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勘
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在肆虐中国大地并留下一片狼籍之后,在8月中旬销声匿迹了。8月14日,中央气象台对其停止编号,同日,国家气候中心评估,利奇马为超强台风,也是今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陆上滞留时间为1949年以来第六长,风雨综合强度指数为1961年以来最大,10多个省(市)受影响,直接经济损失为2000年以来第二多。
台风会年年至,灾害会年年有。今年的利奇马造成的灾害可谓惨重和巨大。据应急管理部统计,截至2019年8月14日,利奇马共造成1402.4万人受灾,56人死亡,14人失踪,1.5万间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災面积113.7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9.3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15.3亿元。
当然,也可以用另一种叙事方事来描述这次台风灾害。利奇马制造的是一起恐怖大案,在其暴施淫威之地,留下的是哀鸿遍野,满目疮夷,残垣断壁,破败凄凉,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人们可以诅咒台风,但是,仅仅指责台风并把它标注为自然恐怖主义,也许过于简单。因为,台风越来越与人类的行为有关,即便不用蝴蝶效应解释,也可以找到人类活动加剧了台风的种种蛛丝马迹。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会在不同的海洋区域发生,因此名称不同。西北太平洋地区产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大西洋和东北太平洋地区产生的热带气旋则依强度称为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或飓风。同时,台风和飓风都是在赤道附近的温暖海域上空产生,把大量的热带温热空气吹向两极。
既然台风是在海洋产生的,海水的温度、洋流以及海水量,都有可能对台风的形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同时,气候变暖也会对台风产生影响。虽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指出,目前并无确切证据表明全球变暖提高了台风发生的频率,但是也有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变暖与台风的强度增加和破坏力增大有关。
因为,全球气温升高,海洋也明显升温,大气中的水分蒸发现象随之增强,为台风提供了巨大的能量,当然也会导致台风的强度增大,破坏力和杀伤力都增强。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全球变暖也使得海平面上升,会让大量的水分蒸发,让台风变得更为暴烈。一些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就是证明。
2019年8月18日,在冰岛的OK冰川(Okjokull)遗址,冰岛人举行追悼会,纪念国内因气候变暖消失的第一座冰川。冰岛人在冰岛西部曾经被OK冰川覆盖的荒原上举行葬礼的同时,也在光秃秃的岩石上竖起一块纪念铭牌,铭牌上刻着“给未来的一封信”:在接下来的200年里,我们所有的冰川都将遵循同样的(灭亡)路径。这座纪念碑是为了承认我们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和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你知道我们做了什么。
在铭牌上的“2019年8月”这一时间标记的下方,还刻着“415ppm CO2”的字样,指的是今年5月在大气中测量到的二氧化碳浓度的新纪录。
显然,铭牌上的二氧化碳浓度是冰川消逝的罪魁祸首,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又是在人类工业化后大幅上升的,其中人类使用的化石燃料对此负有重要责任。OK冰川显然是随着人类使用化石燃料的增多,全球变暖加速后而消失的。
从历史轨迹看,1890年,冰岛的冰川面积还有约16平方千米,但到了2012年,冰川面积仅为0.7平方千米。研究人员担心,如果不能阻止全球变暖,冰岛境内的400多条冰川将在公元2200年前全部消失。
2019年4月8日,《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称,研究人员重新评估了冰川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发现过去冰川的融化已经使全球海平面在1961年至2016年之间平均上升了约27毫米。
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格陵兰和南极的冰盖也会慢慢融解。如果再加上冰层的融化,到2100年,世界海平面将最多上升近1米。这不仅会让位于沿海三角洲的大城市面临威胁,伦敦、纽约、上海等城市可能都不再适宜居住,同时还会造成更狂暴、杀伤力更强的台风、飓风。
即便台风是一种威力巨大的自然恐怖主义,但如果能知道台风路径、台风强度和导致的降雨区在什么地方,也是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灾难的。但是,由于台风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越来越剧烈,人们对其防范也有些力不从心,这次的利奇马肆虐就是如此。
利奇马造成巨大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和以前的台风相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台风的轨迹变成“北偏西北”。利奇马从东南进入中国,一路北上,对中国内陆地区进行地毯式横扫,先后肆虐和影响浙江、福建、江苏、上海、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天津、辽宁、吉林等省(市),造成了范围广大、灾情严重的后果。
按照以往的路径,台风通常在中国的广东、海南、台湾等地登陆,再往北行走。从此次利奇马的移行轨迹可以看到,即便在西北太平洋产生后,只要沿着正北方向前行,只会途经日本的四国岛;如果再偏西一些,则会经过朝鲜半岛;再偏向西北一些,可能经过黄海、渤海湾,再向北到东北三省。这些路径都有可能让中国大部分内陆地区避开利奇马的淫威,至多是东北三省受灾。
但是,今年利奇马的轨迹太有些“北偏西北”了,横扫了中国10多个省份的24.8万平方千米的地域,滞留时间长达44个小时。而且,由于途经的大部分区域是中国东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因而造成了严重损失。
由于利奇马的轨迹是“北偏西北”,使得较少经历台风灾害的北方沿海地区有些措手不及,而且这些地区以往抗御台风灾害的能力较弱,才让利奇马有了更大的破坏力和破坏空间。
这个情况表明,由于台风变得越来越强烈,其路径与原来相比,已经有较大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的规律是什么,还有待探索。因此,中国对未来台风的预报需要重视其新的路径和方向,尤其是“北偏西北”方向,并要弄清这是否与台风的强度有关系。“北偏西北”方向所到之处是中国的内陆地区,如果准备不足,会造成严重损失。同时,未来中国的北方沿海地区是否会成为台风的首选登陆地,是否也与台风强度有关,也值得研究。
不过,预报台风的强度本来也是国际上的一个科学难题,而且随着台风在未来因气候变化的因素而不断加强,预测台风的强度也会越来越困难。今年日本、菲律宾等国家预测了利奇马的形成,但都没有预测到它的强度。利奇马8月10日1时45分前后在浙江省温岭市沿海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已达16级(52米/秒),成为超强台风级,中心最低气压930百帕。
但值得欣慰的是,现在,中国预报台风24小时内路径的平均误差为70千米左右,与国际水平差不多,当然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如果能做到更为准确的路径预报,就有可能更大程度地减少灾害。
台风也并非完全是坏事,也有有利的一面。它会给干旱的内陆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利奇马途经山东,多地暴雨如注,从8月10日8时到11日8时,山东省约50个县市区平均降雨量超过100毫米,有17个县市区平均降雨量超过200毫米。山东省气象台统计,8月10日6时至11日6时,全省普遍出现降水,降水量之大相当于降下9500个大明湖,为山东注入了一笔宝贵的水资源,连濒临干涸的趵突泉也欢快地喷涌,激起池中阵阵涟漪。趵突泉在今年3月10日地下水位跌至27.99米,已经持续156天。利奇马则帮助趵突泉地下水位一路暴涨,从8月7日的27.94米一路上升至13日的28.44米,涨了50厘米。
经过全面计算,此次利奇马北上中国的整个过程有1532亿立方米的降水量,是一般台风的3倍左右。尽管利奇马带来了丰沛的水源,但由于台风带来的降雨和平时的降雨不一样,有时间短、强度大的特点,必然也伴随着灾难。
此外,中国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东南亚和美国东南部会依靠台风带来大量的雨水改善生态环境,台风带来的降水约占这些地区总降水量的1/4以上,增加了这些地区的淡水供应。另外,台风也会降低气温,平衡地球的温度。
如果从本质上看,台风是大自然的风暴、云雨和海洋河流的一种循环,但是,如果减少人为的促进作用,台风也许不会那么暴烈,造成的灾害也会降低,人类对台风所形成的自然资源的循环也可以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