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偶像纪录片看粉丝文化

2019-10-21 14:30杜翰佳
读天下 2019年29期
关键词:粉丝偶像纪录片

摘要:文章以日本地下偶像、宝冢歌剧团、AKB48为代表的成熟偶像团体为切入点,探析不同定位的偶像团体粉丝的形成机制以及日本粉丝文化的变迁。

关键词:偶像;粉丝;日本;纪录片;娱乐产业

2018年被称作“偶像元年”,以《偶像练习生》《创造101》为主的偶像养成综艺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近乎要包揽各大社交平台的话题热点,偶像选手们人气也居高不下。在腾讯创造101的第一期里面,kpop现役偶像,实力港台vocal,按照韩国造星流水线流程练习的练习生,剧场女孩,AKB48预备女团,来自伯克利的学院派,清唱动人的学生,各种风格在同一个舞台闪耀着。全民制作人的模式更是使粉丝获得了空前的参与感,粉丝的多寡决定了偶像能否出道,和曾经要求实力或颜值的偶像相比,“吸粉”能力成为当代偶像最重要能力。

一、 “偶像”和“粉丝”的概念阐释

“偶像”的含义:“偶像”一词原始的定义是用泥土、木头等做成的神像,比喻人们盲目崇拜的对象,最初是《圣经》中摩西向希伯来百姓转达上帝的话,教百姓不要去崇拜别的神。可以说原本“偶像”一词是贬义词,后来衍生成一种不加批判而盲目加以崇拜的对象。而如今的偶像是对艺人的一种称呼,是因其个人魅力而受到人崇拜与追捧的对象,特别是在ACGN次文化中,偶像(アイドル)作为一种和制英语,渐渐地成为一种职业类别。

“粉丝”的含义:从“粉丝”文化这一现象来说,“粉丝”是一种在大众媒介技术和大众文化发展中产生的特别的文化现象。明星通过媒介传播途径进入大众视野,继而出现了拥护者,也就是最早的追星族。从本质上讲,“粉丝”是对某一人或物产生热爱甚至疯狂追捧的群体。

二、 “偶像”的起源

日本是“偶像”这一职业的发源地,日本偶像黄金期开始于70年代电视台制作的各种针对年轻女生的选秀活动。不过比起70年代选秀节目出来的偶像,1914年创立的宝冢歌剧团对偶像体系的建立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宝冢歌剧团有自己的剧场,成员全部为未婚女性。团员需在宝冢音乐学校经过为期两年的严格训练和教育。音乐学校学生在修毕课程后便登台演出,之后则被分配到各组。歌剧团目前的组别有“花、月、雪、星、宙”五组。和现在的偶像女团对比,除了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不同外,其他的区别并不大。而如果参考宝冢歌剧团为纪念百年诞辰出品的纪录片《宝冢主演男役传说:狂热的100年》,里面的粉丝和当代偶像团体的粉丝更无本质区别,为偶像组建社群、公演应援、生日应援等等。不过和偶像团体的粉丝比起来,宝冢的粉丝更加长情,即使演员已经毕业,粉丝依旧为她做每日便当、写祝福贺卡、赠送礼物。

三、 新时代粉丝文化的核心:恋爱禁止

比起前期的单纯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的粉丝文化,粉丝制造偶像后的粉丝文化有什么不同呢?2017年的纪录片《东京偶像》考察了地下偶像的境况。地下偶像简单来说就是跟那些在主流媒体上有曝光机会的偶像不同的,主要以live(现场演唱)为中心进行活动的,离粉丝距离更近的新型偶像的总称。在经过70和80年代的偶像艺人繁盛期后,电视台的音乐番组减少,偶像业迎来了寒冬。女孩子们为了让表演能继续,就转入一些在商场地下层的livehouse演出。由此,“地下偶像”这个词应运而生。90年代末,早安少女组在地上波电视台的节目活跃,标志着偶像团体重新回到主流媒体的视线。由此,偶像这个群体被正式划分为地上和地下两种。

这部纪录片展示了一些偶像工业背后令人咋舌的现象——宅男群体、握手会、投票、选举、偶像人设等等。片中一位粉丝说,自己投入了所有的积蓄,本来可以买一栋房子,但是钱全部用来追星了。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投入,时间上,他一年追着看了偶像接近600场演出,作为核心粉丝,在偶像参加比赛前需要组织商量竞争策略,演唱会前组织练习打call,这也是一个偶像应援中独特的文化,因为偶像努力地在台上表演,粉丝也要给予相应的回应也就是打call;甚至打call本身就成了表演非常重要的部分。当偶像外出表演时也会跟随应援。当被问道,他所有的时间精力都被用在追星上,为什么不去认识一下现实里的女性,谈一谈恋爱,结婚生子?他也很坦诚地说:“我这样的中年人,没有什么积蓄,工作也一般,找不到女性愿意嫁我的。而且就算谈了恋爱,在我心里她也不是第一位的,这样很对不起人家。”相应的,作为对粉丝的回报,偶像不能够结婚,不能恋爱,必须始终保持“纯洁”。akb有明确的恋爱禁止条例,也正因如此,宅男们才得以保持对偶像的忠诚度——因为偶像不会被别人夺走,那么自己就可以安心地投入对偶像的爱了。

可以说两个时期的粉丝文化最大的区别是对偶像的要求在实力上放低,在对粉丝的忠诚上拔高。粉丝应援方式及饭圈文化的演变虽剧烈,但根本的变化是突出了“粉丝就是神,不允许背叛”。从前的粉丝是追随者,现在的粉丝是主宰者。资本-偶像-粉丝三者的关系里,粉丝地位得到了最大的提升,消费者也成了股东。曾经资本和媒体决定哪些偶像能出道,现在则是粉丝。

“恋爱禁止条例”这一针对偶像私生活的行为规范,在偶像产业最初兴起时并非业界通例。它是近些年,在资本(运营方)、偶像、粉丝之间的话语权此消彼长中逐步定型的。日本偶像產业和娱乐工业转型,粉丝经济的空前壮大和粉丝心理的微妙变化等等,都是这一过程的产物。这一条例对粉丝而言,像是一份保险协议,最重要的功能是为消费者即粉丝解决后顾之忧,保障消费权益,提升消费体验和消费信心。中国的偶像由于中国市场的广阔、粉丝基数的庞大,比起日韩偶像承担着较轻的偶像责任,但只要这一产业链里粉丝话语权不断提升,那么也将不可避免会面临更多由粉丝下达的禁令。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田中秀臣.AKB48的格子裙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3]罗伯特·C·艾伦著,李迅译.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0.

作者简介:

杜翰佳,浙江省杭州市,百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粉丝偶像纪录片
Rough Cut
大众偶像
Task 4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