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利用视阈下传统海景村落的资源整体价值评价及其提升研究

2019-10-22 08:24陈君林婷婷
中国西部 2019年4期
关键词: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

陈君 林婷婷

[摘要] 传统村落拥有具象的、丰富的、系统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价值,是国家提出的乡村重点保护与研究对象,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应关注的重点之一。传统海景村落因其特殊的人文肌理与社会价值一直是热议的话题,在保护和利用视野下,应体现基层发展具备的合理文化策略与空间构建。地处沿海地带的玉环市,拥有众多海洋资源以及一批历史悠久的海景村落。在保护与利用的视野下,对传统海景村落的整体价值进行审视,并对其保护与发展方式进行探讨,对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具体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海景村落;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空间再造;价值评价

一、引言

传统村落是城市发展历程中的早期历史形态,是兼具物质与非物质特征的文化遗产类型,承载了丰富古老的海洋文化信息、习俗惯例、自然景观资源的精髓,反映了百姓在生产生活中的精神追求,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海景村落作为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坐落在海岸线附近,人们可以在村庄集聚区向周边平移或向高处上移一小段距离便能凭肉眼清晰观赏到海景,且村庄建筑具有岁月烙印的历史感的村落,关于“海景村落”一词,目前学术界没有相关的名词阐述,这一概念是玉环市政协于2017年两会提案督办材料中所总结概括的定义。

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的玉环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海岛风光。海岸线上分布的一个个村落,是全市建设海湾城市的重要铭牌,蕴含着本土民众自古以来相依相伴的地域特色,具有丰富的渔海文化精神内涵。但目前而言,玉环市的海景村落却越来越少,原50多个拥有海滩的海景村落由于各种人为历史原因逐渐没落萎缩,只留下了10多个。实现海景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圈,这既是留住本土渔海文化记忆的需要,也是打造魅力海湾城市、形成别具一格城市风貌的现实需求,更是推动村落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内生需求。因此,在保护与利用的视野下,对传统海景村落的整体综合价值进行审视,并对其积极的合理保护与发展方式进行探讨,为搭建田园综合体的具体实践提供有益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相关研究述评

“传统海景村落”是传统村落的一种,由玉环市政府在2017年正式提出,并明确了其三方面特征:一是坐落在海岸線附近,人们可以在村庄集聚区或向周边平移以及向高处上移一小段距离,便能凭肉日艮清晰观赏到海景;二是村庄界面比较清晰,空间上能与周边城区相分辨;三是村庄的建筑与周边城区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性,有一定历史感,有年轮的烙印。目前,并未从知网上直接查询到“海景村落”主题或者关键词的文献,与之相关的“传统村落”“海岛村落”等研究则成果颇丰。

1.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对传统村落的研究起步较早,《关于建筑保护的建议》(1904)、《雅典宪章》(1933)、<威尼斯宪章》(1964)、<关于历史小村镇保护的国际研讨会的决议》(1975)等相关条款相继颁布,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制度形式加以规范。[1]学术界最早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记录,见于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所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城市愿景。[2]新西兰学者霍姆(2002)则对新西兰的两个传统村落通过定性分析的方式,认为应以村落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结构作为村落对外开放的名片。[3]英国社会学家伯恩斯(2003)对比了西班牙一个村庄在政府参与规划前后的差异,提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需要强化政府的合理干预和科学规划。[4]总体而言,国外学者多数研究从个案出发较多,涉及微观和中观层面,同时注重居民生活、文化景观的考察,并基本认可将开发村落旅游作为传统村落发展和延续的现实路径。

2.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有关传统村落的研究,以1982年我国进行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建档保护工作为分水岭,此后学界关注度才逐步升温。研究内容上,有的侧重对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彭一刚(1992)借助大量实证图片,得出传统村落空间形塑受地域环境、风土人情、民俗信仰等因素影响的结论。[5]曹迎春(2013)则发现,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山体和丘陵等地貌成了传统村落抵御外界冲击的重要因素。[6]亓文飞(2013)通过比较分析西江下游十三个传统村落的传统民居,总结了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在纵向历史维度中所展现的空间形态发展状况。[7]陈信、李王鸣(2016)以定量分析法对丽水地区的传统村落进行同质化与差异化的比较,提炼传统村落组群风貌的空间特征。[8]有的研究重点分析传统村落的整体价值评价,聂湘玉(2015)对石家庄81个村落进行等级分类及价值评估,并阐述了定量和定性评价两者结合才是较为适用的分析方式。[9]

海岛村落方面,苗振龙(2016)运用景观基因法深入剖析了舟山海岛村落的物质文化(显性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隐性文化)的文化表征及特殊性内涵,并对传统海岛村落的定义进行了界定。[l0]段贝丽(2016)在总结了6个舟山海岛传统村落在民居建筑、历史人文、艺术审美等方面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价值基础上,尝试构建了以历史条件、基础评价、居民意向三者为指标的新型评价机制。[ll]另外,也有学者主要侧重保护、发展、利用的方式探究,王颖(2012)对舟山传统海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多维度探究;[12]陶蕊(2016)以舟山群岛的古村落为研究对象,强调保护与发展不应只停留于形塑,应注重神韵的保留。[13]宋玢(2015)认为应以协同发展的方式主动对接城市发展模式,借助政策、资金等外力与内生动力挖掘两种方式,合理发展城市边缘区的传统村落。[14]陈默(2017)阐述了海岛村落生存中民宿活化的旅游发展路径。[15]

综上所述,国内国外对传统村落都做了多角度的不少研究,国外学者基本认可将开发村落旅游作为传统村落发展和延续的现实路径,并习惯从文化景观因子、居民生产生活、游客体验等角度切入进行探讨,研究广度更为微观细致;国内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起步较晚,虽也积极提倡对其进行可持续的旅游开发和利用,但侧重点在于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经济效益等,缺少对生产生活方式、多个地区比较等多角度的学术探讨。而有关海景村落保护和利用的研究更不多见。本文认为,海景村落是传统村落中的一部分,具有传统村落的发展共性,也应当遵循一般共性发展的保护利用的规律进行,但作为其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要基于其面积狭小、交通不便、依海而建、就海取材等特点,考虑其在发展演变中的自身特性,整合发展资源,评价其发展价值,寻求在空间合理再造等方面等村落发展策略和路径。

三、玉环市海景村落资源整体价值解析

玉环市作为全国十三个海岛县之一,岛上坐落着不少传统海景村落,且文化景观独特生动,人文与地理资源丰厚,包含了大量历史故事价值、人文景观价值和民俗文化价值,是玉环市特殊人文地理环境的见证和延续,有不小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空间。

1.玉环市海景村落整体演变的基本概况

玉环市是地处浙东沿海地带的海岛县级市,由一个半岛和本岛以及135个外围岛屿组成,下辖6镇3街道2乡,全域面积378.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900多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达330公里(含岛屿)。海景资源多数分布在沿岸海水周边的地方、临海山坡和山顶,面大量广。新中国成立初期,玉环市本岛和半岛的海岸线上约有50多个一线海景村落。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围海工程、交通建设、滩涂淤积等原因,海景村落日益减少。实地调查发现,海景村落发生了多种演变情形。

截止目前,全市陆域只剩东沙村、鹰东村和钓艚岙三个连成片的海景村落群以及白马岙、鲜迭、炮台、大龙湾、上(下)栈台、黄门、小岙、玉岙、鹭鸶礁、鲳鱼岙、真武、里澳等20余个一线海景村落(详见表1),其中拥有海滩的一线海景村落只有9个,特色最鲜明、保护比较完好的一线海景村落当属东沙半岛(东沙村、鹰东村和钓艚岙三个连成一片的海景村落群)、鲳鱼岙和黄门村。

而不仅一线海景村落日益减少,除石峰山、断岙村外,因围海工程、交通建设、滩涂淤积、违建乱建等原因,导致原有人文景观较为凸显的二线海景村落也寥寥无几。全市陆域海景村落已经消失或退化达三分之二,加上洋屿、鸡山、江岩岛、海山等岛屿上的海景村落总数20余个,而保有原貌的海景村落大约也就10个。

2.玉环市海景村落资源的整体评价

(l)历史故事价值。多数海景村落的变迁都承载了各式各样的历史故事,人文精神价值丰厚。一是移民文化故事。由于玉环市移民城市的文化属性,其海岛渔村的历史与瓯海文化、闽南文化不可分割。史料记载,明末清初,福建崇武、温州一带渔民出海之时经常中途停泊此地,久而久之,陆续迁居,人丁渐旺,各种文化杂糅而生。二是軍事战地故事。有的村落经历过不少战事,当时百姓与军队奋勇抗敌的英勇气概,并被口传或者载人文献之中,为世人所称道。坎门街道的黄门村,有一个山头烟墩,三面临海,视野开阔,古时是军事要地。这里流传着众多战争时期的故事,留下了抗倭英雄的足迹。海山乡的大青村曾是红十三军海上济南队根据地、浙南游击纵队“三五”支队领导下的“海上游击队”根据地之一,留下了不少佳话。1945年,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队海上大队在玉环、乐清等多地顽强开展抗击海匪游击斗争,建立了以大青岛为中心的乐清湾海上游击根据地。在解放战争期间,海上游击根据地配合浙南陆上革命积极斗争,团结一致,多次打退国民党军队,推动了玉环解放的历史进程。现如今,海上游击大队驻地的革命遗址——陈家老宅仍保留完好,述说着当年的故事。而根据地纪念馆早已落成,并被评为第四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炮台村是与硝烟和战争紧密相连的村庄,这里视野开阔,当时为解放洋屿岛,解放军驻扎该村,修筑战壕。三是民间传说故事。石峰山村是华东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火山遗址。相传古时有神仙驱海石筑寨城,被道破天机,海石落于此地,如蜂聚窝,取名为石峰山,村内奇特的山石连绵起伏,如同传说故事的描述。

(2)人文景观价值。一是古宅建筑。玉环市大多数的传统村落均以石屋古宅为主体建筑,人居环境干净清爽。老民居雕塑以重叠的石头墙与小青瓦顶为主。就地取材的特性决定了这些村落环绕着石头山、石头屋、石头路的分布特色。如三面临海的大龙湾村,采用“纸红包式”房顶的石头屋沿山而建,鳞次栉比,错落有序,集聚古朴村落美感。此外,不少民居喜好用檐柱拱斗为龙头鱼身的“鳌龙”雕刻,流露出对龙的崇拜与敬畏。除了美学价值,石头房的设计还非常契合当地居民生活的需要。一方面,由于海边湿气重,普通房屋容易被海水腐蚀,又因玉环市地处台风波及带,对房屋的坚固度要求较高。为预防台风来袭屋顶瓦砾遭到破坏,通常放置一斤多重的石头压着。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在坎门街道一带的海景村落里尤为集中。尤家渔行、翁氏古宅、百步岭等几处是重要的民居古迹。保存较为完好的是花岩礁村老路边的老厝古居,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是属典型的东海海区特色建筑工艺。据老厝古居现有居住人李老先生回忆,这座大院就是祖上为抗台而专备的。另一方面,古民居结合生产生活需要,做了很多实用设计。由于渔民作业备的行头物件体积大,如舢舨和网具等船用设备需要存放,石头古宅根据功能需求专门设计留出院子作为场地。这样的石屋古宅承载了本土传统社会的人文印记,成为一个历史时代的特殊人居建筑。二是古迹遗址。坐落在玉环市境内传统海景村落的众多古迹遗址,如炮台村的古炮台、南滩村寨城遗址、以及境内的多处碉楼等都见证了村落的史海钩沉。其中,位于干江炮台村的古炮台,是用石头垒砌的方形露天炮台,约一人左右之高,底部崛起,炮眼朝海,在山顶上的炮台内置点火铁质火炮一门,安置土制竹筒炮一门和存放大量石块,作为投杀海匪的一种武器,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防御外敌的功能。同样具有此功能的还有一种特殊建筑——碉楼(又称炮楼)。其中西跳碉楼建于1946年海山乡大青村西跳自然村境内,7米之高,厚度0.8米左右,墙面开有多处内宽外窄的射击孔,曾有浙南游击纵队“三五”支队驻扎在此抵御敌人偷袭。此类边防海防的设施遗址,还有黄门汕头烟墩(建于明代)、南滩村洪溪坑自然村的寨城(建于清顺治年间,郑成功部将陈文达所筑,周长280米,现城墙毁坏严重,西面部分残留)、人民解放军驻军营房、国民党军用无线电台遗址等。三是自然景观。海景村落的海滩、沙石、山水等是“海景”一词的自然景观因子。坎门鲜迭村的沙滩全长500米,涨潮时有7米之宽,退潮时则达50多米,滩上沙子质地细腻柔软,景色宜人。另外,鲳鱼岙的鹅卵石海滩及岙湾曲线、沙门日岙村黑石滩、白马岙村沙滩、洋屿村彩石滩、四面环海的大青山沙滩(海岸线4公里)都拥有天然的海滩风光。属于二线海景村落的石峰山虽然和海岸线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火山遗址的自然地理环境塑造了特殊的自然风光,坐落在火山遗址的火山茶园是华东唯一海岛火山茶基地。

(3)民俗文化价值。海岛渔村的风土民情是在相沿成习的秩序中构建个人生活、文化图式。玉环市海景村落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有多项人选国家、省市县文化遗产名录(详见表2)。其中作为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独特舞龙品种,坎门花龙又称“滚龙”,是一项有500多年历史的独具地方渔乡风格的民间舞蹈。它的道具是一种特制的布龙,色彩鲜艳明快。坎门花龙滚舞以大幅度跳跃为其主要特色,表演“吉日起档”“鸡血开眼”“化龙归海”和“花龙绕柱”等内容。地点则通常选在海滩、妈祖庙“绕柱串阵”,表达了海岛地区特有的祈求“神龙”庇护出海作业顺利平安、满载而归的美好愿望。坎门花龙还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滚舞中的“花龙绕柱”还在19世纪80年代被收入全国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颇具地方特色,如妈祖文化信仰、鸡山八将信仰等,都是海岛渔村才具有的信仰文化,体现了当地社会宇宙秩序观的仪式呈现,意义非常特殊。

(4)科学技术价值。建成于1929年的坎门验潮所(现名为坎门海洋环境监测站),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隶属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為国际潮位资料交换站,也是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座验潮站。该站在1930年5月~1934年10月潮位资料计算所得平均海平面,被称为坎门高程基准面,并在1959年首次向世界公布坎门其精确数据。这也是玉环市海岛村落的一项特殊科学文化资源。另外,灯塔是玉环市海景村落普遍存在的一项标志,西跳灯庄、普安灯塔等,由原先的煤油灯点亮改为现代科技的太阳能供电照明照亮着来往商渔船只前行的道路,一直从未停歇。

(5)权威认证价值。玉环市的传统海景村落的特殊价值不仅止于本土民众的自我认知,还受到了大量外界的肯定与认证。全域内的海景村落,人选了多项国家级或者省级的有关荣誉资格认定,价值可见一斑(详见表3)。

四、整体资源综合保护逻辑与价值提升实践

承载了丰富人文地理特色的海景村落,是玉环市特殊区位优势的外在表征。它的合理保护与利用开发,是玉环区域发展对文化空间形塑的必然要求,为现代化海湾城市建设内在活力的有效激活注入了诸多能量。当前,玉环市具体从以下四方面做了相应的实践努力:

1.“规划体系的构建”开启海景资源脉络性保护

玉环市在2016年出台了《特色文化村保护与发展规划》,涉及包括多数海景村落在内的本地村落114个。另外,先后编制完成环岛景观风貌保护、传统海景村落保护等专项规划,编制《玉环市国际海岛旅游目的地规划》和《玉环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整合环岛景观带沿线乡村旅游资源,构建由山里、东沙、鲜叠等乡村旅游点组成的玉环乡村旅游休闲带,逐步加强环岛沿线海岸生态景观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在详细规划方面:编制完成漩门湾地区城市设计和漩门公园详细设计,有序引导城市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完成《玉环市旅游项目招商手册》制作,整合并精选13个具有开发潜力的项目进行整体宣传推介,力图打造“休闲、养生、观光”为一体的文创产业综合旅游品牌。如进行海山国际旅游岛、江岩岛旅游开发、鹭鸶礁等滨海区域旅游开发。联合干江炮台、白马岙、断岙、上栈头和鸡山洋屿等五大片区打造总投资25亿元的“悦隐吾乡”乡村生活综合体项目,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炮台项目投资约5.4亿元,现已完成项目策划和政策处理前期。海山国际旅游岛开发项目前期洽谈进展顺利,PPP方案已启动编写。在村庄设计方面:编制完成坎门东沙历史文化村保护与利用规划,结合海岛民居风格特点,积极开展海景村落新建农房设计图集和既有房屋改造设计图集的编制工作,有效丰富海湾城市的发展内涵。针对不同海景村落的交通、人气、资源质量及数量等进行因地制宜的保护发展,对于临近的海景村落强调联动谋划,如石峰山村结合东海石屋文化园、火山遗址、火山茶基地、风力发电与镶额、鹭鸶礁、黄门渔村一起改造成火山遗址山海风光带。

2.“村落空间的整修”完善综合功能再造

传统海景村落的改造应当遵循村落发展的逻辑自觉,进行功能升级再创造,进而推动古村落文明的发展保护再出发。当前对于文化景观的风貌建设而言,玉环市的传统渔村尽可能保留并修复原有渔村的古朴风貌,并结合石头路、石头山、石头房以及海景风光带的修复美化,形成特定的海景建筑空间风格。同时配以街景小品,突出村落文化主题。

除了民居建筑方面,修建了文化陈列馆,保护及科普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在需求之内。如大青村曾是浙南游记纵队“三五”支队领导下的“海上游击队”根据地之一。修缮游击队纪念馆、游击队纪念碑等历史文化古迹,丰富了本土文化资源的展示窗口。这一类的还有如坎门东沙渔村海防历史展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渔海民俗馆。

另外,农家乐的出现与民宿的相伴为生为传统海景村落制造了另一种可能性。建立在本土文化肌理尊重的基础上,合理发展民宿文化、农家乐文化是传统海景村落注入新的活力因子。一方面为外来人员休闲娱乐提供了配套的必要设施;另一方面,对于本土经济与文化而言搭建了微妙而直接的展示窗口。农家乐和民宿场域中,人们感知地域小吃、体验民俗风情,享受人文自然风光,接受村落整体文化空间信息的供给。村落由此凸显了更为丰富多元的文化、历史、地方的意义感。

最后,传统民俗活动的展演也是需要修复的重点。如鸡山八将信仰文化活动,在每年正月里进行定期展演,配合着传统地域风光的展示,共同使文化介入到传统民居街巷格局的现实存在之中,实现村落意义空间的创造性生产,重塑旧城生活空间与文化意向重新激活村落空间中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要素,达到人居文化复合空间的营造。

3.“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帮助空间有效性互联

开启新时代的传统海岛村落发展,就要打破故步自封的思维,走活态化的积极道路。这就既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保留,也要转变村落原有陈旧的生产生活状态,加强与社会外界的互通关系,才能建立起和谐的文化生态圈,促进田园综合体理念切实落地。完善环岛交通路网,全力推进市域交通路网建设,目前修建了东沙渔村环岛路、龙盐公路、玉大公路、新漩公路,完成鸡山乡交通码头、海山乡横床码头等四个滚装码头及部分接线工程建设,打破了玉环市城区与海景村落、海景村落与海景村落之间、海景村落与其他休闲娱乐区域、海景村落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通瓶颈,推进整体海景村落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也为城市居民多元化休闲需求提供了便利,构建起一种良性的互需支持网络。如坎鲜公路是玉环市境内山区公路之一,全长18.6公里,从坎门城区到鲜叠村,途经鹭鸶礁村等海景村落,打通了多级交通网络,有效改善了海岛村民出行环境。

另外,在现有基础上,计划到2021年完成投资56亿元,建设交通干道46.4公里,其中海山高速互通接线全长1.6公里,S226省道龙溪到坎门段全长16公里,环岛南路全长19公里,坎门后沙至红旗段沿海道路全长2.7公里,沙岙至西滩公路全长7.1公里。完善滨海慢行系统,加快实施城市景观绿道建设,计划到2021年完成投资6.5亿元,建设绿道68公里,其中开发区环湖绿道8公里,大麦屿至坎门段滨海绿道全长45公里,干江断岙至下栈头滨海绿道全长15公里,继续逐步提升海景区域基础设施水平。

4.“优化环境的工程”提质海景风貌保护

近年来,玉环市各有关部门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和密度,巡查近1400次,查处非法采矿行为14宗,公开曝光10起涉土涉矿违法行为,有效打击了毁林挖山违法行为;大力开展四边三化行动,积极实行山体恢复;划定海岸线500米范围畜禽养殖禁养区;新建改造海边山体绿化612亩。此外,经相关部门探讨后,明确了本领域内海洋保护区面积为127.92平方公里、大陆自然岸线保有长度不少于90公里和整治修复岸线长度不少于14公里的范围。海岛、海盾等专项行动已开展了执法检查108次,涉及非法占用海域、超出批准面积填海、开发无居民海岛等方面。总投资约1.6亿元的玉城江岩岛、坎门后沙和干江白马岙等多区域的海岸带修复工程全面启动,目前已完成投资8100万元;漩门二期2.9公里堤坝人工岸线修复完成。坎门、沙门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和大麦屿污水處理厂交涉等问题已被妥善解决;区域内乡镇海景村落(除还山乡外)基本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坎门东沙、龙溪山里、干江白马岙的无线网络建设落实,村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五、思考与启示

总体而言,玉环市在海景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上,采用统筹兼顾、系统开发、均衡利用三者统一的理念,力图形成一城两貌、互相融合的格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启示价值。

1.政策及规划的制定是重要保障

首先,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为合理开发海景资源提供了法定依据和科学路线。玉环市将海景村落的保护列入了政府的常规工作,针对海景村落的保护出台了具体细则,并适当做出政策倾斜,对兼具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开发项目,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上对沙滩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予以适当倾斜,涉及基本农田的,在新一轮规划修编时优先予以调整以保障后续工作的稳步推进和开展。并且借助了政协提案办理督办机制“四见面”、督办电视节目“榴岛面对面”跟踪式地曝光相关工作进度,促使保护工作进一步整改落实。其次,公开招标传统(海景)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并邀请专家多次调研座谈,结合本土实际合理、科学制定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发展蓝图。编制的《玉环市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科学地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控制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将规划核心内容充分体现在即将编制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实现“多规合一”,破解概念性规划落地难和执行难等问题,保障了后续保护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2.资源整合开发是保护利用重心

一是整合环境资源,形成活态保护圈。瞄准海景村落各项价值保护的同时,整合本土地貌多样性资源,围绕山、湖、海、岛、礁、沙滩、湿地、海湾等海岛元素,通过修缮交通,形成海上景观和岸上景观融合、景观与观景互动,增强保护利用的整体价值聚拢性,增强村落魅力指数。如玉环市利用环玉环岛和环玉环湖的滨水公共开放带、玉环岛和环玉环湖生态绿道,串联沿岸海景村落、美丽乡村和旅游景点;建设以闻涛听海为主题的环岛美丽公路,串联各个海景村落,促成自然和人文、传统与现代的相辅相成,形成城市文化功能的修复与更新。二是吸纳优质社会资本,增强资源改造能力。推动精准招商,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开发海景资源;合理布局招商项目,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玉环市重点围绕干江国际滨海生态旅游区、大龙湾综合开发等项目抓紧落实已签约项目的前期工作,这为环境保护利用的资金落实与旅游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多元组合开发,共建利益共同体。采取“企业十村集体十农户”模式,引导农民发展特色餐饮、民宿、乡村旅游等旅游配套产业,做好停车场管理和节假日交通疏导,让游客在农家吃、农家玩、农家住,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逐步形成“食、住、行、游、购、娱”结构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打造绿色、生态、休闲的慢生活风情沙滩海岸。

3.日常维护是长效落实的基础

一是对开展的项目周边做好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实现项目建设和公共服务同步推进,增强休闲度假的便捷性。玉环市推进坎门后沙滨海旅游度假区建设,完成景观配套工程和游客中心建设,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加快海水浴场、游艇观光及休闲大道、旅游驿站、停车场、标识系统等建设,积极谋划推进特色度假酒店建设项目,不断完善沙滩旅游配套。二是由乡镇指导村级组织科学实施自建项目,配合上级指导将景观性道路和交通性道路分离,增强功能分区的生态性;做好土地规划,避免因公墓选址、社区公园、海岸栈道、村部大楼建设破坏海景村落生态环境及建筑本身。并通过各种新旧媒体参与监督方式,强化常态管控,提升海景风貌。三是继续健全完善海岸线保护管理机制。落实日常化、网格化巡查,严厉打击破坏海岸线和自然山体的违法行为,严格保护公益林、湿地、海滩、礁石、红树林、河口等景观资源。加强生态修复治理,着力提升海岸线景观风貌。

参考文献:

[1]职建仁.国外古村落保护对中国岭南建筑群落传承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8,(04).

[2](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9-33.

[3](新西兰) HornC, Simmons D.Community Adaptation to Tourism: Comparisons betweenRotorua and Kaikoura, New Zealand[J]. Tourism Management, 2002, (02).

[4](英)Burns P M, Monica M S. Local Perceptions of Tourism Planning: The Case ofCuellar, Spain[J]. Tourism Management, 2003, (03).

[5]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5-23.

[6]曹迎春,张玉坤.“中国传统村落”评选及分布探析[J].建筑学报,2013,(12).

[7]亓文飞.西江下游流域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8]陈 信,李王呜,区域视角下传统村落组群风貌的空间特征——以丽水市传统村落为例[J].经济地理,2016,(10).

[9]聂湘玉,张 琰,孙立硕,翟杨杨,刘秉良等.传统村落类型与价值认定——以河北石家庄市域传统村落为例[J].规划师,2015,(S2).

[10]苗振龙,李碧翔,海岛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景观表达——以舟山群岛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1).

[11]段贝丽.海岛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研究——舟山案例[D].浙江海洋大学,2016.

[12]王 颖,阳立军.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12, (06).

[13]陶 蕊,浅谈海岛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以舟山地区为例[D].天津大学,2016.

[14]宋 玢,赵 卿,王莉莉.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空间的整体性保护方法——以富平县莲湖村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06).

[15]陈 默.“互联网+”视阈下海岛村落民宿活化模式与对策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02).

[16]叶晨阳,黄福兴:用船模留住大海的记忆[J].珠江水运,2011,(Z1).

猜你喜欢
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
符号学视野下的田园综合体开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创意创新在田园综合体旅游中的重要性
“田园综合体”拿地攻略
广西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田园综合体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新模式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