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佤山百姓过上富裕好日子

2019-10-22 14:34杨志厅
民生周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沧源贫困村攻坚

杨志厅

2019年4月30日,沧源佤族自治县正式脱贫摘帽出列,标志着沧源告别绝对贫困,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沧源佤族自治县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谆谆教诲,把脱贫攻坚作为“直过民族”摆脱绝对贫困、赢得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把握“两个原生态、一条边境线”的县情特点,高举党的旗帜,凝心聚力促发展,闯出了一条边疆直过民族地区摆脱绝对贫困的成功路子,阔步迈向筑梦新时代的康庄大道。

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直过区,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地。200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2年被列为滇西边境片区贫困县。全县共有5个贫困乡(镇),其中深度贫困乡镇2个;67个贫困村(深度贫困村50个)贫困人口千人以上的有8个建制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679户43211人。全县贫困乡(镇)占50%,贫困村(社区)占比为72.04%,98.92%的建制村(社区)均有贫困人口分布。

2014年至2018年,累计脱贫11171户4159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至508户1613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7.5%降至2018年的1.33%,累计脱贫退出5个贫困乡(镇)、6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村退出率达95.52%。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达10.4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达11.02%,2017年被列为全省“县域经济跨越发展进位县”,是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产业发展县进位最快的两个县之一。佤山沧源从基础设施到人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基础设施破瓶颈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沧源聚焦“住房难”“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通网难”等边疆直过民族地区现实短板问题,坚持把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边疆民族直过区实现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目标的先决条件。

4年来,累计投入脱贫攻坚资金32.78亿元,强势推进脱贫攻坚项目包装、审批、落地,各项基础设施实现全面达标,特别是佤山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沧源实现由闭塞边疆到开放前沿的华丽转身。坚持把安居住房保障作为直过民族摆脱绝对贫困的稳固基石,国家政策资金突出“四类重点对象”,县内自筹资金兼顾“非四类重点对象”,2014年以来,累计完成危房改造21477户,一幢幢农村安居住房错落有致,圆了千年安居梦。坚持把提升人居环境作为改变群众千百年来生活陋习的突破口,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整院子、靓寨子”,全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特色产业强支撑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结合沧源山高坡陡、土地资源分散破碎,群众生产能力低、对接市场能力弱的县情,创新模式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目前,全县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213.98万亩,贫困户人均产业基地面积14.58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基础全面夯实。

按照组织化要求,以24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让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少加入到一个专业合作社中,使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按照集约化要求,通过流转集中土地资源,采取“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方式,促使产业蓬勃发展;按照市场化的要求,以县为单元从仔猪繁育开始的生猪全产业链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猪肉实现直销学校、医院、机关食堂;按照品牌化的要求,以错位发展避开同质化竞争,走精品取胜之道,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67.1万亩,有机产品产地认定面积1.83万亩,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快速推进。

文化旅游促跨越

沧源立足民族直过区所保留的原汁原味佤族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以“让世界佤乡名扬四海,让阿佤人民永唱新歌”为愿景,坚持走文化与生态深度融合的旅游产业发展之路,助推当前脱贫攻坚,厚植跨越发展基础。

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县职业技术学校每年招收一个佤族文化演艺专业班,一批建档立卡贫困学子通过学习民族艺术外出开展文化演出实现脱贫;翁丁村、勐卡傣族风情村、嘎多月亮古寨等旅游特色村寨贫困群众直接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实现脱贫;实施旅游引领工程,3个4A级景区创建工作有力有序推进;以佤族文化为载体的国际旅游精品城市建设初具雏形,佤族文化由群众“自娱自乐”变身为沧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全县广大贫困群众依托旅游关联产业迈出了脱贫致富步伐。同时,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沧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目标的核心支柱产业。

民族团结做保障

沧源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和直过民族脱贫攻坚行动计划,305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沿边定居群众补助,直过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

沧源县立足历史,讲好沧源故事,深入开展唱一首民族团结新歌、讲一个民族团结故事等“九个一”活动,深入实施“精神家园”“石榴籽”“文化引领”等“八大”工程,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等“七进”活动,共创建民族團结进步示范乡两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7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2个;近年来未发生一起因民族矛盾而引发的纠纷事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了安定团结的和谐氛围。

党建引领聚合力

沧源着力破解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班子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党员带动引领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使村党组织“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

沧源县出台有关政策,鼓励从集体的经营性收入中拿出一定资金作为村组干部的绩效,充分调动村组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性的同时,采取盘活山林土地等集体资源增收一批、用活结余资本入股分红一批、整合项目资金与专业合作社或大户合作分享收益一批、以每个建制村1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为依托发展实体产业增收一批等“四个一批”模式发展集体经济,所有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由县财政按照每人每月1000元的标准保障,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遴选124名青年优秀分子进入村级班子作为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使村级“两委”班子更有战斗力,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高效落实。大力推动村规民约的废、改、立工作,村级自治、法治、德治体系逐步完善。将50%以上的县级部门领导干部下派到基层开展遍访贫困村贫困户、提升人居环境行动等活动,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从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入手,通过手把手交、面对面传,扭转了贫困群众“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障碍,凝聚起直过民族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高度共识。

落实责任显担当

建立脱贫攻坚协调推进机制,高位推动落实。沧源县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一个综合协调组和14个专项工作组,细化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任务。结合沧源实际,共制定出台协调推进、责任落实、挂钩帮扶、督查追责等管根本、管长远、促规范的体制机制25个,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按照“五级书记”抓扶贫要求,认真落实各级主体责任,县委、县政府每年与10个乡(镇)和17个县直行业部门签订脱贫攻坚工作责任状,层层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制定县、乡、村三级脱贫攻坚工作责任清单、问题清单、销号清单,以“三个清单”实时跟踪、督促和推进各级脱贫攻坚责任落实。形成目标明确、职责明确、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指挥、统一指导、统一调度、统一步调和上下联动、各司其职的组织责任体系。

集众志共筑小康路

在抓好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的基础上,积极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强化中央定点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集团帮扶等社会扶贫,凝聚形成强大攻坚合力。

强化中央定点帮扶。中央电教馆帮扶沧源5年来,争取10余个国家级教育政策项目倾斜支持,沧源成功接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信息化水平位居全省同类县区前列。东航集团自帮扶沧源以来,投入帮扶资金2338万元,帮助打造了一批旅游示范村;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到2019年投入帮扶资金4.2亿元,项目覆盖4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

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成立了沪滇扶贫协作领导小组,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上海市崇明区5个乡镇(企业)与我县5个贫困乡镇签订了扶贫协作协议,从2018年至2020年由崇明区企业给予每个结对乡(镇)每年30万元的帮扶资金,给予每个结对村每年10万元的帮扶资金支持。全力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共有21个民营企业、两个基层商会,一个异地商会与9个乡镇2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共投入资金1825万元。

2019年4月30日,沧源佤族自治县正式脫贫摘帽出列,标志着沧源告别绝对贫困,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当前,全县上下正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让佤山各族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

猜你喜欢
沧源贫困村攻坚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试论沧源崖画与佤文化的传承
沧源佤山实现“航空梦”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