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娟
一“禅”的起源简介
“禅”最初是由菩提达摩建立,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禅宗能独立成为佛教宗派的一支,则归功玉慧能和其继承者们。慧能与其弟子主张不依据任何文字解释,直接传递佛教本质精神,抓住本心。它的学术名词为“佛心宗” the sect of Buddha- Heart),通俗的称呼为禅宗、“禅”。佛教最早是经由印度传入到中国本土,虽然起源于印度,在远东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许多分支,由印度传教士流入到中国后,结合了中国的儒教和道教的思想,融合而出一种中国本土化的佛教思想。中国佛教经过演变和发展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佛教的教义与内容必然会存在差异,因此佛教是中国本土的教义同化。在胡适先生看来佛教的禅宗是中国思想对印度思想的一场革命禅宗使得汉传佛教不同于印度原始佛教。直全今日也是一种不绝延续的,我国文化精神活体。
“识自心源,见性成佛”的心性论是禅宗思想的核心同时确立了大乘佛教的独特性。禅悟是主张通过自任无为求得的法。“识自心源,见性成佛”谈求的是一个“悟”字,禅宗思想不讲神通,它所提倡的是见性成佛。
“禅”强调人们精神上的内在的开悟。“禅”的本质是见性的方法。禅宗教义的主要特点为“识心见性”。它使人们相信“佛”自在心中,指引人们走出自身的桎梏。它所强调的并不是避世观,“禅”将实现最终自由的条件,从“来世”转移到现实生活里的“本我”。我们自身类似于蓄电池,本身便拥有能量并需要被禅释而出。然而生活总有林林总总的枷锁与成因束缚着我们自身能量与活力的释放,当这种能量不能以一种正向的方式出现便会转嫁成非正常的扭曲方式释放而出。“禅”的目的是避免我们被非正确的能量释放扭曲。这便是所谓的自由。“禅”本着顺其自然的方式,将我们回归到最初的善良本能,让内心的一切固有创造自然地展开。
禅是佛教经由中国传统思想过滤产生的本土化思想流派。深受道家道法自然的影响,在老庄玄学的侵染下,将自然注入佛教教义,对佛教思想的发展起到标新立异的作用。禅融入的道家的自然性,指的是万物的本然性,是自然而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禅与道的相同之处就是对自然的尊重,不同之处即,道是隐居,逃避现世的思想,而禅并没有继承隐世的教义,禅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革新。
二、禅对待事物形象的认知方式
1.不往于相
“相”在金刚经中指事物的外观,也可以说是表象,慧能称相为离相,在《六祖坛经》著: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禅宗常劝人放弃对形象外物的偏执,如此才能重拾内心的纯洁本源,找到本我。《金刚经》结尾处有记载,“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意思是看到事物不去思量它表象的区别,而是思考他的本质,这是禅所持平常心的的认识方式。
2.无分别心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如阿耨多菩提三藐三菩提”佛法禅宗认为对待事物应该持有平等不二的态度,遵照平常心,以得平等的般若智慧。无分别心与不住于相既是倡导人们事物并非眼见为实,它所倡导的是一种形而上的主观之感。逻辑思维上二元对立的区分不能有助于看清事物的本质,事物表现会改变,不能按照此刻眼见的特征一概而论,也不能因为眼前的特征起分别心,对事物特征在心中分别而论。
3.空
禅的审美意境当中的“空”的意义是强调不住于相的“離相”,由“外离相曰禅”可知“禅”需要通过“离相”证得到,“离相”便是对于“禅”的无分别心、不住于相。这决定了禅境的性空幻有和“离相”之中所蕴含的“空”。不执着于相的观点与空观都是中国佛禅教义思想的核心观之一“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句偈说所谓禅境中“相”是没有自体的,好像影离形,这种解释如同“相”的性空幻有。僧肇的《不真空论》中对空观的哲学解释较为系统。其论述“空”的起源来自于因缘,而一切存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根据《中观》所述:“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万物若无,则不应起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事物是有因缘而起,故不能片面称事物的现在存在为“有”,整个过程中因缘是促使它形成的原因,因此,亦不可单纯称之为“无”,因缘是其中的关键。根据佛教的核心教义,各种存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其中由于因缘形成的过程并不等同于“生”的意思。因此,事物是空无自性的根据孙民的禅宗思想美学解读中,他对于禅境中“空”的看法是: “空” 是一种无我,这里的无我,指的是任运自然,没有意识到我的主观意志,不是庄子强行的忘我,
不是形如稿木、心如死灰,仍然是活泼泼的具体存在;只有无我才能“性空,空能吐纳万境”。
三、禅与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关联
在当代中国的艺术创作背景下,当下的艺术色彩斑斓,当今社会对物质,金钱,形成一种极端的畸形的信仰,拜金,拜商,对物质欲望越陷越深。有一群人不喧嚣,在自我冥想中表达,跟中国当下的艺术家不同,他们这一批人有一种超脱的特质。
特别是在“八五美术运动”的时期,高名潞在《墙:中国当代艺术历史与边界》这本书中提到:一些人“不像那些倡导“人文热情的艺术家那样在艺术作品中表现某种社会关注的现实问题,而是质疑艺术创作中的‘原创性,认为艺术创作将
变的无意义,艺术家不应该主观地将某种意义强加给自己的作品,而是用一种建立在“无”的观念上进行创作。”正是这些人通过借禅宗,讲美术创作,这些艺术家借创作来反映当代艺术和隐喻现实的社会生活的。如徐冰制造成千上万个无意义汉字的过程可能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虚、‘无思想有关,这种思想是禅宗的思想核心;丁乙的十示,不断描绘的十字型坐标,得到内心的平静,如同禅修;张宇的《指印》他在宣纸上用沾水的手指不紧不慢的拓印着,或者是指甲油,矿泉水植物颜料在宣纸上反复点印,这样不停的手工重复过程更像是在群求一种宁静,在宁静中达到自省。在禅宗的认识中,一个感受到‘虚、‘无的时刻也是他‘心智之门开启的时刻,即‘顿悟时刻。”他们用禅宗的哲学来表达中国的当代艺术。
中国的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应该是一种抽象的意识或感觉,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回顾传统与禅宗价值。禅宗的核心价值被定义为无功利性和一致的无限性,禅是对人类实质的追求,是使得艺术永生的普遍法则。时间仓促,对于禅的认识还在一个浅薄的阶段,但是后面会继续研究禅宗与当代艺术的关联,促使自己的艺术作品得到意境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