪里。2014年,小赵创建了粮食种植家庭农场,获得盐城市“青年农民创业之星”“十佳自强模范”称号。在张玉明的引导和筹划下,小赵还与朋友合资创办了秸秆加工合作社、粮食烘干厂、农机合作社,致富大门已经打开。

“情愿当青年农民创业的‘带薪’技术顾问”

为化解粮食种植自然风险,张玉明搜集本地50 多年来的气象资料,确定小麦最佳播种期,使收获时避开梅雨期。2016年,建湖地区梅雨连连,一般人家小麦大都在穗上发芽,产量低、质量差,1 斤只卖6 角左右。而经张玉明指导的种田大户,小麦在梅雨前收割,质量好、价格高,1 斤卖1 元多,每亩收入是一般农户的2 倍。周边村民敬佩地说:“老张摸着菩萨眼睛种田,包赢不输。”

在帮助赵宏成之外,金桥村成成家庭农场、近湖街道高马玉进家庭农场、芦沟镇蓝海鹏专业合作社等地都遍布张玉明的足迹。从播种到收割,他骑着电瓶车奔波在农田间观察指导,一天跑50 多公里,一年大概要跑200 天,15年始终如此。为提高效率,他通过电话与当地种粮大户联系,不定期踏田指导,对较远的阜宁县、射阳县以及临海农场的种田大户,使用手机视频传授高产栽培技术。

下乡帮扶不仅付出辛劳,还要贴上房租、购买科技书籍等费用,每年要花掉5000 元左右,张玉明从未计较。今年5月,张玉明被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全省‘三扶两创’工作‘最美五老’”称号。

如此热心帮扶青年农民创业,究竟为什么?“我从跨进农学院那一天起,就甘愿要为农业服务一辈子。如今正好赶上好时代,又有‘三扶两创’这个好平台,常在田间跑跑,空气新鲜,既锻炼身体,又充实生活。看到青年创业成功,我感到无比快乐,心里充满了甜蜜。”张玉明说。

猜你喜欢
农场高产农民
临清市平菇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日光温室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高产基因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春季调饲料 蛋鸡可高产
快乐农场
农场
开心农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