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舒环
安徽六安的龙河口水库,作为淠史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座世界第一人工土石大坝,修建于1958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特殊时期,一个瘦小却挺拔的身影一直屹立在建设第一线,她就是淠史杭工程建设的五大英雄之一——许芳华。
1939年,许芳华出生于杭埠河边的一户普通农家。那时候,一到夏天,杭埠河岸经常水灾泛滥,沿岸村民苦不堪言。
“发大水啦,快跑!”听到消息的许芳华父亲急忙放下活计,抱起几岁的她和姐姐,拼命地向高处的龙王庙跑去。“真是给洪水淹怕了,多少人命就这样没了啊。”在幼年的许芳华记忆中,河流从来都不是平静温和的模样,它是随时涌动着暗流,会吞噬人命的恶魔。
为了解决洪涝灾害频发的状况,1958年,政府决定修建龙河口水库。县里的宣传人员来到各村召集村民参与修建工程,“这水库建好了以后,大家的日子就好过啦。”
自幼饱尝洪涝灾害的许芳华,打小就受到毛主席革命思想的熏陶,政府宣传的那一番话,让她热血沸腾,刚结婚3天的许芳华便离开了家,跟着村里其他人一起来到了工地。
到了工地,许芳华脱下新娘子的花棉袄,甩开厚重的棉鞋,撸起袖子就加入了如火如荼的工程建设中。许芳华光着脚板踩在泥泞的地面上,直到脚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她还常和工友们开玩笑道:“大姐,你看俺这脚,算得上‘铁砂脚’啦。”
修建水坝的那两年,许芳华总是有使不完的力气,脏活累活抢着干不说,就连挑土也要比别人多几锹,比别人多跑几个来回。“小雨当春风,大雨不停工,就这么干!这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口号,大家都没想别的,就是想齐心合力把大坝建起来。”这是许芳华真实而又质朴的想法。
当时工地上任务繁重,姐妹们结束一天的工作,个个筋疲力尽,根本不管临时搭建的工棚是漏雨还是进泥水,直接躺下,一会儿便睡着了。为了活跃气氛,干活时,许芳华总拿着工地上的大喇叭,又是喊口号又是拉山歌,常常逗得工友们捧腹大笑,为大家增添了无穷的力气。
许芳华带着战天斗地的拼命精神,在工程建设的第一线干着最苦最累的活,1个月后,她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3个月后,便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后来,指挥部打算从上万名女同志中挑选出128人组建“刘胡兰战斗连”,要选一名连长,大家一个劲喊着“许芳华!许芳华!”许芳华倒也不胆怯,拍拍衣服,接下了这个重任。“这是一份荣誉,是组织对我的认可,同时更多的是沉甸甸的担子。我不是带着大家去享福的,而是带着大家去干活吃苦的。”
干活时,许芳华总是冲在第一线,大家都跟着她,从来没有喊过一句累;休息时,许芳华常常和大家一起拉歌,大家一起唱“老学穆桂英,少学花木兰。是英雄,是好汉,水库工地比比看!”这样的歌声每天都飘荡在整个工地上。“毛主席讲过,妇女能顶半边天,我呀就是一个劲一口气,不服输。”
当时,工地里除了“刘胡兰战斗连”,还有由年轻小伙子们组成的“董存瑞战斗连”。大家年轻气盛,谁也不服谁。工地的小伙子们总是说姑娘们力气小,抬不动东西。这可把许芳华惹毛了,她看着工地上几千斤重的大石磙,脑袋一转,找到了工地负责人,说:“‘刘胡兰战斗连’要和‘董存瑞战斗连’比试比试。”“比什么?”工地负责人问道。许芳华说:“就比比谁的力气大,谁把那大石磙拉得更远。”
小伙子们不以为然,比就比,怎么可能拉不过你们?比赛开始时,上百个小伙子使着蛮力,把姑娘们落下好多,甚至为了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个个打着赤膊上阵。许芳华则教姑娘们缝了个垫肩,招呼她们别使蛮力,听口号一起使劲。很快,“刘胡兰战斗连”追上来了,再之后,换成了她们把“董存瑞战斗连”远远地甩在后面。
这场比试后,工地上的人个个都对许芳华和“刘胡兰战斗连”竖起了大拇指。
1959年,春汛来得十分迅猛,洪水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把大坝撕开了一个大口子,眼看着就要破坝了。许芳华和姑娘们来不及多想,只身跳入激流中,她们手拉手组成了好几道人墙,用血肉之躯挡住了肆虐的洪水。经过抢修,大坝终于成功合拢,沿岸数十万户的居民幸免于难,没有许芳华和“刘胡兰战斗连”那危急时刻的纵身一跃,后果不堪设想。第二年,为了表彰许芳华的功绩,省里决定表彰她为安徽省劳动模范。
1961年,龙河口水库停建,许芳华得以返回家中。由于长期住在潮湿阴暗的工棚里,加上每天高强度的劳作,严重损害了她原本健康的身体,一到雨天,她便浑身酸痛不已。许芳华生育了6个子女,其中4个幼年夭折,如今和她生活在一起的女儿生活仍不能自理。
如今,年逾80岁的许芳华,腰板弯了,但即使生活再困难,她也总是咬牙挺过去,从来不向组织伸手。许芳华动情地说:“我现在算不上困难,今天的日子已经非常好了,有党和组织的关怀,每年社区里都还挂念着我,这和当年的苦日子相比,难道算不上幸福吗?”
对于许芳华来说,她一生的拼搏奉献,就是为了让身边的人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大家都幸福了,那就说明党和国家都变得越来越好了,这也是许芳华作为一个党员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