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文江 吕军海 董志平 李万贵 李军英 孙志云 张光耀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 河北 石家庄 050051;2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河北石家庄 050021;3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杆锈菌侵染小麦叶片引起的真菌病害,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小麦病害之一,我国是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最大、损失最重的国家。
小麦条锈病自小麦出苗至成熟都有可能会发生,危害的主要部位是叶片,其次是叶鞘、茎秆,也侵染穗部、颖壳和芒等组织。小麦苗期受害,叶片上产生鲜黄色斑点。成株期刚发病时,在叶片的正面形成很多鲜黄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中产生大量鲜黄的粉末,即夏孢子。夏孢子堆多为小长条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发病后期叶片表皮破裂,出现锈色粉状物,最后叶片干枯死亡。条锈病发生严重时也会危害到穗部,受害麦穗、颖壳和芒上有黄色病斑,严重时整个麦穗呈现出黄色,小穗变为黄粉包。
小麦一生有12~15个叶片,根据叶片着生部位不同,分为近根叶和茎生叶。近根叶着生在分蘖节上,也就是从出苗到起身期长出的叶片,它们制造的营养物质主要供给幼苗分蘖和发根,起着壮苗、壮株的作用;茎生叶是指着生在伸长的茎节上的叶片,其中,从起身期到拔节中期长出的叶片称为中部叶片,中部叶片的光合产物主要供给茎秆伸长;在拔节后期至挑旗期长出的倒二叶和旗叶叫做上部叶片,上部叶片的光合产物主要供给颖花发育,减少不孕小花,增加结实粒数。研究表明,旗叶和倒二叶的相对光合作用最大,旗叶占全株光合作用能力的1/3,倒二叶占1/4。
小麦条锈病多发生在挑旗期前后,受害较重的叶片主要是旗叶和倒二叶,这两片叶受害后,它们的光合作用就会减弱,甚至丧失光合作用,使得流向麦穗的光合产物减少,从而影响籽粒灌浆。这就是条锈病发生后麦穗出现秕粒或者无籽粒的原因。
一般来说,春季流行区产生的条锈菌夏孢子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随着气温升高,从春季流行区随气流飞往越夏易变区,侵染繁殖。在当年10下旬到11月中下旬,夏孢子又随气流由西向东飞往冬季繁殖区,侵染秋苗后,以菌丝形式潜育在无症状或有症状的叶片中,平均温度下降至1℃~2℃,开始越冬,到翌年早春平均温度回升至2℃~3℃结束越冬的过程,4月前后,夏孢子自南向北由冬繁区传至春季流行区侵染爆发。
在春季流行区,如果春季降雨少,长时间处于无雨、无露的干旱情况,不利于夏孢子萌发入侵,条锈病发病就轻。相反,如果春季结露、降雾、下雨等低温潮湿天气多,就有利于夏孢子萌发入侵,条锈病就会爆发流行;这就是个别年份小麦条锈病大爆发的原因。
4.1 越夏易变区。越夏易变区是全国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的重中之重。这个区域主要是采取“两种两种”技术防治体系。“两种”是指选用抗锈病良种和药剂拌种,也就是在这个区域内有意识地种植具有不同抗条锈病基因的中梁系、兰天系等小麦品种,抑制病菌变异。对于苗期感病、成株期抗病的小麦品种比如中梁26号、兰天17号等,秋季播种时按种子重量0.03%的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进行药剂拌种,预防小麦条锈菌的侵染。“两种”指退麦改种和适期晚种,就是在小麦条锈病核心菌源区扩种玉米、马铃薯、油葵等高经济效益作物,压缩小麦种植面积,并在小麦播种适期范围内尽量晚播。
4.2 冬季繁殖区。冬季繁殖区是降低全国小麦条锈病大面积流行强度的关键治理区域。小麦条锈菌在这个区域可以不断繁殖和危害秋苗,主要的防治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和化学药剂防控。选用的抗病品种应具有全生育期都抗条锈病的特性,并对种子进行药剂拌种。具体选用什么样的品种和拌种药剂可咨询当地农技专家。晚秋和早春根据病情监测和发生发展情况,实时防控,一般采取“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的防治措施,防止病害扩散蔓延。
4.3 春季流行区。春季流行区是春、夏季小麦条锈病防控的重点。防治的主要技术措施,仍然是选用抗病品种和药剂防控。抗病品种除了选用全生育期抗条锈病的品种外,还可以选用成株期抗性小麦条锈病的品种。药剂防控是根据病害中短期监测预报,在小麦拔节期明显见病或孕穗至抽穗期病叶率达到5%时进行化学统防统治,具体的防治时间、药剂用量根据当地植保专家的指导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