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山
一、关于学校、家庭 、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作背景与现状
1.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
家庭环境是在家庭这一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对人的存在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种气氛和各种家庭条件的总和,包括经济条件、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等因素。
根据国内专家学者对家庭环境分类的描述,普遍将其划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硬环境包括家庭结构、父母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经济状况等等;软环境中又有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之分,比如父母有目的有意识的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就属于显性因素;而蕴含于家庭文化、亲子关系、家庭互动中的教育影响则属于隐性因素。在家庭环境中,软环境因素起决定性作用,而硬环境因素也会反作用于软环境因素。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家庭环境普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深化,家庭生育观念的变化,使现代家庭环境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简单化、夫妻权益均等化、家庭教育知识化、家庭消费精神化、家庭劳务社会化等等。
2. 人们在从咿呀学语的孩童成长为社会化个体的过程中,教育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教育系统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个子系统构成,它们分别居于不同的位置,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彼此之间应是相互独立却又联系紧密。三个子系统的教育目标取向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基本一致的,教育内容是互补的、互为依托的,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上也是殊途同归的,体现了教育过程的全方位、无缝隙、无遗漏。只有使三者协调一致、取长补短,形成叠加效应,方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
二、学校、家庭 、社会在“三位一体”教育中的作用
1.家庭的角度分析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家庭的未来,家庭教育是基础。对于教育系统而言,家庭教育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教育之源。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进程的关键,适时的早期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家庭教育具有亲和性、即时性、恒常性特点,这决定了它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优势。
2.学校角度分析
学校教育是主渠道、主阵地、主讲堂。在三种教育形式中,学校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从人的成长历程看,个体成长的黄金时期主要是在各类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
3.社会的角度分析
社会教育是平台和依托。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个体只有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接触各种类型的人和事物,不断学习与成长,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在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社会教育所扮演的是“平台”和 “依托”角色。
总之,只有立足于社会、学校、家庭的本位,着眼于教育的现实,融入本地区所有教育潜能,真正的以学校教育为依托,改善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平台,使家校合作成为孩子习惯养成与能力培养的基石,从而使现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并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可能。
三、学校、家庭 、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的相互关系
1.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合作
一是教育功能的结合。二是教育资源的结合。三是教育内容的结合。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是家庭与学校以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双向活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是一项多赢的策略。
3.“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研究
“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所涉及的教育主体同时涵盖了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根据其间角色地位的不同,各自的功能如下:
1)学校为本的教育模式
2)家庭为本的教育模式
家庭为本的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在确保家庭教育成效的同时,积极配合和参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开展。
3)社会为本的教育模式
社会为本的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主要依托社会平台和社会资源开展教育。主要包括:建立社区教育组织网络,组织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动。多渠道、多层面的发掘社区内的各类人力资源,动员、整合这些资源,建立较为完善的社区未成年人教育队伍体系。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这一链条上的三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三者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才会促使未成年人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四、学校、家庭 、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近三十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子女数量锐减,以一对夫妻与子女同居的核心家庭激增。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近二十年核心家庭已占家庭总数的75%以上,整个家庭注意力能集中于一个子女,父母能充分重视子女的身心发展,有足够的精力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育子女,能集中财力、物力培养子女的创造力、挖掘其潜力,使子女在父母的精心培育下健康成长。
社会需发展,发展需人才,人才的产生则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担当和有机结合。对于青少年一代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的职责和社会的付出,缺少任何一个方面而发展起来的个体都有其残缺的一面。这一面小则使其自身歪曲发展,影响个人成长,重则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危机社会;大则人格丧失,国民素质下降,国家发展受挫甚至于倒退。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我们明確了社会、学校、家庭的各方责任,使其有机结合,为青年一代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总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既是互相独立的教育领域,同时也是教育系统中密切关联的子系统,三者的不协调是制约当前初中生教育成效的关键所在。受到包容理论与共同责任理论、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与全景教育理论等影响,积极推动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合作实践,对我国未成年人教育具有启示。为进一步提高初中生教育成效,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以及社会教育的平台和依托作用,广泛开展各种教育合作实践、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密切配合的立体化“三位一体”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