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变迁的原理与机制探究

2019-10-21 21:03查俊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5期
关键词:产业政策分工变迁

摘 要: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呈现的总体格局和面貌,是观察和检验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产业结构的变迁与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社会稳定、国际收支均衡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例如我国秦汉以来李悝、商鞅等人提出的“重农抑商”、“农本工商末”的治国思想无疑对我国的历史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研究产业结构变迁的本质、原理与机制问题是认识和理解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内容。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本文分别从需求、要素、资本、贸易和分工、科技进步以及经济制度方面入手探讨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原理与机制,最终的目的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政策;需求;供给;资本;要素;贸易与分工;科技进步;市场化;经济制度

2018年中国国内总产值GDP占全球经济比重从 1980 年代初的2%上升到目前16%,继续保持第二大经济体地位。通常GDP着重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量”的问题,而产业结构更能反映国民经济“质”的问题。产业结构一般是指这三大产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一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和布局。根据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也可把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里的三大产业还可以继续细分成更多的产业,本文就不做进一步细分。

(以上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局,美国经济分析局,世界银行的网站等)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1960年-2018年我国农业和工业占比大幅下降,服务业占比大幅上升,和美、日的变化一致,但服务业占比依旧偏低,农业占比偏高。加强对产业结构变迁的本质和过程认识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目标的基本前提条件。因此,本文重点讨论了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几大主要因素和本质,揭示了哪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产业结构的变迁,以及它们是如何动态影响和制约产业结构的变迁和升级。

一、需求的质量和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决定性因素

人类的需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内在根本动力,也是产业结构的决定性因素。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是他们参与经济活动的动力源泉,人们为了满足其他人的特定需求,通过提供自身的独特要素——资本、土地、劳动力或知识换取财富。需求和供给构成市场经济的两大部门,产业内的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构成产业结构的整体。一般来说,国民经济的需求侧主要是指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因此,消费者对于生活资料的消费需求和供给方对于生产资本(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信息和技术创新)的投资需求,以及国外消费者和投资者对本国的产品和服务的净需求,构成了需求结构的三个部分。

从人类历史的实际和趋势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空间的扩展,总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高级化特征,这必然推动着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向多层和高层次变迁。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因此,主导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或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变迁是产业结构变迁的必然趋势。

二、要素结构和分布状况的是构成产业结构的物质条件

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活和生产资料——所有的原料、工具、土地和劳动力等就是要素,要素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状况在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化中提供了物质基础,有时候甚至会起决定性的作用。例如中东的石油、马尔代夫的美景等。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中,要素不能在国家或地区之间自由流动,由于消费者偏好和要素禀赋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要素价格和产业结构形成巨大差异。在开放的经济体中,市场融为一体,要素可以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自由流动和布局,那么各国资源禀赋差异就会缩小,要素价格出现均等化趋势。随着要素的重新分配与组合,国家的产业结构必然发生变迁。在市场竞争中,要素和资本向增长潜力大、效益高的企业快速集中,大量企业和资源从而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形成产业和一定的产业结构。

三、分工与贸易是产业结构形成的前提条件

任何个体或国家的要素禀赋都存在巨大差异,而且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方式具有速度和规模优势,决定了分工与合作必然是人类经济社会中的一种基本现象和最优的生存方式。为满足人的不同需求和偏好,分工产生出竞争,竞争成功者与消费者形成合作或贸易关系。随着人类需求的升级,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与扩展,最终发展形成了全球化的现代市场经济,其中企业或组织已成为成为社会分工和贸易的主导力量。在市场上各种企业以价格信号为指导,自由和平等竞争。在这些市场竞争主体中,生产、运输或服务于相同或类似商品的企业群就构成了某一类产业。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化大生产在地区间、产业内以及产业间、甚至跨国企业内部更加精细、更有效率的分配。因此分工会导致某个国家的某类资源或产业淘汰、或更加优化,抑或衍生出新的产业。市场竞争的最终导致更有效率的产业会取代落后的产业,产业结构将会得到改善。因此,可以判断,贸易与分工以及全球化将大大提升国民的福利,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也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创造了重要条件。

四、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动力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贸易和分工相伴而生,分工既能促使企业提高生产规模和效率,也为知识的积累、传播和科技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科技进步提升了需求和供给的质量或效率,是产业结构变迁的核心力量。当前世界经济越来越呈现出自由化、智能化 、知识化、全球化的特点。从国际市场来看,科技越發达的国家,往往在国际分工或产业内分工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我们看美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历史,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由新技术革命催生的,表现为主导产业不断更新,产业市场和就业岗位不断创新的过程。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研究:1999 年至 2016 年期间,技术变革据估计在欧洲创造了 2300 多万工作岗位,或者说创造了同期新增就业量中几乎一半的工作岗位。尽管技术可能取代在某些岗位上就业的工人,但是从总体上看,科技进步扩大了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从现象上看是市场分工和竞争的结果,但根本上还是依靠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文化的积淀、教育程度和国民素质的提升。

五、货币资本市场结构与产业结构相辅相成

货币作为利益和财富的代名词,是理性经济人追逐的目标,也是人们能共同接受的商品价值的一般尺度和载体。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大幅提升了社会经济的供给能力,也促使了现代金融市场的繁荣,信用货币和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反过来又为跨国生产和贸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其所在产业的扩张。

适应商品市场发展的货币与金融市场能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而脱离经济社会需求的金融发展会带来灾难。现代信用货币和金融市场的出现,大大提升了商品和资本的流通速度和规模。由于不同资本和商品的属性存在天然差异,货币金融市场直接改变了这些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无疑影响了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状态,影响了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善于利用现代金融工具或市场的产业发展越完善,缺乏或不能利用金融工具或市场的產业发展会相对滞后。当然,金融风险与金融化程度如影随形,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也说明了这一点,但生存下来的企业依然发展迅猛、规模依然庞大。新兴产业通常具备更大的价格需求弹性,市场竞争形成的自然垄断效应能吸收更多的资本和货币进入,新产业的诞生,旧产业的消亡,推动宏观经济波浪前进。

2018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到200万亿元,中国资本市场占全球比重已从零上升至今天的11.3%,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第三大债券市场。 但在结构上存在股市总市值与银行资本比偏低、股权融资比例偏低,但对外开放不足,效益低下的问题。

六、国家的经济制度和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需求、要素、资本、分工、货币、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的联系在前文已作分别论述,可以看出,它们相互之间还存在着复杂的因果联系,他们都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动的内生性力量。除却上述因素之外,还有两个能够影响一国产业结构演化的强大的外生性力量,其一就是本国的产权制度和产业政策;其二是国际和区域的经济环境和国际经济组织。国家的经济制度通过法律、所有制结构、产权制度、产业政策和其他各项经济制度影响企业、组织、家庭及个人的经济决策和行为,最终形成特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格局。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产业政策,利用“得见的手”鼓励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因此而发生变动。

市场的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自由、民主、开放、法制”的制度环境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相反,则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前几年,经济学家林毅夫与张维迎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吸引了全国很多政治经济领域官员和学者的关注。林张的产业政策争论的焦点是主要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还是主要利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我认为林毅夫教授是从政治经济学的眼光看待产业政策,而张维迎则是从纯市场经济理论看待产业政策。总的看来,国家也应该时刻做两手准备,但尽量少用行政的手段干预市场和产业,而是依靠市场的手段或规律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并积极争取与世界市场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产业政策的功能和作用。在外部市场上,国家应争取与其他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紧密合作,完善各种国际组织的功能并发挥协同效力,这样才能创造更好的产业环境,并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的增长。

七、结论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变迁是非常普遍却很复杂的经济现象,但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类的需求、要素、分工、科技进步与货币这些内生因素是不断进步的,而国家经济制度、产业政策和国际经济环境这些外生性因素也在应势而动。除了上述诸因素之外,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教育、甚至某位政治家、科学家等,都有可能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迁,它们共同决定了产业结构变迁的速度、程度与方向。进一步来看,产业结构又可细分为更多的微观结构,包括需求结构、资本结构、货币结构、贸易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人口结构及国民素质结构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大部分国家的产业结构已经与世界整体的产业结构融为一体,我们还必须以世界的眼光看待产业结构的变迁。因此,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引导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就是要发挥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和组织协调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像企业家一样是否能把各种要素有效组织起来——资源、设备、全体国民、人的各种知识技能以及各种规则秩序的集合,使之与国家的需求结构、要素禀赋、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匹配适应,并与世界的产业发展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杨瑞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9版, 2013

[3]刘志迎,《现代产业经济学教程》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黄达,《金融学》 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18:产业结构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6]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工作性质的变革》 网址:www.worldbank.org,2019

作者:   查俊  中国人民大学 企业经济学 2017

作者简介:

查俊 1978.06 男 汉  湖北黄石 本科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 企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产业政策分工变迁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政策及分析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中国制造,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清潩河的变迁
争议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在前进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