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琼 李世红 胡大春
摘 要:目的:了解当前在校大学生的血脂状态,为预防青年人血脂异常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223名在校大学生,空腹静脉采血并分离血清,用AU542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水平进行检测,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建议》(2007)中提出的标准分析血脂异常发生率。结果:(1)223名在校大学生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水平分别为4.22±078 mmol/L、1.24(0.92,1.79)mmol/L、1.23±0.27 mmol/L、2.31±0.76 mmol/L,均在理想范围。其中,甘油三酯平均水平男生高于男生,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水平女生高于男生,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223例研究对象中,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理想水平的在90%以上,男女生间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总体升高率为27.35%,男生升高率大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总体降低率23.76%,男生降低率大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校大学生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良好,但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普遍存在,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血脂教育,合理控制血脂水平。
关键词:血脂;大学生;血脂教育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国人群健康的重要疾病,成为人群死亡的第二位原因。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近30年来血脂异常升高的患病率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1]这也是冠心病发病率持续升高的重要原因。控制血脂水平是冠心病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之一。虽然,血脂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但随着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变化及营养过剩,青少年血脂异常发生率出现明显变化,有文献[2]显示2011-2012年8~17岁青少年的胆固醇升高的现患率为7.8%。国民的血脂教育如果能够从青少年开始,将对我国未来控制冠心病的发病率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后备力量,现阶段在校大学生中,由于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锻炼,长期“蜗居”宿舍等,增加了血脂异常的诸多因素。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未来他们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但目前社会普遍对此重视不足,对青少年与大学生的血脂状况尚缺乏足够的调查与研究。[2]为此,本文对云南省独立院校的223名在校大学生血脂水平进行了检测与分析,所得到的客观证据,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血脂教育并实施合理的血脂控制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本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2014级学生中随机抽取223名同学,其中男生120名,女生103名,年龄17-23岁,平均年龄(20.95±0.87),均无其他健康问题。
1.2 观察指标
采用空腹静脉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为研究对象血脂水平的评判指标。
1.3 血脂异常判定标准
采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建议》(2007)中提出的标准判定研究对象血脂异常状况,即TC 理想水平:<5.18mmol/L,边缘升高:5.18~6.19 mmol/L,升高:>6.22mmol/L;TG理想水平:<17mmol/L,升高:>6.22mmol/L;LDL-C理想水平:<3.37mmol/L,边缘升高:3.37~4.12 mmol/L,升高:>4.14mmol/L。
1.4 血脂检测方法
研究对象清晨空腹静脉采血4mL,2小时内分离血清,并送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用AU542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四项。总胆固醇检测用酶法(COD-PAP法),甘油三酯检测用酶法(GPO-PAP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用匀相测定法中的抗体法。四项指标检测均采用日本和光公司生产的试剂和配套校准品。
1.5 检测指标质量控制措施
研究对象静脉采血顺利,就地分离血清,避免溶血样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脂检测系统性能稳定,满足检测条件下(质控品检测,室内变异系数控制在5%以内,参加国家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血脂检测质量评价活动,血脂四项合格)检测血清样本;检测数据录入双人审核。
1.6 研究对象伦理学措施
所有研究对象告知采集样本应用范围、研究目的、数据应用与隐私保密承诺,并获得知情同意后采集样本。
1.7 统计学处理
常用SSPS 19.0 统计软件完成统计学处理。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随机资料t 检验进行两组(男、女)均数间的比较;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独立样本资料秩和检验进行两组(男、女)中位数间的比较。计数资料应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223例在校大学生血脂水平
223例研究对象总体、男、女生空腹静脉血清四项血脂观察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水平均在理想范围。其中,甘油三酯平均水平男生高于男生,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水平女生高于男生,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2.2 223例在校大学生血脂异常率
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建议》(2007)[3]中提出的标准判定研究对象血脂异常状况,结果见表2。223例研究对象中,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理想水平的在90%以上,男女生间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总体升高率为27.35%,男生升高率大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总体降低率23.76%,男生降低率大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
3 讨论
血清胆固醇是机体的重要生理物质,是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成分;皮质醇等类固醇类激素合成的原料;在肝脏转化为胆汁酸并进入肠道帮助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在皮肤转化为维生素D,参与机体钙磷代谢、免疫调节等,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机体通过外源性食物提供和肝脏、小肠生理合成,补充胆固醇的消耗,以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在胆固醇的内源性合成中,HMG-CoA还原酶是关键的调节酶,细胞内胆固醇含量是胆固醇生理合成的主要因素之一。细胞内胆固醇增加可抑制HMG-CoA还原酶的表达,进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相反,如果细胞内胆固醇不足,则HMG-CoA还原酶的表达不受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增加。如果外源性摄入过多超过机体正常生理活动需求,将形成血清胆固醇升高状态,增加机体的胆固醇排泄负担,当机体不能有效排泄,则产生负面影响,但一谓控制食物胆固醇的摄入,导致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含量不足,将激活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增加,同样可出现血清胆固醇增高。维持机体内胆固醇代谢稳定,不仅受食物摄入量的影响,同时也机体内源性合成影响,需要两者处于协调状态,方可维持胆固醇代谢处于稳态。血浆低密度脂蛋白是转运内源性胆固醇的主要载体,在代谢过程中,部分低密度脂蛋白可被氧化修饰为Ox-LDL,进而被单核吞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吞噬清除,并血管内皮下沉积,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主要成。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导致动脉血管内皮下粥样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合理控制机体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有效措施。本研究中,随机抽样的223名独立学院在校大学生,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建议》(2007)中提出的标准判定,其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理想水平的占90%以上,边缘升高和升高者不足10%,提示独立学院在校大学生的胆固醇水平处于基本良好状态,仅个别学生处于边缘升高以上,可个别指导,分层干预。[4]本次调查结果未发现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脂降低的个体。因此,对于在校大学生的胆固醇教育计划应重在机体胆固醇代谢科普知识的教育,引导他们从青年时代就关注胆固醇水平合理控制,并持之以恒,這将是我国未来控制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体内高密度脂蛋白主要逆向转运胆固醇,在新生HDL的成熟过程中,将肝外组织细胞中的胆固醇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肝脏,并转化为胆汁酸或直接随胆汁排泄,以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内皮下的沉积,因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降低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随机抽样的223名独立学院在校大学生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者占到2376%,男生中的比达到30%以上,提升在校大学生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这种危险因素普遍存在。与此同时,223名研究对象中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总体升高率为27.35%,其中,男生高达37.50%。当前,虽然高甘油三酯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共识:[5]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尤其是伴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降低也是冠心病重要的危险因素。提升,当前在校大学生中仍然存在心血管疾病的血脂危险因素,这可能与在校大学生的脂肪摄入量偏多、运动量不足有关。应该鼓励在校大学生,关注食物脂肪量的适当控制,并增加有氧运动,有效控制这些危险因素。
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胆固醇异常率与苏州市35岁以下健康体检人群的结果相似。[5]
参考文献:
[1]李莹.我国人群血脂的流行病学.中华实用内科杂志,2004,24(5):259-261.
[2]罗飞宏.对青少年进行血脂异常的筛查证据不足——2016年USPSTF青少年血脂异常的筛查建议声明解读.中国循环杂志,2017,32(曾刊).
[3]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4]王伟周,玉杰,王绿娅.2016版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新指南解读.心肺血管杂志,2017,36(3):230-233.
[5]杨海珍,陆朝晖,张文雅,等.苏州市35岁以下健康体检人群血脂相关指标分析,临床输血与检验,2017,19(5):465-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