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颖
中国历史文化悠远,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名称、器型和功能等多方面演变。据文献记载和出土资料证实,中国人使用陶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它的出现与早期先民开始定居生活有关,当时的陶壶是一种圆形、深腹、小口的盛贮器,虽说从外观和用途等各方面都与现代的壶相差悬殊,但确是壶之发展的滥觞。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已经发现的古陶壶数量不少,且造型多样、纹饰丰富:如仰韶文化的鱼鸟纹彩陶壶、双联彩陶壶、良渚文化高颈贯耳壶、马厂类型的堆塑彩壶、大汶口文化的背壶等,陶壶的发明和使用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标志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图1)
瓷壶的发展与演变
瓷壶的出现与瓷器的产生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汉代是原始瓷器向成熟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制瓷技术的提高,东汉中晚期成熟瓷器的烧制成功,东晋时期的越窑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壶,收藏于上虞市文管所的东晋青瓷鸡首壶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德清窑黑釉鸡首壶,都堪称那个时代瓷壶的经典之作。两壶器型基本相同,应该是从双系盘口壶发展而来,壶形为盘口、细颈、鼓腹,鸡头为壶流,盘口处与肩为弧形柄相连,虽说壶嘴没有脱离装饰的功能,但壶的造型已完全具备了现在意义上的瓷壶的样式,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隋,隋朝壶的器型变化不大,基本是两种式样,带流的鸡首壶和无流的盘口壶。从唐代开始,壶的造型出现了许多新造型、装饰手法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图2、3、4)
唐代国力强盛,科学技术空前发展,制瓷业十分繁荣,瓷窑遍及大江南北,制瓷工艺在规模、技术、造型和装饰上都大大超过前朝,各种实用瓷器的普及推动着瓷制业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和以邢窑为代表的北方白瓷两大瓷窑系统,被称为“南青北白”。
唐代的壶在功能上已经较完备,同现代的瓷壶已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造型和用途上的差异,唐代盛行饮茶、饮酒习俗,使瓷壶的需求不断增加,壶的式样亦逐渐增多,有执壶、直柄壶、凤头壶、龙柄壶等,形制也更加美观实用,原来只作装饰、做工复杂又没有实用功能的兽首形流,逐渐改为能够出水的圆柱形或多棱形短流,盘口变为侈口、喇叭口,器腹多为椭圆或瓜楞形腹,底呈饼形或玉璧形,而壶柄也成了短曲形。但是由于唐代饮茶习俗与今人不同,唐时最具代表性的茶是饼茶,用水煎煮,谓之茶汤,饮茶时连茶带汤一起喝下。故此时的瓷壶不是用来沏茶而是用来盛水,属于辅助性茶具。
到唐中期多见执壶,唐宋时期执壶多被稱为“注子”,亦称“偏提”。唐人李匡乂《资暇集》中便有记载:“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缶,而盖嘴柄皆具。”这一时期,执壶的样式大概有两种:一种为侈口、长颈、短流;另一种为侈口、短颈、短流,腹部的形状大都相似。当时流行于南方的多是青釉壶,北方烧制的多是黑釉、白釉或黑釉蓝斑壶。特别是长沙窑在装饰上突破了唐以前以青瓷为主的单一色彩,开启了在瓷器上用书法和绘画作为装饰的先河,其装饰手法为釉下彩绘褐绿斑、模塑贴花及在腹部题诗文,成为长沙窑独特的艺术装饰。
凤首壶,是唐代出现的新品种,受西波斯文化的影响,是以一双昂首鸣叫的凤鸟的头部作壶流。造型巧妙,器身堆贴精美的纹饰,尤其是腹部堆贴了两周纹饰,有舞蹈的力士,有精美的宝相花,周围上下还堆贴联珠、葡萄、莲瓣等图案,改变了六朝时期粗糙堆砌的现象。其工艺形式优美,设计新颖,标志着唐代装饰艺术的进步与发展。
到五代时,瓷壶的器型沿袭晚唐时期的艺术面貌并有所创新,壶的样式变化多样,风格鲜明且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既有晚唐风格的侈口执壶,也有新出现的带盖执壶、葫芦形执壶、捧流壶等。执壶的最大变化就是流加长而微曲,柄也加长而且流与柄的位置越来越靠下,贴近腹的中下部,因而成为其明显的时代特征,壶嘴低于肩部的壶应该说是五代以后出现的。唐至五代,瓷壶总的趋势是由笨拙的造型向精巧优美发展,唐代的瓷壶雍容浑厚,而五代则秀美细致。(图5)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繁荣时期,尤其是“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的出现,使瓷艺水平发展到了高峰,这也使宋代瓷器创造了全新的美学境界,无论器型还是釉色、釉面、质地,均达到了精美绝伦的程度。此时,瓷器不仅重造型艺术而且更加追求釉色的变化,各地瓷壶的式样更是精美多样,既有沿袭传统的短流曲柄执壶、凤头壶,亦有新创的瓜棱形执壶、提梁形执壶、葫芦形执壶、童子诵经壶等。其中执壶的样式较多,有长颈、长流、长柄、瓜棱形的执壶,有侈口、粗颈、圆腹执壶,有短颈或无颈的瓜棱形圆腹执壶,有盘口执壶、龙首执壶等。提梁壶中设计巧妙的倒灌提梁壶,是耀州窑最具特色的壶式之一,尤其别具特色。如收藏于陕西省博物馆的青釉刻花倒流壶,以一双圆眼短嘴的凤鸟作提梁,提梁的前端贴塑一双张口的母狮,狮口即壶流,母狮的腹部还塑有一双正在吸吮的小狮子。壶底有梅花形孔,为壶内漏注,倒置可由此灌水,正置则滴水不漏,构思奇巧,以浅浮雕式的花纹密布器身,纹饰刚劲有力,风格独特,反映了宋代北方的地方窑匠们高超的制瓷技术水平。(图6)
辽、金、西夏时期瓷壶的式样有着鲜明的少数民族风格,是在吸收中原陶瓷传统器型和先进技艺外,又结合契丹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衍生出的独特瓷壶艺术面貌。壶的样式有鸡冠壶、皮囊壶、扁壶、执壶。鸡冠壶是辽代最具特色的器物,是模仿契丹族传统使用的各种皮囊容器制作的。样式大致可分为五种:扁身单孔式、双孔式、扁腹环梁式、圆腹环梁式、横梁式。执壶的样式姿态各异,执壶类中既有传统式样的,也有民族独特风格的,其中有无颈带盖执壶、盘口无把注壶、盘口有把执壶等类型都与中原地区的瓷壶不同。(图7)
元代的瓷壶在保留传统壶样式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型,如梨式壶、僧帽壶、多穆壶等。僧帽壶和多穆壶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创新的壶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明清仍延续制作。而梨式壶也是元代的首创,明代有所发展,清代少见。此时执壶的造型有了较大的变化,壶身如同玉壶春瓶,外加相互对称的曲流和把,且把手高流又长,明显看出流比宋代执壶的流加长了许多,并且和壶口、壶柄呈平行状,注重比例的科学性、协调性,在流与颈之间连以“S”形饰物线条,整个器型线条流畅优美。其装饰手法也有所创新,特别是元青花和釉里红的出现使瓷器的装饰以绘画的形式出现,更增加了色彩的丰富性。
明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用唐人的水煮或宋人的烹点方法,而是直接将炒好的茶叶放到壶中,采用的是“沏茶”的方式,同时由于明式家具的蔚然成风,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已十分普遍,瓷壶器型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壶流的位置由壶肩移至壶腹,壶把同时下移,并且不再与壶口相连,壶腹变矮,腹径、口径变大,因此这时的茶壶与现代意义的茶壶几乎无异。瓷壶造型的追求也更富于艺术性,主要有执壶、茶壶、无柄壶、僧帽壶等式样。同时明代瓷壶在装饰上继元青花、釉里红之后,又增添了五彩、斗彩等新的手法,其装饰效果更加绚丽多彩。(图8)
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瓷壶的造型不断朝更适应高层次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向演变。清代以后,饮茶之尚进人千家万户,因而瓷壶的式样更加丰富,创新式、仿古式,形态各异。不仅新添了粉彩、珐琅彩、金银彩、墨彩等装饰技法,更是与书法绘画相结合,以灵动的笔法、生动深远的意境、活泼的构思、多样的题材,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成为文人雅士的案头雅玩。
同时,自唐宋时期中国的茶文化逐渐成熟以来,茶具不仅作为实用器、世俗交往的工具,更是成为个人精神品位的象征。江苏宜兴紫砂茗壶,作为最富有文人雅韵的茶具,亦书写了一段既清新恬淡又超凡脱俗的历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枝奇葩。
丰富多姿的瓷壶造型
中国瓷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瓷壶的不同窑口的特点、胎质、釉色的变化、纹饰特征、工艺特征都是反映时代风尚的产物,同时每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品位,也规范了瓷壶的造型与形态,展现着不同时代的形态特征和审美情趣。
同时注重实用的瓷壶因为有着严格的功能性要求,壶的功能实现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造型来完成的,纵观中国瓷壶的发展,大致分为执壶和提梁壶两种类型,从瓷壶的器型细分,又有盘口壶、鸡首壶、扁壶、龙首壶等等,可谓丰富多姿。
执壶是指腹部一侧按把柄、另一侧附流的盛酒或液体的用具。从中唐出现,开始时样式敦厚、古朴,为短柱流、侈口状,晚唐至五代出现曲流而且样式增多,流和柄相对加长,贴的位置向下移动,向修长发展,成为过渡时期的特征。至宋元时期发展变化较大,从宋代开始注重执壶的流、注和柄的比例,讲究科学美观。至元代壶身如同玉壶春瓶,外加相互对称的曲流和把,把高流长,流与壶口、壶柄的高度呈平行。明早期则基本保留元代时的风格,相对敦壮一些,晚期则又变得纤细修长,清代许多执壶样式又追求浑圆矮粗的造型风格了。(图9)
提梁壶是受提系壶的影响发展而来的,在陶器时代主要是用来背水或提水所用,早在战国原始青瓷中已经出现,并延续了陶制提系壶的用途,唐代以前的壶上都有对称的双系或四系,称背壶或提系壶。至宋代开始多见,当时有弧形提梁、半月提梁、长方圆提梁,有从颈部连接壶盖的半提梁,还有倒灌提梁壶,演变发展的趋势为提梁越来越高。这种带系的提梁壶一直到明清还在延续使用,只是早期的提系壶是用麻绳做的提梁,到后来,壶系上用金属线作为提梁,至清代时提梁也有瓷质的,并且有呈长方形的高提梁壶。(图10-1、10-2)
盘口壶:
为古代存贮器。东汉至唐代流行的一种陶瓷器。多在肩部附四系。三国时盘口和底部较小,上腹特大,重心在上部。东晋以后,盘口加大,颈增高,腹部修长,外口沿领也加高,各部位比例协调,线条柔和,造型优美,重心向下,放置平稳。南朝时壶身瘦长,至底渐敛,颈长,多桥形系。隋代壶体更加瘦长,盘口高而微撇,颈长且直,腹呈椭圆形,条状系。(图11)
鸡首壶:
又名鸡头壶或天鸡壶,是西晋至唐初流行的一种瓷壶。晋时称“罍”, 以鸡头作流而得名,流有张口、闭口之分,张口者可实用,闭口者纯作装饰,用于陪葬。早期的鸡首壶多是在盘口壶的肩部贴无颈的尖嘴鸡头、相对处贴鸡尾,两侧刻鸡翅纹;东晋时壶身变大,鸡头引颈高冠,有圆股形把手,上端粘在器口,下端贴于上腹;南朝至隋代,体型瘦长,把手高出壶口,鸡头仰首作啼鸣状。除单鸡首外,尚有双鸡首、双龙把手及附加等堆贴瑞兽的装饰。此外,还衍生出羊首、鹰首或虎首壶等。(图12-1、12-2)
扁壶:
是古代盛水和盛酒的器物,陶或瓷制。陶制品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屈家岭等文化及商至秦汉时期。瓷窑生产扁壶始于西晋,根据出土器物铭文或底纹及材质的不同,当时被称作“钾”“柙”等。宋代以后依其形而名之,改称扁壶。元代以龙泉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烧造的四系小口扁壶最具时代特征。明景德镇窑比较著名的是永乐、宣德朝烧造的抱月瓶,有青花、斗彩、粉彩及颜色釉等制品。(圖13)
僧帽壶:
中国元代创制的瓷器造型壶式之一。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最早为元景德镇青白瓷器,明清两代继续烧造,有青花、红釉、白釉器等,尤以明永乐、宣德红釉及甜白器为贵。(图14)
梨式壶:
因形似梨而得名,始于元代,明代各朝多有烧造。圆口,短颈,硕腹、弯流,曲把,带尖顶盖或平顶盖,有白釉、青花及釉上彩绘品种。(图15)
多穆壶:
元代流行壶式之一,为藏、蒙少数民族盛放乳液的器皿,以青白釉制品为常见。形如竹筒,上收下敞,于上半截出一流,顶略同僧帽,向流一边斜矮,向背一边峻高。器身有凸纹装饰。(图16)
贲巴壶:
盘口,细颈,弯曲的和流,球腹下承喇叭形足。器型源自藏族的金属器皿,瓷器仿制早自元代就已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为宫廷供器。(图17)
皮囊壶:
因形如皮革缝制的水囊故名。造型为扁体,直身,下部丰满,壶两面随形起线,如缝合皮革的痕迹,口部一端有直立的短流,中间凹下,另一端翘起与流口平齐,形似驼峰,两侧有圆孔,可系绳提拿。早期造型壶身较短,下部肥硕,因形如马蹬,故又称“马蹬壶”;中期以后壶身增高,缝合痕也逐渐消失。(图18)
无柄壶:
又称藏草壶,明永乐开始出现,仅见于青花的品种,造型秀丽,口外卷、细颈、圆腹、至足大展,呈喇叭状,上饰弦纹。乾隆时多见此器,壶流为兽面喷水状,用作佛前供器。
茄式壶:
茄式壶是清代康熙年烧制的特殊壶式。小口、细颈长而弯曲,腹呈扁圆球形,圜底满釉,放置不稳,其用途尚待研究。
纵观瓷壶的历史发展和演变,一般表现为由粗到精、由简到繁、再返璞归真、从简行事的过程,中国陶瓷壶具的器型演变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工艺品发展及演变的一个缩影。
● 精美典雅的瓷壶装饰
中国历代瓷壶纹饰内容丰富多彩,是不同历史阶段思想文化、风俗民情、生活情趣及审美观念的集中表现。不同时期的瓷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会表现出很强的创新意识。其纹饰的表现手法多样,刻、划、剔、堆塑、色釉、绘画等无不精彩华丽,尤其是瓷画艺术,由于受器型条件的限制,其表现形式更如中国画中的小品,山水、花鸟、人物故事无不简练精巧,直入中国画“气韵生动”的境界。另外彩绘、刻花、贴花等装饰手法,也极具很高的审美功能。
唐代之前,瓷壶上的装饰多为“胎装饰”,即在器物胎体表面采用刻、划、印、堆塑等技法来进行装饰,纹饰题材主要以莲瓣及各种花卉为主,图案结构也较简单。从五代开始,瓷器胎装饰技法日趋成熟,纹饰的题材也更加丰富。到了宋代,河北定窑、山西耀州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等著名窑厂把胎装饰技法推向了顶峰,不仅图案精美,而且题材广泛。
但从唐代开始,湖南长沙窑瓷器的釉下彩绘装饰开创了用绘画艺术美化瓷器的先河,改变了长期以来“胎装饰”一统天下的局面,大大拓宽了陶瓷的艺术表现力。而且,受成就卓越的唐诗词的影响,长沙窑的匠师们开始把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书写在瓷器上,有的單独存在,有的则与釉下彩绘花纹相配,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瓷器装饰领域的又一创举。
由于笔绘和书写远比刻、划的表现力灵活、丰富,因此,瓷器彩绘这种装饰技法大受欢迎。至元代后,胎装饰逐渐衰落。经过历朝历代文化的浸染和制瓷工匠们的创造,包含着人们的社会意识、生活理想和审美观念的瓷器彩绘纹样内容越来越广泛,不管是儒家风范、佛家教义,还是道教传说、俗家风情,都可以从中窥其一二。
纵观丰富多彩的彩绘瓷壶纹样,大致可分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人物故事纹、山水纹、文字书法、吉祥图案等几大类。
几何形纹
瓷器几何形纹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早期青瓷。因其是以点、线、面组成的多种有规则的几何图形而得名,包括网纹、三角纹、八角纹、菱形纹、曲折纹、雷纹、回纹、弧线纹、窄条纹、漩涡纹、圆圈纹、回旋钩连纹、卍字纹及一些难以名状的抽象图案。在彩绘瓷上,几何形纹常作为辅助纹饰出现。
植物纹
植物纹是瓷器装饰图案中内容最为丰富的种类,在我国历代瓷器中都有体现,发展到清代时,已达到花、草、树、木无所不有的程度,其中莲花纹、牡丹纹、缠枝花卉纹都十分常见。莲花纹是最早用来装饰瓷器的花纹之一,从南朝至清代一直盛行不衰,被奉为“佛门圣花”。牡丹纹是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自唐代以来,牡丹颇受世人喜爱,被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缠枝花卉则是将各种花卉有机有序的缠绕组合而成,有缠枝莲纹、缠枝菊花、卷草纹、折枝葡萄、折枝牡丹等。
动物纹
瓷器上的动物纹图案多以珍禽瑞兽为主。主要有龙凤、狮兽、鸳鸯、鹦鹉、双鱼、蝴蝶、白鹤、喜鹊、水鸭、孔雀、麒麟、海马、鱼藻、鸭、鸬鹚、双狮绣球、芦雁等等。动物纹在历代瓷器中都有表现,到唐代已具相当高的水平。
山水纹
山水纹是瓷器装饰常见题材。寥寥几笔,楼台殿阁、青山绿水便出现在瓷器上,有的还加题诗,别具一格,极富特色。
人物题材纹
用人物作为瓷器装饰早已有之,西安韩森寨盛唐墓出土的一件堆花青瓷壶上面,就堆贴着胡人和打马球的武士的形象,造型十分生动有趣,说明人物装饰在唐代就已进入了成熟期。到明嘉靖以后,道教流行,“八仙过海”“三仙炼丹”“乾坤六合”等道教题材的人物装饰开始出现。清代则流行人物故事画,主要有《西厢记》《水浒》《三国演义》《岳传》等。另外,寿星图、仕女图、西洋人物等也是常见的人物题材纹饰。
吉祥图案纹
吉祥图案是常见的装饰题材,人们把常见的动物、植物拟人化,赋予它们吉祥美好的寓意,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如:松鹤——长寿、喜鹊——喜庆、鹿——禄、蝙蝠——福、鱼——富足有余、鹌鹑——平安等。同时还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多种吉祥寓意,如,蝙蝠、桃子——福寿双全,梅花、竹子、绶带鸟——夫妻“齐眉祝寿”,牡丹、海棠——“富贵满堂”,牡丹、月季——“富贵长春”,牡丹、瓶——“富贵平安”等,寄托了人们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文字书法纹
从长沙窑开始用书法艺术装饰瓷器后,文字纹成为常见的装饰题材,如明宣德时期青花瓷器上的阿拉伯文,嘉靖、万历时一些官窑瓷器中出现的“福”“寿”等。清代文字纹更加发展,喜字、寿字、福字最为常见,还出现了用树枝、花鸟组成的文字。更有在瓷器上书写整篇文章的装饰,如《出师表》《赤壁赋》《滕王阁序》《兰亭集序》等内容,将瓷器艺术、书法艺术、诗词艺术集于一身,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总之,陶瓷壶作为一种文化表征,具有鲜明的造型特质,它是时代文化和陶瓷文化结合生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并形成了独立的审美特征。那些设计新颖、制作精美的陶瓷造型已成为人们日常所用、居室环境艺术陈设或文人雅玩的一部分,体现着人们的生活习俗,包含着先民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和高超的技术水平。它们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让我们通过这些承载着历史、技艺、习俗的瓷壶作品,感悟中国古老灿烂的制瓷技艺和雕塑艺术、绘画技艺的高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