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
【摘 要】目的:观察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12例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观察对象,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按照常规治疗方法进行针灸治疗的56例患者为对照组,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的56例患者命名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21%,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8.50%。结论: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缺失等症状,并且用药简单便捷,值得临床上深入研究和推广使用。
【关键词】穴位敷贴;针灸;中风偏瘫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1-0076-02
偏瘫是中风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由于我国人民饮食结果的变化和老龄化发展,中风患者比例逐年升高,且病情逐渐向年轻化蔓延。中风早期患者经过有效的干预措施拥有痊愈的机会,而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因此,临床上针对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56例患者,男35例,女21例,最小患者44岁,最大患者68岁,平均(56.1±3.7)岁;观察组患者,男33例,女23例,最小患者41岁,最大患者65岁,平均(54.7±2.6)岁。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针灸穴位为患者病灶对侧的颞三针,同时选取患者的合谷穴、曲池穴、哑门穴、四神聪、风府穴、足三里、太冲穴、三阴交;如果患者伴有言语不清症状,则配合选择舌三针[1]。此外,还要根据患者的其他症状选择针灸穴位:风痰阻络患者配合选择丰隆穴;肝阳暴亢患者配合选择太溪穴;气虚血瘀患者配合选择气海穴;痰热腑实患者配合选择丰隆穴和内庭穴;而对于阴虚风动的患者,则需要配合选择风池穴和太溪穴。针灸时的进针操作:对针灸使用的针进行消毒,使用的针为30号的1.5寸和1寸毫针,针灸时的深度则需要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程度和穴位而定。所遇穴位的针灸手法为平补平泻,以患者得气为度,并且在得气后留针30min。
观察组患者采用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穴位敷贴进行治疗。第一组穴位:肝俞、膈俞和胆俞;第二组为脾俞、心俞以及肾俞。敷贴使用的药物成分为:莪术、三棱、冰片、大黄。敷贴的具体方法:将上述药物研末成粉末,按照患者实际病情需求进行混合,加水将其调制成膏状,制作成大小约为3cm×3cm、厚度约为0.3cm的丸状[2]。实际操作方法:取以上两组穴位,间隔使用穴位敷贴,而后应胶布固定。每天敷贴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天1次,一个疗程为15d。
1.3临床观察指标
本次临床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即痊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中风偏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半身不遂,是指患者一侧的上下肢、舌肌以及面肌出现运动障碍,是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比较常见的症状。强度中风偏瘫的患者虽然还能够活动,但是在活动时患者的上肢表现出屈曲,而下肢则是伸直状态,主要表现为瘫痪下肢每走一步都需要画出个半圈;病情严重的患者通常需要卧床,失去自主生活的能力。中风患者病情在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患者通常会留下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等症状,也就是中风偏瘫。此时加强对患者的对症治疗,有利于患者恢复[3]。目前,临床上研究穴位敷貼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主要利用穴位敷贴和针灸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穴位刺激,放大经络的效应,以此达到调整和治疗中风偏瘫的目的。
本次临床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21%,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8.50%。可见,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虽然受到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本次临床研究虽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足以证明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并且治疗方法相对简单方便,值得临床上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并推广使用,进一步优化中风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锦芬,张维波.穴位敷贴联合按摩穴位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偏瘫30例[J].福建中医药,2017,48(06):68-69.
[2]陈艳丽.穴位按摩联合穴位敷贴对中风患者肢体偏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4):196-197.
[3]王明明,黄雪珍,蔡圣朝,吴静.针刺结合穴位敷贴治疗中风后失语临床经验[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16(1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