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航班态势监控是流量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对所管辖区域航班综合航迹信息的准确监控,从事流量管理管制员对流量和容量是否平衡实时动态了解,为进一步采取流量管理措施提供有效依据。系统以西南地区实际运行为例,通过自动化系统的综合航迹信息和协同决策系统(CDM)的流量控制信息相结合,进而形成一套使用对象是流量管理管制员的集成综合航迹与流控信息同屏显示的态势监控体系,填补了国内流量管理系统中融合雷达监控信息、ADS-B信息、飞行计划信息、空域信息和流控信息的空白。该系统对其他地区的流量管理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流量管理;态势监控;流量控制
1 流量管理常用系统简介及对比
目前国内流量管理管制员在工作中,通过CDM(协同决策系统Collabrative decision making)系统查询每条流控影响的航班信息列表,通过管制自动化系统在地图上知晓航班的动态信息,通过ATOM(空中交通运行管理系统 Air Traffic Operation Management)系统传递全国的流控信息,但是国内目前尚没有一套既可以看航班动态,又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受流控影响的航班图标的专门为流量管理席位的管制员工作服务的系统。西南空管局管制中心流量管理室与民航空管工程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发了流量管理态势监控系统。目前流量管理使用的几个系统的对比如下表所示。
2 流量管理态势监控系统数据结构简介
整体系统架构为双机双网。如图1所示,系统引接本情报区内其他主备自动化系统的综合航迹及飞行计划数据,外部的综合航迹及飞行计划数据以网络形式接入本系统,中间加防火墙,保证本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安全性。
系统同步接入成都、重庆、昆明、贵阳主备自动化综合航迹输出和计划输出的接口,并接入成都、重庆、昆明、贵阳的综合航迹及飞行计划。系统离线参数有:综合航迹融合处理参数、飞行计划融合处理参数、综合航迹与飞行计划相关参数、终端进港流量统计相关参数等。在线参数有:CRS系统输出的指定格式的流控设置信息以及部分人机界面操作参数。
3 流量管理态势监控系统功能介绍
3.1 终端进港实施流量统计
流量管理态势系统能够根据雷达综合航迹自动统计进区域的航班,并生成统计数据并可以查看历史数据。系统可以按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30分钟,指定走廊口点如PANKO、FJC、TEBUN、MIKOS生成各时间片的架次。
如图2所示,2018年6月22日成都区域终端进港架次17:00-17:59分为每20分钟一个时间片,共3个时间片,进港航班共30架次。17:00至17:20进港航班8架次,17:20至17:40进港航班15架次,17:40至18:00进港航班7架次。当鼠标选中此栏时,会出现航班详情列表,显示航班的所属时间段、航班号、应答机、机型、机场、走廊口点、过点时间、预计落地时间。
3.2 扇区实时流量与容量的匹配情况
系统在管理员权限下可以设置扇区容量,并且可以设置相应扇区不同的告警参数。若扇区架次达到设定的预警值,扇区地图显示黄色提示;若达到设定的告警值,则显示红色告警。
如图3所示,OP05表示区调05扇区实时流量13架次达到了红色警告值;OP02表示区调02扇的席位10架,OP08表示区调08扇的架次为10架,达到了黄色预警值;TM01表示终端01扇区架次为4架,绿色表示没有告警;OP15扇区架次为0,表示此时15扇区没有开放,与05扇区合并。
3.3 不同颜色区分不同流控
如图4所示,系统将CDM系统中的流量控制信息同步到流控列表中,流量席管制员根据需要选择在地图上显示或者不显示该流控命中的航班图标,没有受控航班的流控系统分配颜色默认为黑色。
如图5所示,彩色标牌代表受不同流控影响的航班,黑色飞机图标表示在我区域管辖但是不受流控影响的航班,红色扇区背景表示该扇区流量已经达到容量的告警值。
4 流量管理态势监控系统的建设意义和未来的发展
由于国内目前尚无成熟的流量管理态势监控系统,目前成都流量管理室建设的流量管理态势监控系统正在试运行阶段,系统在以下方面有待完善:
(1)雷達数据和航班计划进一步数据共享。目前雷达数据和航班计划只是包括了成都、重庆、昆明、贵阳四地,为了对进港流量管理在预战术阶段就能及时做出流量管理策略的制定和调整,今后需要加大周边管制区域的数据共享。
(2)增加与AMAN系统的接口。AMAN系统主要用于区域或者终端的精细化进港排序,对于在成都管制区外或者西南四地管制区外的航班进港可以用态势系统实现总量控制,实现AMAN刚性管理与态势监控系统的弹性管理的无缝衔接。
(3)缺乏专家系统组件,对拥堵和即将要发生的拥堵,没有进行评估和由第三方生成的解决方案,无法帮助流量管理管制员进行辅助决策。
(4)在系统开放性和兼容性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增加气象数据在地图上的显示,综合气象系统的流量管理系统将对流量管理的流量管理策略提供重要的参考。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吕双回(1983-),女,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空中交通流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