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张曙霄
摘 要:以中美贸易战全面爆发为标志,中国对外贸易内、外部地理空间结构正面临全面的重新洗牌。近几年,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可圈可点,通过促进中国内部地理空间结构重组可打造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外部地理空间结构升级,助力中国对外贸易在洗牌后成为贸易强国。文章将地理区位引入随机变动参数模型,实证分析了地理区位对一国不同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克服了地理区位的影响,蕴含着巨大的贸易潜力。借由“一带一路”战略可以加快促进中国内陆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而促进中国区域对外贸易发展的重构与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位因素;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地理空间结构;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张磊,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长春 130117);张曙霄,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春 130117)
基金项目: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参与全球价值链对中国生产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6YJC790039);吉林化工学院重大科研项目“地理距离、运输成本与中国对外贸易区域结构失衡系统研究”(2016025)
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19.05.009
引 言
2008年次贷危机后,全球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复杂多变,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曾一蹶不振。危机中酝酿着变革,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及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各国对外贸易力量对比正发生微妙变化,对外贸易方式创新和贸易结构升级需求迫切。促进对外贸易长效发展必须找到新的对外贸易增长点。21世纪以来,利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与贸易大国。而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前迹象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内、外部地理空间结构正面临着全面的重新洗牌。对外,2018年年初,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美贸易战全面爆发,中美贸易关系急转直下。对内,对外贸易正由东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崛起与西部大开发等战略不断激活内陆地区的对外贸易活力,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崭露头角。
中国省际对外贸易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由来已久。以全球产业链为代表的国际分工深化使得参与国际贸易的单元越来越具体,企业、城市及城市群成为对外贸易活跃单元,因此,调动落后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特别是发展企业或城市的对外贸易优势,可以培育出省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增长极,也称节点城市。利用对外贸易洗牌的重要机遇,重塑中国各地区对外贸易的地理空间结构,有助于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再一次飞跃。
经济理论中一直不缺乏对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特别是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理论,如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等,但专门针对国际贸易空间结构的研究一直被忽视。沃尔特·艾萨德(1956)指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距离变量不曾被明确地提出。1随着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扩大,经济空间分布问题的研究得到关注。自新经济地理学兴起,贸易的空间性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将运输成本引入贸易模型,从外生变量到决定因素,贸易的空间性在贸易理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瑞典经济学家俄林(Ohlin)1933年的著作《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是第一本力图把国际贸易与地理布局结合起来的著作。书中,俄林放弃了商品贸易没有运费的假设,讨论了运费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952年,保罗·萨缪尔森提出了冰山运输成本,将运输成本巧妙地加入了经济模型的分析,解释了企业的集聚效应,也解释了为什么国家倾向于出口在本地具有较大规模市场的产品。虽然,这个假设在萨缪尔森所有的成就中不值得一提,只是一个模型处理的技巧,但它却成为研究运输成本与国际贸易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随后,地理区位因素对经济与贸易的重要影响被学者们不断证实。L. Casaburi等(2013)分析了农村道路设施建设对农村市场谷物价格的影响,而且,市场距离城市中心越远、地区越不发达,这种影响越大。2谭洪波 (2015)基于距离、市场分割、信息化程度考虑贸易成本,通过构建一个三部门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贸易成本对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空间集聚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 两种产业的空间集聚关系更依赖于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品的生产者服务业的贸易成本。3地理区位不仅会影响贸易规模,还会影响地区的出口产品质量、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对外贸易政策等方方面面。4
一、中国对外贸易地理空间结构发展现状
地理区位通过影响某地区进行对外贸易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形成差异化的区位优势,最终影响该地区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具有便利海运条件和优惠政策支持的地区,具有接近国际市场的成本优势,能够成为对外贸易优先、快速发展的地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一直维持着基本稳定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即东部地区发展水平高、占比高,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略快、占比小的经济空间分布,这是我国各个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对外开放战略共同作用的产物。由于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性,这种空间格局维持着较长时间的稳定性。近年来,随着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等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所带动的省际、城际经济发展的互动,中国对外贸易空间结构正呈现从沿海向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转移的多层次开放性格局。5特别是以中美贸易战全面爆发为标志,传统贸易大国在我国对外贸易伙伴中的地位重新洗牌,而新兴对外贸易市场不断涌现,与我国的对外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反推了我国内部对外贸易地理空间结构的重大变化,未来,中、西部地区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将得到较大提升。
(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地理空间分布
中国对外贸易自入世以来经历了飞跃式的增长。2017年,据海关统计,中国进出口总额实现27.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2%,扭转了连续两年的下降態势,继续保持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地位。新技术在对外贸易领域的应用,推动了对外贸易的触底反弹,中国对外贸易新业态跨境电商的规模成为世界第一,比重占40%左右。
从我国国内对外贸易的地区分布来看,由表1所示,1996年,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在全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约为12%,东部地区比重约为88%,是中、西部地区的6倍多。出口方面,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相比,优势较为突出,中部地区出口额比重大大高于其进口额的比重。而西部地区比较平均,进出口额比重相当。2006年较1996年相比,各地区进出口额的差异扩大了,东部地区进出口占比上升到了92%左右。而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占比之和约为8%。这一阶段,正值中国入世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东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具有极好的政策和区位优势,对外贸易额上升明显。2016年,随着各项区域均衡政策的推出,以及东部地区对外贸易成本的上升,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形势较好,对外贸易总额比重不断上升,比重之和达到14%左右。
总体来说,自1996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呈现两极化发展趋势。时间维度上,对外贸易地区差异随着时间呈倒U型发展,差异先上升后下降,但下降幅度有限。空间维度上,1996—2016年的20年间,中国对外贸易的地区分布始终保持着东部地区占绝对优势的空间地理格局。
(二)中国对外贸易质量的地理空间分布
传统研究中习惯使用外贸依存度来表现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在本地经济中的重要程度,但其计算方法不尽合理,而对外贸易业绩指数相当于用GDP进行加权来衡量对外贸易在其经济中的重要性,计算方法更加合理。对外贸易业绩指数的公式如下:
对外贸易业绩指数[=XMit/XMtGDPit/GDPt]
其中,XMit表示i地区t年的对外贸易额,XMt表示所有地区t年对外贸易额之和,GDPit表示i地区t年的GDP,GDPt表示所有地区t年的GDP之和。某种程度上,对外贸易业绩指数可以反映一国或地区进行对外贸易的质量,即用GDP比重衡量的对外贸易比重越高,说明本地区对外贸易更具有规模和优势,发展势头良好。
如表2 所示,1997年以来,东部地区对外贸易业绩指数始终大于1,即东部地区对外贸易竞争力较强,对外贸易发展势头好。这与东部地区良好的第二产业基础有关,并且,东部地区进行对外贸易的成本较低,促进了其对外贸易规模的发展。相比较而言,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业绩指数不到0.3,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对外贸易竞争力弱,规模有限。一方面,西部地区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不够发达,因此,对外贸易,特别是加工贸易发展缓慢;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成本高、效益低,因此,对外贸易整体质量较差,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综上所述,无论从对外贸易规模还是质量上来看,我国三大区域的对外贸易发展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差距,出现两极化发展趋势,成为我国区域经济与贸易协调发展的巨大障碍。无疑,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和贸易发展的巨大差距是我国经济协调发展需要解决的最为棘手的问题。
二、实证分析
(一)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分析
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地理的、人文的、历史的原因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基础条件,结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对外开放政策,造成了国家或地区间对外贸易发展的巨大差距。中国当前的对外贸易的地理空间格局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其中,地理区位是关键影响因素,本文采用随机变动参数模型,同时参照引力模型,加入运输成本、GDP和汇率变量,对这些因素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1.地理区位
古典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突破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忽略贸易空间距离的假设限制,将区位因素引入经济分析中,认为区位要素对市场的形成以及经济的集聚产生重要影响。他们认为,国际贸易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区位差异是经济与贸易活动产生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杜能(1826)的农业区位论与韦伯(1909)的工业区位论是早期用区位差异带来的运输成本差异分析农业与工业产业布局的理论。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出现后,对区位差异要素及运输成本作用的研究成为热点。关于地理要素对经济的重要影响,学者们做了较多的分析。Somik Vinay Lall和Sanjoy Chakravorty(2005)认为空间区位因素通过影响企业成本结构而影响企业的决策。2Sylvie Démurger(2001)用中国24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地理区位及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不同省份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影响。3综上,区位地理因素通过影响贸易成本影响企业的生产行为,从而影响地区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由于对外贸易活动比经济活动需要跨越更高的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因此区位差异是造成不同区域对外贸易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2.运输成本
新贸易理论突破传统贸易理论运输成本为零的假设,将规模经济与运输距离加入经济分析模型,使模型与经济现实更加相符,自此,运输成本成为重要的贸易决策影响因素。Krugman P(1995)在分析二战后贸易增长的主要原因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贸易自由化和运输成本的降低。郑林昌(2010)认为地理环境带来的运输成本差异是造成区域经济与贸易发展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特别是中国,由于内陆省份众多,公路收费居高不下,因此内陆省份要比沿海省份负担更多的内陆运输成本。1Treece和Webb(2004)估算,將单位货物从西部地区的成都运送到东部地区沿海城市上海的费用,基本与将同样的货物从上海运送到美国加州长滩的费用相同。
3.GDP
对外贸易对一国或地区GDP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外贸易是拉动众多开放经济体和地区GDP增长的主要担当。以往众多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对GDP增长贡献的单向角度。而分析GDP对贸易发展影响的文献较少。实际上,GDP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应该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揭小利、王涛(2011)用重庆市的统计数据建立VAR模型,结果表明,GDP对贸易进出口有单向传导作用。2郭雁和田飞(2016)也得出相同的结论。也有研究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出口导向型特征并不突出。用于解释贸易流量的引力模型中加入了贸易双方的国民收入作为解释变量,足以看出GDP对贸易的促进作用。3
4.汇率
汇率表示一国货币的相对价格,反映不同国家的购买能力。当市场物价保持稳定时,汇率波动就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研究汇率与贸易的关系主要采用时滞效应分析法、货币分析法、吸收分析法和弹性分析法,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认为,如果一国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本币贬值可以改善贸易收支。因此,汇率作为商品国内外价格的体现,对于国家经济贸易均衡发展十分重要。
汇率波动不仅仅会增加购买商品的实质成本,还会增加潜在风险。因此,汇率不稳定、波动幅度过大会严重影响对外贸易的进行。如果人民币贬值,则以外币表示的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下降,增强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出口,反之,则不利于出口。A Z Baharumshah(2001)用VAR模型分析了影响双边贸易平衡的因素,发现汇率、国民收入与FDI三个要素与贸易有长期稳定的关系。4J Héricourt和S Poncet(2015)分析了10万家中国企业2000—2006年的出口实际情况,明确了汇率波动对出口贸易的阻碍作用。5焦克(2013)分别分析了汇率变化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对外贸易的影响,结论符合传统经济、金融理论的分析,即人民币贬值会降低三大地带出口商品的价格,从而利于出口。1何欢、郑丹丹(2016)实证分析得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与对外贸易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2朱恩东(2016)将汇率因素引入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了汇率波动对中欧贸易的重要影响。3
(二)数据选取及模型设定
1.研究范围及数据选取
由于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既考虑到了经济因素,又考虑到了区位地理因素,因此,本文采取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方法。按照中国统计局数据统计时的划分办法,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综上,影响一国或地区贸易规模的主要因素是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贸易障碍因素。同时,根据前人的研究经验,模型选取2010—2015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GDP作为影响对外贸易的供给因素,汇率作为影响对外贸易价格的需求因素。由于中国国内货运70%都是依靠公路运输,因此选用各省、自治区、省会及直辖市到最近港口的公路距离作为贸易障碍的地理区位因素。
2.模型设定及分析
本文所研究的模型数据明显具有嵌套特性,既第一层是各类影响贸易发展的不同因素,而第二层则是由于区位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因此本文采用足以考量区位因素而设定的随机变动参数模型(Random Coefficient Model,简称RCM),用以估计不同影响因素由于区位的差异对贸易的不同影响。在模型分析前,首先要检验不同省份对外贸易的差异有多大程度来自于区位因素的差异,即不同的影响因素是否由于区位的不同而对贸易的影响效果不同,方程设定如下:
(3)式为模型第一层的回归方程式,其中,LTRij为i年j省的对外贸易额,LECij为汇率,LDSij为j省到最近港口的公路运输距离,LYij为i年j省的GDP。rij与u0j为残差项。根据区位差异设定第二层的方程,即由于存在区位差异,不同区域的模型方程的系数应该不同,(4)~(7)式即为变动参数的估计方程,其中,参数β2j与β3j随区位变异数LOCj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依次令东部地区LOC值为1,中部地区为2,西部地区为3。利用受限制最大概似估计法反复估计结果如表4。
由表4数据所示,所有估计系数均在0.1%水平下显著,随机变异成分卡方检验值为22.78,显著率达0.1%,换言之,区域差异对回归系数的影响极为明顯,即各贸易影响因素对贸易额的影响因区位不同而不同。
3.实证结果与分析
(1)汇率的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这一阶段,人民币汇率与各省、市、自贸区的贸易额呈负相关关系,这与理论相符。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贬值1%,则贸易额增加4.36%,即汇率的贸易弹性为-4.36;在分析汇率方面,我们没有引入区位差异因素,所以模型中汇率对各区域的影响是一致的,模型系数相同。
(2)GDP的影响。不考虑区位差异的情况下,GDP与贸易额呈正相关关系。但由于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基础不同,对外开放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GDP对不同区域对外贸易的影响程度应该存在差异。由实证结果可知,加入LOCj区位影响因素的差异后,GDP对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额的影响系数分别为1.51、1.3和1.09,即GDP增加1个单位,分别带动东、中、西部地区贸易额增加1.51、1.3和1.09个单位。因此,GDP对东部地区对外贸易规模的促进作用最大,即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更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其次是中部地区,最后是西部地区。由此可知,中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没有形成更为有效的互动,中、西部地区的开放程度较低,区位的劣势使得它们无法更好地融入世界市场。
(3)區位差异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贸易额与区域的内陆公路运输距离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内陆省市运输公路距离的增加,运输成本增加导致对外贸易额减少。由表4所示,运输距离增加1个单位,平均贸易额降低0.48个单位。再进一步计算区位因素LOCj对估计参数的影响发现,区位因素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额的弹性的影响分别为-0.28、-0.08和0.12。可见,距离对东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最为强烈,其次是中部地区,这也是对外贸易均集中于东部地区的重要原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实证结果在西部地区出现了逆转。即使西部地区距离沿海港口最远,但距离与其贸易额竟然呈现正相关关系。我们从两个方面解释这个结果。一方面,实证结果印证了“距离经济”规律,即每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随运输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也就是说,距离和运输成本呈现倒u型分布。当西部地区的公路运输距离增加到一定程度,运输成本没有继续增加,反而降低。另一方面,该实证结果说明,西部地区有巨大的自发的贸易潜力,渴望开放,发展贸易。因此,“一带一路”战略可以为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搭建桥梁。
三、结论与启示
对外贸易地理空间结构通过影响对外贸易质量从而影响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竞争力。十九大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及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从促进经济持续和谐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地区间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无疑对中央和地方政府是一个严峻的挑战。1中央和地方政府应从全局观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克服对外贸易消极因素的影响,推动有利因素的作用,弱化地理区位对内陆落后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重塑中国内部对外贸易地理空间结构,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区域协调发展。
从长期来看,实现中国对外贸易地理空间结构的重构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国家政策倾斜。经济发展政策的不同是我国不同地区发展差距加大的初始原因,国家政策的差异,造成了中国不同地区生产要素流动的扭曲,进而造成了投入产出及效益的不同。富裕的地区越来越富裕,贫穷的地区越来越贫穷。国内市场分割、省际壁垒层出不穷妨碍了富裕地区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扩散及带动效应,稳固了本就失衡的经济地理空间结构。因此,国家首先要逐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落实落后地区发展战略,扩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抵消区域倾斜政策带来的消极效应。其次,由实证分析结果可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外向度较低,因此GDP与贸易的互动程度不同,因此,中、西部地区企业应开放思想、重视国际市场标准与需求,在推动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最后,由于区位因素与地区对外贸易有着强烈的相关关系,因此,国家应注重对分割市场的各种力量的调整,如户籍、养老制度等公共服务制度的完善,建立最低公共服务标准,促进经济资源及社会资源更加均匀地分布,降低区位因素对贸易的影响,改变中、西部地区的区位劣势。
另一方面,要推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间的协同治理。政府治理提倡政府不依靠权威和制裁发挥作用,而是靠自愿及共同的目标而发挥作用。政府治理更能促进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与地区的发展。在中国内部对外贸易地理空间的重构上,不仅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治理,也需要地方政府间的协同治理,从根本上消除区域的行政壁垒,建立跨地区大市场,从而减弱极化的对外贸易地理空间格局的消极影响。在对外贸易的管理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应该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做好职能划分。中央政府应改变传统的“一刀切”管理,使政绩考核更加灵活,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对外贸易管理体系;中央政府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在对外贸易发展条件上的差异,利用延伸对外贸易产业链的思想,将提供对外贸易资源、对外贸易劳动力供给和对外贸易促进等上、下游对外贸易环节等相关指标纳入到整体外贸考核体系,对地方政府对外贸易的发展做出全面、公正的评价;中央政府应将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改为监督、管理和协调,推进对外贸易的协同治理。同时,地方政府间应促进协同治理。地方政府应在国家跨区域城市群战略的布局下,贯彻互惠互利原则,主动与周边地区开展合作,取长补短,有利于实现“双赢”,打破市场分割,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1
综上,中、西部地区应积极利用国家政策倾斜将本地的区位、人文及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培育优势贸易产业;同时应该加强省际合作,培育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增长极城市或城市群,走以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路径,逐步实现区域振兴;利用我国外部贸易环境的大转向,借助“一带一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机遇,变区位劣势为区位优势,接力东部地区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新绿洲。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and Reconstruction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Geospatial Structure
ZHANG Lei, ZHANG Shu-xiao
Abstract: With the full outbreak of trade war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hin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geospatial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is facing a comprehensive reshuffle.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in inland regions has been remarkable. By promoting the restructuring of Chinas internal geospatial structure, it can create a new growth poi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external geographical space structure, and help Chinas foreign trade become a powerful trade country after the reshuffl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geographical location into random variable parameter model and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on foreign trade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a coun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eign trade of western China overcomes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contains huge trade potential.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can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land foreign trade, thus promoting the reconstruc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 location factors, western region, geospatial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