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退休的思政课教师

2019-10-21 08:39乔柏梁徐朝
奋斗 2019年17期
关键词:祖国思政马克思主义

乔柏梁 徐朝

近日,在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评选中,哈尔滨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哈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黑龙江省唯一一所入选高校。哈尔滨师范学院(哈师大前身)自1955年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学生,是全国最早系统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的高校之一,几代哈师大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诠释了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豪迈壮举。在她的发展建设中,有一位功不可没的奠基人——张志君。

1956年,在教育部“支援龙江”政策的号召下,张志君毅然向党组织提出要投身援建哈尔滨师范学院,将一辈子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忠诚奉献给了哈师大,提出了“师大光荣我光荣,我为师大争光荣”的人生目标。他以作为思政课教师为荣,严于修身,用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对党的忠诚,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教学他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坚守,那就是理论要联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的大熔炉中真正感受生活,在淬炼中坚定理想信念。为此,他开创性地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有些工作甚至走在了国家政策的前头。他在教师这个普普通通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一辈子,70岁退休后仍然坚持免费为学生讲座,如今,已经92岁高龄的他依然活跃在学生中间,活跃在老年朋友中间,坚定、执着地传播着马克思主义。

奔赴黑龙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张志君的记忆中,有两个永远难忘的日子,一个是入团,一个则是入党。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日,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22岁的张志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能够亲眼见证新中国的诞生,能够以团员的身份离党更近,这是何等的荣耀。从那一刻起,一辈子跟党走,努力建设新中国就成为张志君一生的追求。

“为新中国强盛而读书!”张志君废寝忘食地扑到学业上,就想早一点学成,早一点建设祖国。1950年10月,张志君在本科还没有毕业的情况下,就被学校挑选出来,安排到政治教育科从事政治课教学辅导工作。之后,又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期马列主义研究生班深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与教学人才。

1953年,张志君从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生班毕业之后,回到东北师范大学从事马列主义基础教学工作。工作业绩格外突出的他1956年2月28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956年底,教育部发出了“支援龙江”的号召,张志君立即做出响应,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时的誓言!

与时间赛跑,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选择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也就选择了最艰苦的生活条件,选择了以苦为伴。当时的哈尔滨师范学院仅有几幢三四层的小楼,孤零零地伫立在一片荒甸子上,走出校门就是黄土道。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跟东北师范大学相比,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每个月的口粮也要自己背着面袋子到农村去买。但只要能教学,只要能传播马克思主义,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张志君心无旁骛地扑在了他热爱的教学工作上。

1960年,他被评为哈尔滨市文教战线的先进工作者,成为哈尔滨师范学院第一个全市先进个人。1966年,不到40岁的张志君就当选为政治教育系党总支副书记,之后经省人事厅批准担任政教系副主任兼校马列教研室副主任,主管全校共同政治课教学工作,还当选为校党委委员。即使身兼数职,张志君仍然奋战在他最热爱的教学第一线,他说,能为这些祖国的未来讲授马克思主义,帮助他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这是最幸福的事。

十年“内乱”中,下乡插队中断了张志君的教学梦。当他可以重返讲台时已经是1980年了,那时的张志君已经53岁了。一些人说,50多岁,是可以考虑退休的年龄了。但张志君却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十年“文化大革命”,国家少培养了多少人才,他要将落下的光阴补回来!重新回到校园的学生们在如饥似渴地学习充实着自己,张志君就在一刻不停地教学,尽可能地为学生多输送养分。1985年,在他带领下,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政治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正式获得批准。于是,张志君开始了研究生、本科生和夜大的课程三头跑的节奏。一天三四门课,上完研究生的课去上本科生,上完本科生的课又去上夜大的,许多老师开玩笑地对张志君说:“张老师,你可别走错教室。”和时间赛跑,张志君像陀螺一樣高速、不停地旋转着,1980年到1989年的10年间,张志君超额完成了20年的教学工作,他提前跨入了21世纪!宝贵的10年,张志君用自己的忘我努力,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思政课人才,为哈师大后期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奠定了基础。

“张志君老师用他辛勤付出,为祖国培养了大量人才,他的学生受其影响,后来许多人也成为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共同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奋斗。”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爱军提起恩师,充满感激。

谈到老师对自身成长的影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周英东感恩地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在张老师的教诲和影响下,我在1997年研究生毕业时毅然选择到党校工作,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布道者、领导干部党性锻炼的‘熔炉工。22年来,我一直以张老师为榜样,决心将一辈子奉献给党的干部教育事业。”

开创“第三课堂”,在社会实践的大熔炉中成长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已经融入到张志君的思想和行动中,他不断创新着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社会科学如果没有社会实践,将是空洞的理论和言辞,是不切实际的空谈,只有带领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从实践中获得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才会让社会科学注入鲜活的生命力。”1984年,张志君创新性地开辟了第三课堂,将第二课堂延伸到了社会上,带领学生到工厂、到农村体验生活。

张志君接受采访。徐朝/摄

一生传播,随时传播,随处传播。张志君还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讲台搬到了晨练地,搬到了廣大老年朋友中间。用晨练的时间,每天从报纸上摘录5条新闻,向身边的群众讲解党的方针政策,风雨无阻。和跑友们沟通、交流,谈生活、谈时事、谈党建,做党的义务宣传员,还自掏腰包印刷《健康简报》,向身边的老年朋友普及健康保健知识。张志君的讲课格外受欢迎,每天早上,大家都早早聚在一起等着张老师的到来,还有人特地大老远坐车来听张老师讲课;有些人领取了《健康简报》后还要给身边不能过来的亲戚朋友看。

在张志君的家里,摆放的都是厚厚的读书笔记和一本本的报纸剪辑。他读过的著作大都用各色笔画的圈圈杠杠和密密麻麻的批注。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阅读经典原著,关心时事,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已经融入到张志君的血液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已经成为张志君的习惯,这就是他每天最重要的生活。

面对社会上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和漠视,张志君认为,作为一名教授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老师,任何时候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世界,或崇之,或谤之,都不能动摇自己最初的信念,对待生活当中的一切,都要坦然面对。

周英东说:“先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令人敬佩。多年来,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各种思潮如何巧言令色,他都安之若素、泰然处之。以一贯的笃定教风,为学生们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先生始终教导我们,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专业和功课,更要当作指引人生方向的金钥匙,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先生一生许党许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苑芳江说:“先生一生艰苦朴素、坦荡无私、求真务实,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概括起来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热爱伟大的祖国,看到国家的发展进步,他有时激动得像个年轻人;面对国家发展的各种问题,他又经常茶饭不进,苦苦思索。可以说,先生把对国家的热爱、民族的热爱、人民的热爱、生活的热爱深深地融进了血液里,深刻地影响着一代代的学生。”

谈及自己的一生,张志君总认为很平常、很普通,“思政课教师,就要心中装着党、装着国,要言行一致,要做人的楷模,这样你的讲课才是发自内心的,才有说服力,才能让学生信服。”

这就是张志君,一个普通的思政课教师,用一生的身体力行教授着马克思主义,传播着马克思主义。大爱无形,润物无声。他将对马克思主义的爱、对共产党的爱、对祖国的爱,对事业的爱,对人民的爱倾注在毕生以校为荣、为校争光当中;倾注在他严于律己,一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当中;倾注在他不计个人得失,只为祖国需要当中。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就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猜你喜欢
祖国思政马克思主义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祖国祖国我爱您
意聊
对祖国唱出爱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我爱我的祖国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