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一、游戏的触发。
“大马路”是我们本月的主题教学活动。我在建构区的地上粘贴了马路的底板。根据以往的惯例,我并不会提前告知或介绍区域中投放的每一样新材料的用途、使用方法等。而是让幼儿能自主的去发现、讨论、探索。让游戏回归儿童本位,让孩子玩自己喜欢的游戏,而不是老师创造安排的游戏。
“马路”贴好以后,立刻引起了幼儿的围观。孩子们围在马路周围,热烈的讨论起来。安安用手指头顺着马路滑动,嘴里不时发出“滴滴~滴滴~的声音。”溪溪看见了,也学着安安的样子做,并告诉我:“老师,我明天想带一个汽车来开,我家里有好多小汽车。”“好的!”我欣然同意,接着,许多孩子都兴高采烈的表示要带汽车来幼儿园。
二、游戏前——“小汽车”引发的谈话。
第二天,许多孩子带来了小汽车。区域活动开展前的谈话里,我将汽车展示给幼儿看。
我:“这么多小汽车,我该把它们放在哪里呢?”
孩子七嘴八舌的出主意:“放柜子里。”“装在篮子里。”“要停在停车场。”
我:“对!这个主意很不错,汽车不能乱停乱放,应该停在停车场里。但是我们没有停车场?”
芃芃指着马路中央的一块空地说:“可以修一个停车场。”
我:“这个主意真不错,有了停车场,我们就可以开车出去玩,可以去哪里玩儿呢?
“万达广场,里面还有游乐场!”“文庙广场。”“石刻公园。”
我:“原来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那你们把自己想去玩儿的地方搭在马路边,搭好后我们开车去玩儿吧!。”
在区域活动中,活动前的谈话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小班的幼儿,通过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小汽车”来拓展谈话内容,逐步引导幼儿确定建构主题,再进行自主搭建。而不是老师来教幼儿如何搭建,或者去分配每位幼儿搭什么,这不仅剥夺了幼儿的自主权利,更不利于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三、游戏中——做合格的观察者,适时介入指导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利用建构区中的乐高、木质积木等等,自主的搭建了停车场、动物园、石刻公园、洋洋百货、幼儿园以及各种房子。通过观察,幼儿在前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建构经验,能够用围合、垒高、平铺一些简单的技巧进行搭建。过程中,幼儿之间交流少,多是各自进行搭建。搭建比较随心所欲,搭建前只有大致的搭建愿望,没有具体目标与计划,搭建过程中,没有细节表现,想到哪里搭到哪里。
实际上,在建构活动中,我们不能单一的以幼儿搭建的作品好不好,漂不漂亮作为幼儿游戏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在游戏中,特别是建构游戏中,教师的关注点不应仅仅是作品。而是要观察幼儿在搭建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专注程度、坚持性等各方面的表现。以此来作为介入指导的契机,促进幼儿水平发展。而介入指导最重要的就是适时两个字。着急的介入指导,往往会打断幼儿的思路,无形的使幼儿按照老师的思路去做。而错过介入指导的时机,就会令需要指导的幼儿没有得到有效地帮助和提高。
在本次建构游戏中,当幼儿主动求助、发生冲突、危险的情况下,我立刻介入,通过重复、重构幼儿的语言帮助幼儿发现解决问题,通过充当传话筒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或者在幼儿专注力、持续性不够的情况下进行介入指导。
四、游戏后——分享、点评、总结,提高幼儿游戏水平
游戏后的谈话是游戏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小班幼儿独有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语言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持他们自主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所以,在小班游戏结束的谈话里,教师应在谈话中占主导地位,选择个别重点,帮助幼儿分享总结。
五、回顾、解决——再次触发游戏
针对小班幼儿的记忆特点,上次活动中的问题即便当时提出解决了,下次游戏时由于幼儿对上次游戏映像的淡化,也许经验仍然得不到提升。所以上次游戏的部分问题可以留到第二次活动前以谈话的方式来进行回顾、解决。
我将上次建构活动记录的视频、照片播放给幼儿观看,通过幼儿主动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再来解决问题。
问题1:有的房子已经修到了马路上去,这样汽车会把房子撞坏。
问题2:马路边没有树还有路灯。
怎么解决:在美工区画一些树或者用轻泥做一些。
问题3:小朋友把森森搭的滑梯碰倒了好多次。
怎么解决:因为小朋友拿材料的时候是直接从马路中间穿过去的,所以很容易碰到其他小朋友的建筑,我们可以从马路外面绕过去拿。
问题4:你觉得还能搭什么样的房子?
怎么解决:说一说你的想法,你觉得可以怎么搭,或者再搭点什么?
我们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谈话后,幼儿再次进行了大马路的建构游戏,同时触发了美工区活动的形成,有了简单的合作,美工区的幼儿制作大树、花草、路灯等再送到建构区使用。因为得到前期经验的总结,幼儿在搭建中也更注意细节。
五、不断投放新材料,使幼儿的游戏兴趣得到持续性发展
幼兒不断的游戏中,教师也要适时的投入新材料,以及满足幼儿的需求,才能促使幼儿能够对游戏始终保持参与探索的欲望与兴趣。
在本次的建构游戏中,因为花草、树木以及路灯的投放。幼儿不仅搭建了各种建筑,还给马路设计了绿化带、给房子周围种上了树。在搭建完成幼儿在马路上开着车,因为路面较窄,汽车之间总是发生碰撞。孩子们之间发生了多次冲突。这时,我并没有立刻去规定他们必须怎么做。因为我们常常发现,教师的规定、制止并不能起到长期有效的作用。所以在新一次的区域时间时,我投放了“停”、“右转”、“左转”、“人行道”等简单的交通标志在建构区中。幼儿发现新标志、探讨用法,尝试加入到游戏中,我们再次开展了以“大马路”为主题的建构游戏。幼儿因为材料不断的变化增加,始终保持着对游戏的热情。
幼儿的游戏水平以及能力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通过不断的游戏开展,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观察、解读、支持,才能提升幼儿发展水平,也才能提高自己开展区域游戏,观察、解读幼儿的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