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新战略 新作为助力新振兴

2019-10-21 18:51徐飞燕
科学与财富 2019年8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徐飞燕

党的十九大报告创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国情农情,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提出的新的目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这就要求在实施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将重点放在了农村,提出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标准,将是中国农村发展战略的一次巨大升级。

一、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歷史意义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基础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把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看作衡量我国是否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要想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但就目前农村的现状来看,中国经济由制造型向创业型升级,但是农村大部分精英已经通过打工和经商外流到城市或者大中小型企业,没有流出的农村人口大都是没有经济创造能力者,加上交通和信息闭塞,文化教育相对于落后的农村来说,至今仍然存在着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的问题。

所以,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站”,只有实现乡村振兴,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能顺利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2、实施乡村振兴是要让改革成果与人民共享

我国实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全民共享建设成果,大家共同富裕。习近平同志提出“让全体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也意指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突出人民至上,着眼点也是在我国发展中共享性不够、受益不平衡的问题。对于农村的发展来说,共享不只是理想,而要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紧盯薄弱地区和困难群体补短板,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精准扶贫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不仅仅要关注经济的增长,更要注重农民群众社会福利的改善和文化政治权利的保障。其实经济增长不是最终目标,而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就是为了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目前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和基本公共服务都有待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如水、电、路、气、文化娱乐等等还需要更大的投入来发展和更新,这些都是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必须要考虑到的民生问题。看人民的“获得感”,不仅仅放眼于“城”,更多的目光要看向“乡”。短板补不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难以实现。

3、实施乡村振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无论产业多么兴旺发达,没有青山绿水和新鲜的空气,农村面貌就无法提升,农民生活也难以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可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农村的建设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活改善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来,党和国家为了改善乡村居民生活,不断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对生活污水垃圾进行处理,开发利用新能源,通过秸秆无害化利用,太阳能、天然气、沼气等开发利用改善乡村能源使用结构,以提升乡村空气质量。乡村振兴,不仅兴的是经济发展,产业兴旺,也是兴生态宜居,绿色发展。

4、实施乡村振兴是和谐社会建设根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二字勾画的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但是在农村社会,基层矛盾一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乡村是文化、风俗、历史传承的载体,是人们生活的地方。我们说“乡村振兴”,而不是“农村振兴”,就是因为“乡”不仅仅指的是农村农业,更包含了农村的文化与社会环境。只有农业产业兴旺发达,农民生活不和谐幸福,这不叫乡村振兴。乡村社会治理不当,基层矛盾无法化解,必然会引起农村的大问题,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大问题。面对新的时代考验,没有和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恐怕难以保持,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所以,只有实现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稳固我们的执政根基。

二、实施乡村振兴存在的社会问题

1、三农基础不扎实

习近平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农业农村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当前,我区农业发展尚不平稳,“三农”工作面临很多挑战。从供给侧结构来看,农产品需求层次升级加快,结构繁杂多变,但供给侧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名特优农产品偏少,市场竞争力不够强,供需不平衡。简而言之就是好的买不到,普通的卖不动。从农民增收来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农民就业空间变窄,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动力减弱,增收难度加大,尤其是工资性收入增长难度大,财产性收入增长启动慢,致富步伐缓慢。从农业生产条件来看,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要继续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技术投入需要不断增加。

2、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不仅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身体健康、安全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日益成为直接影响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和农村居民食品安全、居民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分工明显,垃圾的组成成分也渐复杂,农户很少饲养禽畜,农户的住宅也大都变为砖混结构,农民不再用垃圾、旧土房土堆肥,生活、建筑垃圾乱堆、乱倒严重,基本上没有综合利用、治理或处理。部分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尚未完成,塑料袋、建筑垃圾在农村随处可见,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而且给村民的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3、乡风文明失守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建设一直有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倾向,乡风文明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出现经济发展而道德滑坡的现象。加上一些地方自然村落解体合并,德孝文化和诚信文化削弱,守望相助传统消失。邻里矛盾突出,干群关系紧张,乡村增加了不和谐的音符,各种矛盾的积累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建设乡风文明既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乡风文明不仅反映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强国梦的重要条件。

三、细看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的解读

1、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从未动摇。每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以“三农”为主题,强调作为“重中之重”的地位。中国的三农问題不仅仅源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过快造成城乡差距的拉大,还包含着乡村发展停滞与乡村衰退问题。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1960-2016年间,全球城市人口比例从33%提高到54%,但是伴随着城市发展,乡村社区发展活力却在逐渐降低,从而产生乡村衰退问题。这是一个与全球减贫、气候变化与世界和平等同样重要的全球性挑战,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不仅会实现中国的乡村振兴,还将引领全球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2、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乡村振兴首先要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动力,土地是农民农村农业的根基,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有利于形成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激发农民群众增加农业投入、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而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是给了农民吃下了又一颗定心丸,有利于做出长期规划和投入,优化“三权”分置格局,促进土地经营性流转,形成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报告也提出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更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主体地位,顺应推进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3、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实施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导向,从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村级班子,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制订并实施培训计划,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打造一支善谋发展、善带致富、善待百姓的乡村干部队伍。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千家万户,关乎农民切身利益,迫切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主动作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提供坚强保证和有力支撑。

四、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

1、以改革促改变

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讲究的是一个“实”字。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需要在深化农村改革、强化投入保障、强化规划引领上见真章。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法宝,必须坚持解放思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好好研究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要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需要引进一些现代优质企业,通过现代高效的经营方式,实现集聚集约经营,这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需求、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有效措施。

2、培育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

一方面,我们要培养现代农民,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职业农民,通过多种途径吸引有知识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变成职业农民,这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智慧农业来减少劳动力的投入。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各地方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需求,依托当地的职业院校采用弹性学制和学历教育的方式对职业农民进行长期的培养,也可以采用短时间的技能培训,利用好零星的农闲时间。这样采取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的方式,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有条件的乡村,还可以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发挥好本地的技术骨干的作用,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在基层、在田间地头进行农业技术的学习和推广。当地的企业,发挥其在科研上的优势,将最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到附近的乡村,再通过技术的产业化推动企业的发展。这样的良性循环才真正让百姓受益,让企业获利,可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

3、建设美丽乡村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重点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也重点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就是要求我们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他推动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对改变农村生活环境十分必要,而且对创造农民幸福生活也是必要的,更为建立美丽中国打下基础。

4、加强社会治理

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就是倡导我们坚持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根本、德治为先导,实施白村善治行动,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不仅要加强村民心理服务体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还要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和规范村务监督工作,落实法治监督体系。同时,积极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发挥新乡贤作用,形成社区协商与农村德治相结合的有效形式,从而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5、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

在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乡村处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乡村的基层党组织在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堡垒作用。基层党组织,是乡村的发展的领头羊,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治保障。在记在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中,我们要始终不移地增强看齐意识,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党的领导,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落实党的监督责任,牢记四个意识。每一位基层党员都要以共产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由此上行下效,增强基层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号召力,夯实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不能驰于空想,骛于虚声。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奋力开创中国农村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