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络负载均衡规划与设计

2019-10-21 11:11李正章娟
青年生活 2019年27期

李正 章娟

摘要:网络负载平衡的服务器群集由多个服务器组成,如果承受压力过大时,可以分配到后台服务器以代为承受压力,可以在没有其他服务器帮助的情况下提供独立的功能。为了达到企业数据中心持续增进对浏览的要求,本文在window server 2008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可以通过负载均衡技术,从外层可以分派给集群服务器的需求,在接到了客户服务器的请求就可以处理好客户的需求,通过对DNS解析来访问DNS服务器,把这些数据返给IP,确保每个IP地址的解析都是一样的。

关键词:网络负载均衡;Internet;服务器集群

1引言

傳统的独立形式有两个处理办法。首先利用功效高的服务器代替低功效的。这个办法有一些欠缺,由于维护系统的工作中断,这个服务器的升级将停止向用户提供服务,这跟期望在24小时不间断提供服务的企业主来说是难以忍受的。而且单一的高性能服务器价格太贵了,企业需要把这部分的成本加进去这就提高了企业的基础预算,一台性能好的服务器它的价格肯定是很高的想让企业老板花费更多的钱达到一般的效果是不可能的,而性能比较低的又不能避免被淘汰造成企业资源浪费。假如发生什么毛病,其他所有机器都不能用这是企业最不想发生的事。

2 负载均衡主要技术

2.1 服务器集群简介

群集服务器是多个服务器组成的,这些服务器同时运行时就相当于一个高性能的系统。服务器集群的作用是很多个服务器连接起来,使一个系统照射到后端服务器节点上。下面图1是有关于集群的结构图。

服务器集群可以是一个简单的两节点系统,连接两个一般的机器或快速的高级计算机。它能够利用许多低效率的服务器来构建集群,而不是高效率的服务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用户激增,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需要处理大量请求在同一时间,高峰时期成倍地抵御,形成的效果示列图能够看出效果非常明显[6]。服务器群组可以同时申请大量的实时处理要求,给很多用户提供有效且稳定的服务。

2.2 负载均衡算法

1.静态负载均衡算法

静态指令的算法是指根据开头设置的规则分配的信息,并且不参与后端部分的实际操作。这种算法的主要特色是命令速度快,操作容易,易于成功。主要方法有加权轮转法和散列法。

2.动态负载均衡算法

最小连接法:如果发现有连接数量较少的节点,就将新的连接分配给连接数最少的那个节点。这个算法可以维持连接时间差距较大顺利申请分配节点。最短响应时间法是可以搜集上个节点要求的负载均衡配置,能够做到使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高的效率,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然而部分设施会自己主动的去测试每个节点接收到的时间记录下来。可是互联网日常使用的都是局域网络,局域网络是icmp数据包的一般都是在10秒内反应,但是这样就看不出来节点之间的差距。因此,它是一个更有效的方法,可以直接在设备上的节点记录响应时间。

3网络负载均衡的搭建与测试

DNS负载均衡最早的负载均衡技术是通过DNS来实现的,在DNS中为多个地址配置同一个名字,因而查询这个名字的客户机将得到其中一个地址,从而使得不同的客户访问不同的服务器,达到负载均衡的目的。DNS负载均衡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但是它不能区分服务器的差异,也不能反映服务器的当前运行状态。

虚拟路由冗余协议(VRRP)是一种基于标准的选择协议。它可以把一个VRRP 路由器的责任分配到同一个局域网上的另一台VRRP路由器, 使他们共同承担网络责任。在VRRP路由器中控制虚拟路由器IP地址的称为主路由器,他负责的职责是转发数据包到所控制的虚拟IP。也有多个备用的VRRP路由器,但是如果主路由器出现故障瘫痪,就会出现动态的故障转移机制过程。这就允许VRRP协议从中选出一台虚拟路由器的IP地址作为终端主机的默认第一跳路由器。从而将成为新的主路由器,VRRP也是一种路由容错协议,在同一个网络内的都设置一条缺省路由,当网内主机发出目的地址不在本网段的时候,数据将通过缺省路由发往外部然后就可以内外部通信了。

首先配置了DNS服务器环境,接下来看看是否存在网络负载均衡效果。打开命令提示符并以管理员身份运行。输入NSLOOKUP命令以查询测试,DNS服务器已经实现负载平衡并转换其三个地址中的每一个。

4总结

为了满足新业务增长的需要,本文通过对负载均衡技术的分析,进行设计和规划建立了一个小型集群,可以实现许多使用者请求时候的并发效果,并且对现实环境中的用户进行了模拟测试,测试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高昂,慕德俊,胡延苏.Web集群的区分服务与负载均衡策略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1,33(3):555-562

[2]蒋江波,徐志江.一种Web服务器集群的动态反馈算法[J].微型机与应用,2016,35(01):12-15.

[3]李欧,陈燕,李桃迎.Linux 环境下负载均衡集群的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4(9):29-32

[4]程杨. 基于LVS负载均衡设计与实现[D].中山大学,2011

[5]李艳鹏. 链路选择与负载均衡的研究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