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艳
(辽宁省抚顺市中心医院(放疗病房)辽宁 抚顺 113006)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是指通过外周静脉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尖端沿血管行进并最终到达上腔静脉。PICC可为重症患者建立挽救生命的静脉通路,PICC使用中通过使用改良技术,可以减少血栓形成,静脉炎,脱位和导管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1]。肿瘤患者病情严重,PICC可给予化疗药物输注,而开展心电图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导管原位置换术符合肿瘤患者的临床需求。本研究分析了心电图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导管原位置换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纳入我院88例2017年5月至2018年9月肿瘤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常规引导组年龄25~69岁,平均(46.25±2.11)岁。男24例、女20例。其中,肺癌有13例,结肠癌有20例,其他恶性肿瘤11例。心电图引导组年龄25~68岁,平均(46.14±2.56)岁。男23例、女21例。其中,肺癌有13例,结肠癌有21例,其他恶性肿瘤10例。常规引导组、心电图引导组基本资料可比。
表1 治疗前后生存质量平均评分比较(分,)
表1 治疗前后生存质量平均评分比较(分,)
表2 常规引导组、心电图引导组手术治疗的时间、病情改善时间比较(d,)
表2 常规引导组、心电图引导组手术治疗的时间、病情改善时间比较(d,)
表3 常规引导组、心电图引导组不良反应比较
1.2 方法:常规引导组采取常规PICC导管原位置换术治疗,心电图引导组则采取心电图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导管原位置换术治疗。根据超声,置管前给予平卧,心电监测,超声定位下选择目标血管,消毒铺巾,细针穿刺,回血后进行穿刺针芯固定,顺着直导丝弯钩,穿刺针送入血管,穿刺针拔出,皮肤做切口,导丝上给予扩皮器和撕裂壳放置,推入血管,将导丝和扩皮器移除,导管置入血管,缓慢将撕裂壳移除,链接安装器,并覆盖穿刺点。导管穿刺过程,用生理盐水将输液器针头插入至成功穿刺的PICC末端肝素帽,进针至三分之一,将心电链接转化器金属夹夹在针尖露在外部部位,送入导针长度为5 cm,更换和连接无菌RA导联线,先将心电监护和患者右锁骨下相连接的RA导联链接断开,建立腔内心电图导联链接,一边送管,一边将盐水缓慢滴注到导管,保持导联连接正常。
1.3 观察指标:比较常规引导组、心电图引导组效果;手术治疗的时间、病情改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生存质量平均评分;不良反应。显效:手术成功,一次定位成功,生活质量改善;有效:手术效果较好,一次定位成功率较低,出现较多的并发症;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效果=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2]。
1.4 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8.0版本进行χ2、t检验,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1 效果:心电图引导组有更高的治效果果,P<0.05。心电图引导组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分别是35例、6例和3例,总有效率是41例(93.18%)。常规引导组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分别是14例、16例和14例,总有效率是30例(68.18%)。
2.2 生存质量平均评分:治疗前常规引导组、心电图引导组生存质量平均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心电图引导组生存质量平均评分变化幅度更大,P<0.05。见表1。
2.3 手术治疗的时间、病情改善时间:心电图引导组手术治疗的时间、病情改善时间更好,P<0.05,见表2。
2.4 不良反应:心电图引导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常规引导组,P<0.05,见表3。
心电图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导管原位置换术的实施,可以减少导管插入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和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其中,静脉血栓形成是PICC最危险的并发症,血栓形成的最常见原因是血管壁受损。而心电图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导管原位置换术则可以直观地显示静脉的内径和体表的距离,观察管腔内的血流量,可避免反复穿刺和误穿刺,可减轻心内膜损伤,预防血栓的形成[3-4]。
心电图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导管原位置换术可以弥补单纯心房导管导管的临床应用局限,这需要肘部2横向穿刺部位,对血管条件的要求较高。将心电图引导下进行穿刺,可准确定位,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导管并对其进行优化,减轻患者疼痛,确保患者安全,降低治疗风险[5-7]。
本研究中,常规引导组采取常规PICC导管原位置换术治疗,心电图引导组则采取心电图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导管原位置换术治疗。结果显示,心电图引导组效果、手术治疗的时间、病情改善时间、生存质量平均评分相比较常规引导组更好,P<0.05。心电图引导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常规引导组,P<0.05。
总之,心电图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导管原位置换术治疗肿瘤的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