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
[摘 要] 中职语文与普高语文同为高中阶段的文化课程,两者在教学目标、课程性质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却与普高语文几无二致。要想摆脱中职语文“普教化”的尴尬,唯有正本清源,从突出职业特色着手。
[关 键 词] 中职语文教学;职业特色;探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1-0070-02
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语文课程也逐步脱掉了“副课”的帽子,跳出了“夹缝”的处境,中职语文创新与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教学理念也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然而,中职语文教学“普教化”的现状仍普遍存在,除了教材是借鉴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方式,缺乏中职语文教材的特色之外,对同一篇选文,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厘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形式等,也与普通高中相差无几。因此,纵使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教学理念日益更新,但“普教化”的中职语文课堂仍不受学生待见,一边是教师激情飞扬、声情并茂,一边却是学生枯坐课堂,波澜不惊,困扰中职语文课堂的“三低”症状——读书声低、学习兴趣低、抬头率低成为中职语文教学的诟病。由此可見,中职语文教学摆脱“普教”影响、突出职业特色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突出职业特色?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结合职业所趋,教学目标“为用”
众所周知,中等职业教育是应用型教育。《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为指归。这一描述,使一般意义上的语文应用能力有了新的内涵,具有职业教育特色。显然,它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所指出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向和本质的区别。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语文课程应达到“为用”的教育目的。因此,同一篇选文,面对中职生,教师务必要考虑其未来职业所趋,把语文教学目标和学生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起来,“量身”设定“为用”的教学目标。例如,《烛之武退秦师》是普职多种版本教材的必入选文,作为《左传》的经典之作,其语言的独特魅力、人物的鲜活形象至今仍熠熠生辉。烛之武在国难当头之际顾全大局、深明大义,以高超的游说艺术成功化解了郑国的危机。毋庸置疑,欣赏烛之武的游说艺术是这篇选文最大的价值,无论普高、职高,都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不同的是,中职的教学目标应锁定在反复咀嚼烛之武逻辑缜密、言简意赅的说辞内容和其不卑不亢、从容镇定的游说态度,这样的目标设定,而非其他,突出重点且难度不大,对基础薄弱的、重专业学习轻文化学习的中职生而言,无疑能起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口语交际意识,提升口语交际能力的作用,为将来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针对职业所需,教学内容“管用”
语文教学内容是指针对具体情境中的学生,为使他们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教师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和对教材内容的“重构”。一言以蔽之,合宜的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它的理念支撑是“教学必须为学生服务”。对中职学生而言,教师要把语文教学内容与其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成为他们未来职业所需的“管用”知识和技能。
对接专业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作为中职语文教师,不仅要成为本学科的“精通者”,还要成为其他专业的“略懂者”。在《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中,叶圣陶先生用科学精准又不失生动的文字记录了景泰蓝这一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这篇说明文的教学内容该怎样厘定?笔者任教的是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我将选文作为例子,在帮助学生把握该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指导作为教学内容,并将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结合专业课上学习的模具制造知识,介绍一件模具的制作程序。课前语文教师向专业教师了解模具制作程序,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师生共同将模具制作的过程一一列出,以《景泰蓝的制作》为范例,学生有文可仿,有话可说,很快明确了模具制作的程序和关键步骤,一贯抵触的写作也令他们欣然往之,言之有物了。可见,教学内容与专业一旦成功对接,就能有效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指数,大大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系数,课堂自然变得笑声朗朗,激起阵阵涟漪。
言语实践活动理当在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因此,教师可以将学习场所转移到实习基地,让学生进行现场解说介绍模具制作过程。在模拟训练过程中,学生成了“专家”和“老板”,老师成了客户,角色的转换令学生兴奋,熟悉的专业知识令学生信心倍增,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充分锻炼,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考量专业技能,删选教学内容:有的文章看似与专业相距甚远,但细细挖掘,仍然有许多“管用”的教学内容。孙犁的《荷花淀》被誉为“诗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诗”,篇幅较长,鉴赏点较多,如果面面俱到,必然会导致蜻蜓点水、感受肤浅。长文如何短教?教学内容如何删选?诗化的小说情节,人物是不太明显的,但它的意境很美。从诗化小说教学的起点出发,品味小说的诗味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无疑是教学的重点。针对幼儿教育专业,可以将其作为朗读训练的材料,对其中“五女探夫”情节进行分角色朗读,在反复的语气、语态、动作等的模拟中,体会五位女子不同的心理和情感,从而领悟到女人骂夫是骂在嘴里、夸在心上,感受到中国古典式的夸赞所蕴含的人情美和诗意美,这样一来,课堂气氛被充分调动起来,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提升了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三、发挥专业所长,教学方法“会用”
“教无定法”是教育的真理,但若单单追求教法的创新,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效果,难免有失偏颇。戴维霞曾指出中职语文教学职业化教育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形象、职业技能和职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教育,凸显中职语文实用性和职业化的教学特色。”因此,无论怎样改革教学方法,都必须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目的,彰显职业特色。
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过一把“导游瘾”的平台,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贾府,相关图片和导游解说词由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学生的专业特长得到施展,成就感倍增;对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则引导学生用笔勾勒出荣禧堂的布局,加深学生对贾府奢华和繁文缛节的认识和感受。柳永的《雨霖铃》、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对职高学生而言,背诵是难题,但如果“以画入词”就可以很好地化解难题,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语文课堂应尝试在生活情境中,通过现实生活的资源,培养学生未来生活的语文技能和人格精神。《诗经·采薇》是一首难读、难背、难理解的诗歌,教师创设《篝火旁的苍凉吟唱》的电影情境,教室变成荒野,学生化身士兵,围坐篝火旁或低沉“吟唱”、或激昂“悲歌”。采用情境创设法和角色代入式诵读法后,颇具年代感的诗歌改头换面,摇身一变,成了有剧情和有人物的电影剧本,诵读也随之打破常规,成了集体吟唱,学习的兴趣被充分点燃,在兴趣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一品尝到了把玩文字的意趣、诵读诗句的情趣、领悟诗文的理趣和浸润文化的雅趣,既突出了职业特色,又回归了语文本真。
四、观照专业所短,教学评价“活用”
当前中职语文的评价方式仍以试卷为主,试卷的内容基本沿用传统的选择、填空、阅读、作文等,考试时不分专业,考卷一律相同。笔试的成绩往往作为考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这种用同一个标准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既没有考虑到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提高程度,也忽视了学生学习基础、专业差别,单以成绩“论英雄”,难以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
在教学评价中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加职业语文能力考核。例如,对旅游专业的学生采用“现场解说”的形式,侧重考查其对旅游景点的熟悉和对文化知识典故的掌握;对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采用“模拟上课”“演讲”“诗歌朗诵”“辩论赛”等形式,侧重考查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維能力;对文秘专业的学生侧重考查其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对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则可以侧重对其基础知识的考查,一方面降低了考查的难读,使学生充满信心,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积累。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就曾说过,“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只有打好语文地基,才有可能建造专业大厦。
另外,中职学生因专业的不同,语文基础也千差万别,因此,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评的同时,还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关注。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信息化资源,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估,如启动《21天美读古典诗词习惯培养计划》,每天美读一首经典诗词,利用网络平台签到功能,提醒学生“每日一读”并完成签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经过有效的强化练习,学生良好诵读习惯的养成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1版.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07.
[2]左丽梦.中职语文职业化研究:以白山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7.
[3]崔杰.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高职语文教学模式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14(6).
[4]仇敏.当前我国中职语文课程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