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怀国
“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蚌又用壳把鸟的嘴反夹住了,那么,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近日,有网友受到来自11岁小孩子的“灵魂考问”。她查了资料,自己也无法解释,最后把这个“考问”发到了朋友囤。
说实在的,这个11岁的小孩让我惭愧。我在儿时学习这篇文章、登上讲台教这篇文章、在某些地方引用这篇文章,没有哪一次质疑过这个寓言在逻辑上是不是讲得通——直到这个小孩子将问题提出来。很显然,刘向编辑《战国策》的时候、后来人学习经典的时候,都因其中深刻的哲理折服,以至于忘记了要去质疑其中的瑕疵。
当这个小孩子提出问题之后,各路“大人们”的表现是很难说及格的。他的老师回答说“这是个寓言故事”,简直就是答非所问,而且还误导小孩子,让人以为寓言故事就可以乱说一通。还有网友强行解释:嘴巴里咬着东西其实是可以说话的,只是模糊一些。这也是扯淡——当时双方明明就是都想脱身,嘴巴稍一松动不就各自撒开了?这个,《伊索寓言》中“乌鸦和狐狸”的故事就可以作证。出版社显得更霸道——古文就是这么说的,暂时不会改教材。那就是没得谈了呗?
只是有一个事情我们不能忘记——小孩子的求知欲需要得到保护,从他们头脑里冒出的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恰恰是成年人会忽略,同时又试图带偏小孩子,让他们也忽略的。这种教育还不至于说“误人子弟”,但是至少,它没有保护小孩子质疑的精神,没有培养小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其实“鹬蚌相争”中的逻辑错误,我们大大方方承认就得了,反而能够让小孩子更好地理解寓言很多时候会和我们的生活常识存在偏差,但最终会走回生活,带回一个更为深刻的道理的特点。
有人说“这届小学生不好带”。我以为,其实哪个时候的小学生都不好带。我们小的时候也曾经有过很多的奇思妙想,比如说校园歌曲就这么唱,“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但是那时候棍棒教育还有很大的市场,师长们的权威还经常很不友好地侵入我们的睡梦,太多的疑问都只会在头脑里闪念了那么一下,接下来就被放弃,然后我们老老实实听课、老老实实做家庭作业去了。而现在的小孩子,他们身处的应该是一个更为开明的环境,他们敢质疑,大人们就应该敢回答,告诉他们真相。否則,这几十年的历史没进步,白过了?
老师就应该为小孩子解惑,出版社作为教育体系中的知识权威,就应该重视小孩子提出的我们明知道还是有道理的问题。我们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绝,动员全国的力量推行素质教育,不就是要保护孩子独立的人格、健康的身心、学习的兴趣吗?在素质教育已经探索多年的情形之下,我们不愿意承认“鸹蚌相争”中存在的逻辑错误,还要强词夺理,可见素质教育推行的最大障碍在于还有不少的人有讳疾忌医和叶公好龙的毛病。
杨贺勤荐自《浏阳日报》2019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