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木偶戏发展历程及特点初探

2019-10-21 19:19王晓玲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5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戏剧

【摘要】瓜州木偶戏历史悠久,地方色彩浓郁,是当地群众欢庆佳节、庆祝丰收的自乐性戏剧,也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它的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是研究瓜州地方方言在民间戏曲中运用的活例证。

【关键词】瓜州木偶戏;民间艺术;戏剧;文化形式

【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献标识码】A

木偶戏历史悠久,对于其形成发展,大多数专家倾向于“始于汉,兴于唐”之说。其在古代又称傀儡戏,是中国民间百姓非常喜爱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作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瓜州木偶戏地方色彩浓郁,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研究瓜州地方方言在民间戏曲中运用的活例证,具有丰富的、独特的民族造型艺术和服饰文化价值。

一、瓜州木偶戏艺术的发展历程

瓜州木偶戏既秉承了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又结合了本土民俗特点,它的发展成熟,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一)百姓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一种仪式

瓜州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常年大风,气候恶劣。由于风灾频仍,危害严重,致使地瘠民贫、经济落后,人民生存环境恶劣,生活艰苦。百姓无法抗拒风暴侵袭,无力改变生存现状,只能寄希望于各种神祇,为了求得风调雨顺,就以各种形式祈福避恶,祭祀风神便成了富有瓜州地域特色的宗教活动。十六国《春秋·后凉录》记载:“太安二年(公元387年)正月,姑藏大风折木,从甲至辰,遣中郎房晷至晋昌祀风穴。”后凉晋昌郡下辖宜禾、冥安、渊泉、广至、沙头、会稽、新乡七县,属今日瓜州境内。这是历史文献中有关瓜州官方祭祀风神的最早记载。近代亦有官方祭祀风神之举,据《安西县志》记载,后任甘肃巡抚、爱民如子的安西观察副使常钧,在任时深患瓜州屡受风沙危害,顺应民意建立风祠、刻立定风碑,亲书亲题《定风碑纪》,上有“惟神亦能扶佑边方,布和行惠,不失时节,永无凌厉暴疾之虞,将养物成功”等文字。

在祭祀风神的活动中,为了祈福求安,驱邪避恶,百姓采取各种方式愉悦风神,其中之一就是“作偶人以戏”,即把木偶当成戏具由人操纵表演,以此娱神求福,希望得到上苍和神祇护佑,久而久之,表演“歌合律,舞应节”的木偶戏成了祭祀活动的一种惯例活动。随着时间推移和不断演变,逐渐形成了节庆期间和欢庆丰收时玩耍木偶戏的风俗。

(二)旧时瓜州民间文化和百姓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

瓜州是古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和重要文化节点,是贯通东西的交通要冲。自古以来,这里驼铃声声,商贾云集,全国各地商旅团队东来西去,川流不息。随着经济贸易的交流,多种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积淀,各地的不同文化也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在经济文化广泛交流的阔大背景空间下,各种杂耍娱乐,包括内地的提线木偶等民间文化也随之进入瓜州地界,融合瓜州本土木偶艺术特色,快速发展起来。加之木偶戏戏箱简单,一些民间艺人走街串巷,一根扁担把一方箱式的舞台支撑起来,围上幔布,马上就敲锣打鼓,能演能唱,所以,木偶戏普及很快,在民间越来越受到欢迎。明清之时,木偶戏遍及瓜州城乡,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瓜州木偶戏不断吸收外来艺术的养分,取其精华,完善自己,慢慢发展成熟,不断传承发展,逐渐演变成独立的剧种,并从单纯的歌舞、杂耍发展到能演史事、公案等各种戏剧,由最初的祈祷祭祀活动演变成了瓜州民间文化和百姓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新时代的社会变迁、文化融合带来新的繁荣

20世纪“文革”期间,很多宝贵的民间艺术遭遇了毁灭的命运,木偶艺术也没有逃脱这一历史的噩运,瓜州木偶戏民间艺术团体相继被迫解散,珍贵的木偶道具被没收毁坏,几近绝迹。改革开放之后,木偶戏艺术虽有恢复,但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现代文化娱乐方式呈现多样化,在它的冲击之下,瓜州木偶戏艺术发展态势逐渐衰微。

新世纪之初,随着国家疏勒河流域工程的实施和深层推进,这一状况彻底得到了扭转。为了很好地安置迁居瓜州的大批移民,瓜州县增设成立了移民乡——双塔乡,双塔乡群众先后由甘肃永靖和礼县迁入,有汉、回、东乡、撒拉、土族等多个民族。随着这些移民的迁入,部分古老的民间艺术也随之带入当地,尤其是来自礼县的赵成元和环县的白生玉等人,他们潜心于木偶戏艺术多年,颇有心得和建树,在木偶戏表演和木偶制作方面均技艺精湛。他们和广大移民在瓜州建起新家园之后,自发组建了民间曲艺班,翻腾出从老家移民到这里时带来的唯一家当——盛满了木偶戏道具的大木箱,利用空闲时间研究戏码,认真排练,同时吸收双塔乡周边村镇喜好木偶戏表演的老艺人,共同切磋技艺,在农闲期间为村民义务表演木偶戏。在他们的带动之下,周边乡镇的木偶戏艺术空前活跃繁荣起来,又一次形成了陇东、陇南地区与瓜州本土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为瓜州木偶戏艺术等民间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因子,使得瓜州木偶戏这一古老而稀有的民间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和无与伦比的魅力,双塔乡也成了瓜州木偶戏的新据点和新中心。

二、瓜州木偶戏发展现状及艺术特点

(一)瓜州木偶戏的艺术类型和表演形式

瓜州木偶戏最早时主要有提线木偶和托棍木偶两个种类,发展至今,提线木偶只有零星道具,舞台表演基本绝迹,只有托棍木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瓜州托棍木偶又称杖头木偶,造型古朴,一般是在木偶头部及双手部位各装设操纵杆,头部为主杆,双手为侧杆,演员操纵时左手持主杆,右手持侧杆。偶头内设机关,眼睛可开可合,表情丰富;手部侧杆有多个分支,能够作揖打躬,拳来掌去,武术打斗,变化多样。演出时一般由2—3人操吊木偶并演唱,4—6人伴奏,“三五人,可作千军万马;六七步,能达四海九州”。演出现场分隔观和演区,用一块幕布遮蔽操纵者,演员持线板立于幕后操纵木偶表演,观众可从三面欣赏。木偶表演时配合的是秦腔演唱,一个演员可以为好几个不同角色配音,甚至可以男声反串旦角,或者女声配音生末,唱腔激越,具有慷慨悲壮之风,体现出很强的戏曲舞美艺术特征。

(二)大胆创新,改型木偶,增设特技表演

瓜州木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白生玉老艺人打破行当传统,对传统木偶进行大胆改型,改型后的木偶有1.1~1.2米高,高出传统木偶好多,更加大气美观,更具观赏性,同时增大了表演者的难度。偶人的其他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创新:偶头脸部的胭脂等原来是用笔画的,现在则和演员化妆一样用手打开,涂上透明水,非常有光泽和立体感;眼睛一改过去的平型,呈半切型,双眼闭合自然逼真,宛若真人。主杆也由过去的木棍改成了钢管,木偶头部转动更加灵活,可表演很多特技。譬如:从钢管底部穿一根细管,直通偶头,由演员含一口烟,从细管吹进去,随着演员的吹送,袅袅青烟就从木偶嘴里徐徐吐出,木偶吸烟这一特技动作就完美真实地完成了;还可以表演偶人流泪、哭泣等特技,是对传统木偶艺术的一次大胆革新。

(三)瓜州木偶戏服装帽饰的制作特点

瓜州木偶戏现有服装帽饰全部由老艺人赵成元亲手裁剪、缝制、刺绣,整个制作过程细致烦琐,先在布料上用细铅笔精心勾勒出图案,这是基础,再分色分层,选择着色、刺绣,旦角服饰上的牡丹和武士的盔甲一般都是用细密的多种针法绣出美丽花形,再打上耀眼的金线或者银线;状元等文官官袍的水云纹等则需要调制专用颜料,一笔一笔地着色描画,这一环节对画技要求很高,不允许有一次的败笔,否则整件服装就都废了。帽子的制作更是工序复杂,先得一层布一层浆糊,反反复复,打成厚厚的“铺衬”;“铺衬”压平干透,根据偶头大小剪出形状,用“立粉法”黏合接缝,然后用帽楦子楦起来定型;定型之后用不同颜色的丝绒细心包裹;有褶皱和层阶的地方还需要用“隐针法”缝制;最后装上各种帽饰,才算大功告成。这些传统木偶,小生潇洒帅气,旦角漂亮可人,武官英姿勃发,小丑诙谐滑稽,栩栩如生,妙不可言,实乃传统木偶造型的精品。

三、瓜州木偶戏艺术发展的思考建议

纵观瓜州木偶戏艺术的发展,其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传承困难,断层严重,题材老旧,形式单一古板,缺乏新颖性,极大地限制了其发展空间。瓜州木偶戏要想保持勃勃生机,必须打破这一制约其发展的桎梏,在原有基础上大胆创新。

首先,要创作更多富有现代生活气息的表演内容,设计制作更富有夸张性以及动漫色彩的木偶,以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构成绚烂多姿的木偶造型世界,尝试在传统艺术中加入更多的现代动漫文化因素,摆脱单纯戏曲化的老路。其次,木偶戏表演者要根據戏剧内容的需要和时代审美取向,在演艺中借鉴现代戏剧艺术之长,努力打破框式结构,撤去遮挡物,架设幕位、景别,实行多景区的空间调度和大舞台手段的使用,形成开放式的多功能木偶戏舞台,凸显舞台布局的全方位效果,尝试与观众进行互动,营造氛围,强调舞台布局的全方位效果。只有为传统木偶戏注入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因子,才能既深化木偶艺术的独立品格、艺术魅力,又突出木偶艺术的综合性,使瓜州木偶戏艺术保持长久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安西县志编纂委员会.中华民国·安西县志[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王晓玲(1971-),女,甘肃秦安人,本科,现在甘肃省瓜州县文化馆工作,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以及群众文化艺术发展。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戏剧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中国音乐家通过音乐保存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篇
传承·民间艺术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传承与创新:民间艺术的活力之源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