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海上风电发电量首次超过光伏发电量
根据德国能源和水工业联合会(BDEW)以及巴登—符腾堡州太阳能和氢能研究中心(ZWS)的统计,2019年第1季度,德國海上风电发电量首次超越光伏发电量。
2019年第1季度,海上风电总发电量为6.8 TWh,高于光伏总发电量产生6.4 TWh。2018年同期,这2个数字分别是5.1 TWh和5.59 TWh,一年间,海上风电发电量增长了1/3,而光伏发电量增长了15%。
德国是世界上光伏发电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2018年光伏发电量占德国电力消耗总量的8%,而海上风电仅占3%。陆上风电依然在可再生能源中保持领先地位,在2019年第1季度发电量为36.2 TWh,比2018年同期的28.9 TWh增长了25%。总体而言,风能和光伏发电在第1季度全国总发电量为49.4 TWh,比2018年同期的39.6 TWh增长了25%。(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俄罗斯将开始建造Brest铅冷快堆
俄罗斯TVEL燃料公司总经理尼基佩洛娃表示,该公司下属西伯利亚化学联合公司计划于2019年夏季开始建造Brest—OD—300反应堆发电装置,建造地点位于托木斯克地区谢韦尔斯克市。
Brest—OD—300铅冷快堆装置在现场核燃料循环,该装置是试验性示范动力综合设施,属于西伯利亚化学联合公司闭式燃料循环技术开发的突破性项目。该综合设施将包括一个燃料制造/再制造模块,用于生产致密铀钚(氮化物)燃料,以及燃料回收单元。该项目已重新安排,燃料制造模块将于2021年建成,Brest反应堆将于2026年建成,回收模块将于2028年建成,计划在2023年开始装料。(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
法国启用该国最大的太阳能车库
法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商Neoen在法国科尔巴斯(Corbas)的一个停车场上安装了一个16.3 MW的光伏列阵。这一设施拥有4 600个工业性停车位,是法国目前最大的一个停车场项目。
Corbas项目耗资1 910万欧元,建设耗时仅5个月。这一设施每年将向电网出售19.5 GWh的电力,而法国政府为其设定的上网电价为0.102欧元/kWh。
Neoen董事总经理XavierBarbaro表示,使用太阳能车棚,发电成本为80~90欧元/GWh,而地面阵列的发电成本约为50~60欧元/GWh,但前者节省了30欧元/GWh的并网成本。太阳能车棚的另一个主要优势是,它们不会改变设施所在土地的用途。(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物理学家在桌面装置上发现核聚变的特征
核聚变的中子特性在一个小到可以放在桌面上的装置中可持续呈现。华盛顿大学研究小组在努力稳定Z箍缩内的加速等离子体之后观察到中子。这项新工作为小型聚变发电机提供了一条潜在的途径,可替代大型托卡马克装置。
研究小组的目的是用Z箍缩核聚变实验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圆柱形仪器长度只有1.5m,是对传统Z箍缩装置的改进,目的是通过轴向径向剪切力来稳定等离子体。在实验中,物理学家们引入了由20%氘和80%氢组成的径向剪切等离子体,其电流为200kA。
这些参数首次满足了理论学家预测的在Z箍缩中允许核聚变的条件。实验能够维持16μs的稳定等离子体,比Z箍缩之外的静态等离子体所达到的时间长5000倍。初步研究结果首次表明,能够实现持续核聚变的装置不需要占用大量空间。(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
英国大学进行涂层材料耐辐射性测试
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的电子显微镜和离子束加速器组合是一个世界级设施,称为“MIAMI”,代表用于材料研究的显微镜和离子加速器。它的主要作用之一是测试材料在核反应堆中抗辐射损伤的能力。
辐射是通过氙离子模拟的,氙离子与被测物质粒子碰撞时,模拟了核燃料中子辐射造成的损伤。如果测试在核反应堆中进行,除了成本较高和难以控制反应之外,所有材料都有可能变成具有放射性。试验表明,测试材料氮化钛不适合作为核燃料的涂层材料。(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
俄罗斯首座浮动核电站将于2019年供电
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总经理利哈乔夫在“北极国际论坛”上表示,世界上首座浮动核电站“罗蒙诺索夫院士”号核电站将于2019年开始向楚科特卡电网供电。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大约还有1.5~2个月时间来测试核电站的运行情况,到2019年秋季,安全规定将送往楚科特卡的佩维克。在2019年底之前,“罗蒙诺索夫院士”号浮动核电站将与沿海的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还将开始向佩维克送电。利哈乔夫称,可以确保在年底前完成这项工作。该浮动核电站总装机容量为70MW,每小时将生产50GCal的热量,足以满足一个有20万居民的城市需求。(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
欧洲最大的漂浮光伏项目将在荷兰开发
荷兰可再生能源开发商Gronelleven正在规划建造欧洲最大的漂浮光伏项目。该项目将位于原为Kremer Zandand Grind公司所拥有一个废弃采砂场,容量为48MW。太阳能电池板将被部署在原采砂场的提取池和其他内陆水道上。
为了给漂浮光伏电站腾出空间,Kremer Zandand Grind会将在原址的采砂和干燥设备迁移到其他工业区。该公司也将使用这一光伏阵列所产生的部分电量,多余电力则会在当地出售。但公司未在公告中公布有关购电协议的详情。
荷兰应用水研究基金会(STOWA)最近为一些有意在荷兰开发漂浮光伏项目的公司公布了一系列的指导方针和使用工具。(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美国夏威夷计划新增1.378 GWh储能项目
总部位于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的夏威夷电力公司希望在2022年之前为其电网增加1,378 MWh储能容量以及装机容量为135 MW太阳能发电量,以弥补计划关闭的两个化石燃料发电厂损失的发电量,并使该州更加接近100座可再生能源目标。
该公司表示已向夏威夷公用事业委员会提交了第二阶段征求建议书(RFP)草案,以供审查和批准。夏威夷电力公司预计将在2019年6月发布最终征求建议书(RFP),第一批项目预计将于2022年上线运营,但需经过批准。到2024年,夏威夷州将关闭位于的瓦胡岛AES燃煤发电厂和毛伊岛的Kahulu燃油发电厂,将减少220 MW的固定发电量。(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欧洲审计法院声称欧盟必须加快储能和电动汽车发展
“欧盟已采取措施制定储能战略框架,以加速欧盟能源体系的转型,并为市场带来有前途的新型低碳技术。但是,到目前为止所采取的措施还有可能无法实现欧盟的清洁能源战略目标。”这是欧洲审计法院发表的《欧盟对储能支持》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之一。欧洲审计法院负责监督欧盟预算执行情况的欧盟组织。
调查报告的作者表示,最近成立于2018年10月的欧洲电池联盟主要投资于现有技术而非创新技术,并面临难以实现其宏伟目标风险。其框架包括建立10~20家GW级电池工厂,预计投资成本约为200亿欧元。作者指出,“欧盟在电池制造能力方面落后于竞争对手。目前的欧盟战略框架可能无法应对能源转型挑战。”
该调查报告还指出,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已经提供大约13亿欧元资金来支持与电网储能和电动交通相关的项目,但它也强调应该在某种程度上改善资金分配方式的复杂性,这使得更多创新型公司受益。
欧洲审计法院的一些专家还强调了电动汽车发展仍有多少工作要做。特别是充电站的部署延迟并且不一致,而这是妨碍大量采用电动车辆的因素。根据这份报告,在欧盟目前约有16万个电动汽车充电站,但其目标是到2025年部署大量充电站,这表明还有多少工作要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高能量密度锂硫电池研究取得进展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瑞虎、肖助兵课题组采用海藻酸钠诱导的化学键裁剪策略,提出基于MXene的Ti3C2Tx(Tx代表表面官能团)纳米点—散布的Ti3C2Tx纳米片(TCD—TCS),以實现在高硫负载条件下活性物质硫的限域固定和转化。TCD-TCS中丰富的表面极性位点增强了电极的结构完整性,不含碳基材料和导电添加剂使得正极材料具有高振实密度。TCD—TCS/S电极在1.8mg/cm2的中等载硫量下表现出几乎理论的放电比容量。在13.8 mg/cm2的高硫负载下,同步实现超高容量(1957 mAh/cm3)和高面积容量(13.7 mAh/cm2)。
此前,肖助兵等以提高锂硫电池面积容量和体积容量为研究目标,采用未加入任何碳导电添加剂的花状多孔Ti3C2Tx(FLPT)基正极系统,实现了锂硫电池面积容量和体积容量的双重提高。此外,先后采用高导电过渡金属硫化物作为添加剂应用在锂硫电池正极以提高电池面积容量和大电流放电容量。并采用水热法得到还原氧化石墨烯/硫化钒(rGO/VS2)复合材料应用于三元硫正极体系中,制备得到具有密堆积三明治结构的rGO/VS2—S正极材料,实现了体积能量密度的大幅提升。(中国科学院)
沼气生物脱硫技术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生曾勇在研究员闫志英的指导下,开创性地提出了以硝化处理后的沼液来提供脱硫菌株所需的电子受体从而实现同步沼气脱硫沼液脱氮的新思路,后经多重研究也证实了该思路的经济环保价值。
研究人员利用含硫、氮污染物的模拟废水进行原理初研时不仅为该系统初选了最适填料和关键控制参数,还进一步阐述了硫、氮氧化还原过程和电子传递先后顺序。在获取上阶段优化的填料和关键控制参数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比以模拟含硝氮废水和硝化后沼液为营养液执行沼气脱硫研究时的沼气脱硫效率和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差异,初步证实了硝化后沼液用于沼气脱硫的工程应用潜力。以生物滴滤塔为反应器构建的同步脱硫脱氮反应器为基础,以硝化后沼液为营养液,以含硫沼气为目标气,执行了122天的沼气脱硫研究。研究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解析了不同硫负荷条件下硫、氮污染物差异代谢路径,从基因层面解析了整个工艺的技术原理。以上研究结果不仅多角度证实了以硝化后沼液为营养液实现沼气脱硫沼液脱氮的良好运行效果,而且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污染物引入(化学生产的硝态氮),也没有废水废气的排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清洁生产模式。(中国科学院)
高体积和重量能量密度锂—硫电池研究获进展
锂硫电池被视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的理想选择之一,受到全世界科研界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是未来各国布局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锂硫电池也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E01组副研究员索鎏敏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李巨和博士薛伟江合作针对目前锂硫电池存在的共性问题——电池器件级别能量密度不高的问题,创新地提出采用高电子和离子电导的嵌入式电极材料硫化钼(Mo6S8)取代非活性物质碳构成嵌入—转换型混合电极,使得硫正极在保证高活性物质负载量的条件下(大于10mg/cm2),含碳量降低到小于10%,电解液活性物质比大幅度降低到1.2μL/mg,电极孔隙率低于55%。采用此新型混合电极的安时级软包全电池在保证循环寿命的条件下单体能量密度大幅度提升,可以同时实现高的体积能量密度(581Wh/L)和质量能量密度(366Wh/kg),为未来开发新型高能量密度的锂硫电池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解决思路和切实可行的商业化技术方案。(中国科学院)
中德企业合作发展生物天然气产业
山西省首个生物天然气试点项目日前在原平市正式投产,项目的核心工艺全部来自德国技术。这是中德开展新能源合作的又一进展,也是传统煤炭大省山西加快推进能源革命的缩影。
项目总投资1.4亿元,项目采用的原料预处理、厌氧发酵、控制系统等核心工艺,全部来自全球沼气领域领先企业德国恩威泰科公司,投产后每年可消纳10万~20万亩农作物秸秆或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10万~15万t,年产生物天然气700万m3,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2万t。
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生物天然气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今年2月,国家能源局刚刚下发征求《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意见函,提出了未来3个阶段的发展目标,第一阶段到2020年,生物天然气年产量超过20亿m3。
目前公司已规划布局了21个生物质能项目,年内再开工建设5至8个项目,力争到2022年实现收入14亿元,利润总额1.58亿元。(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