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云
《道德与法治》课程总目标是“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根据这一目标,我们在教学上必须将道德教育与法治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内涵,理解并掌握实际生活中一些公共行为准则和规则,从而达到适应社会这一要求。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社会,升入学生的心灵,我是从如下三方面开展的。
一、接触,是认识社会的切入点
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学要有开放性和活动性,知识来源并不限于课本,学生周围的人,学生身边的事都是学习资源。”人对事物的了解都是从认识开始的。要引导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也应从认识开始。当今的小学生,特别是县城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占了大部分。父母关爱的程度高,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家长接送,小车、摩托车,从家到学校,两点成一线,即使节假日父母带去玩,但大多数都是到旅游胜地,反而对家的周围环境、社区情况了解不多。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因此,一二年级学生对社会了解可以说是空白的。进入三年级以后,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这是一个难点。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也许是一知半解。我的做法是找准切入点,从课本中走出来,让学生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如我教三年级下册“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一节时,起初学生连自己住的方位也搞不清楚,自己住的小区周围有什么设施、街道的名称也不知道。如果是纸上谈兵,学生是无从下手的。课上,我将同班学生按同一片区的分为一个小组,以学校为中心,按东南西北分成四个小组,先让他们同一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了解同一片区的大概情况,然后利用家委会资源带着学生走出校门,告诉他们,以学校为中心,各个方位的具体位置,主要街道的名称。再带学生到主要街上仔细观察,先搞清楚行进路线,然后要仔细留意街道途中有哪些有特点的建筑,如超市、商店等,小区周围有哪些公共活动场所、绿化景观等,并要求大家利用到下一节课之间的这段时间,上学放学再仔细观察,同一小组的同学大家可以认真交流,可以共同完成这幅画。重点画自己家周围的环境或从自己家到学校的主要街道。经过这样的观察,许多学生大为感概:原来我们的社区还真美、真热闹。使学生对社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节课画出的社区部分平面图就比较具体逼真了,完成得很好。画完成后,我让大家上台展示,并作简单介绍,这样一来,不但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也让学生对辖区的社区有了更深的认识。当然这只能说是社区的一部分平面图,只是认识社区的入门。
二、参与,是认识社会的主渠道
刚才谈到的只是认识社区的表面、环境、地理位置等外在的东西,要想真正认识社区,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来。例如我在教五年级下册“社区民主生活的启示”一课时,我带学生参观了辖区的社区居委会,适逢我县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居委会公告栏中张贴有选民公示、候选人公示等内容,刚好为下一节课“人民的代表”作了很好的解释。公示栏中还有居委会的组成人员及分工、财务情况公示等。参观后我们请居委会主任为学生介绍了居委会的人员是怎样选出来的、又是做些什么工作的,使学生真正懂得社区组织的内涵。
我们学校辖区的社区里有三个大型的住宅小区,中间有公园、有露天健身场所和游乐设施。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创造文明的环境”时,我带领学生积极参与,为社区公共场所捡垃圾,清洗街头小广告,上街打扫卫生,发放宣传单,向市民宣传创建文明县城的意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自己所做的一切的意义,从而懂得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有义务也有责任为社会出一点力。通过这样的参与,学生对社会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适应,是认识社会的升华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是过程目标,终极目标是让学生适应社会。我在教三年级上册“我们守规则”一节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平时他们游戏中的“规矩”。如跳绳有什么规矩?下棋有什么规矩?你喜欢什么游戏?这种游戏有什么规矩?课上让学生介绍,然后从这些游戏的“规矩”扩展到“规则”,接着让学生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单位有什么规则的吗?比如说我们学校的、交通方面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话题就多了。在课堂上通过交流,分析对比,让学生对学校中的规则如:垃圾要倒在指定的地方、上下楼梯漫步轻声靠右行、上课要聚精会神、见到老师要敬礼等以及交通中的规则:不在马路上玩、12歲以下不能再马路上骑自行车、不翻越栏杆等有了深刻的了解,并懂得遵守这些规则的重要性,对不守这些规则会带来哪些伤害等,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逐渐适应规则,从而达到适应社会。让学生知道,在社会生活中,为了让生活更方便、更安全,人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规则。规则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规则有大有小,单位有自己的规则,那是小规则;国家也有规则,国家规则那就是法律,法律就是最大的规则。
总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就是寓教育于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通过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从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自己的生活以及公众观念,在正确的导向中去形成对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自己的情感潜移默化,逐步达到与公众相适应,在孩子的心灵深处落地生根,这就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