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现状与展望

2019-10-21 08:26陈虹宇
现代营销·理论 2019年11期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展望商业银行

陈虹宇

摘要:随着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其已经逐步成为事业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的产生和特征,然后重点对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现状与展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现状;展望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增加,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面临越来越大的国内外竞争压力。同时近些年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兴起,也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商业银行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便需要不斷进行业务的拓展和创新。因此供应链金融逐渐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供应链金融的产生及特点分析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全新的融资服务模式,有效体现了供应链与新型经济发展之间的联合作用。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之间逐渐由传统的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成为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供应链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主导并且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向供应链上游以及下游的中小企业进行辐射,对供应链企业之间的资金流以及物流开展整体管理,并收集整理供应链企业的各类信息,将融资服务中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整个供应链的可控风险,进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1]。

供应链金融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多样化参与主体。资金的需求者以及供给者共同组成了我国传统融资模式的参与主体,但是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参与主体除了资金的需求者以及供给者外,还包括供应链核心企业、物流企业以及第三方中介机构等,融资参与主体更加多样化。二是普惠化金融性质。供应链金融的诞生和发展主要是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并且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广,因此供应链金融具有明显的普惠化和大众化性质[2]。三是电子化融资方式。在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传统融资模式下,主要是由人工账台对交易数据以及交易记录进行管理,其工作效率以及准确性已经难以满足信息时代金融客户以及金融机构对于交易便捷性的要求。供应链金融采用电子化操作方式,在保障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广泛拓展业务客户,通过精简融资流程以及相关手续,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一)供应链金融业务有效拓宽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

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商业银行主要依赖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拓展中积极向银行推荐安全可靠的客户。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利益下,授信企业无形之中增加了信贷违约成本。原本由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贷直接委托代理关系在供应链金融条件下,派生出银行与核心企业之间的准委托代理关系,通过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的监督约束,增加了中小企业的信贷违约成本,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违约风险。因此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优势为通过“巧用强势企业信用,盘活企业存货,活用应收账款”,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同时有效拓展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同时供应链金融业务有助于中小规模银行切入高端稳定客户,特别是对于优质客户来说,中小规模银行是无法与国有大型银行进行竞争的,但是通过供应链金融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供应链核心企业也被绑定在内。同时供应链金融具有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供应链多层次的树状结构为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空间。对于同一企业来说,可能同时处于多条供应链中,也可能为某一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因此银行对于一个供应链的开发可能带动其他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拓展。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业务存在的风险和不足

供应链金融业务服务对象主要为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型企业,但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系统不规范的情况,部分中小企业甚至缺乏经审计部门认定的财务报表,叠加中小企业经营业绩不稳定等情况,导致商业银行难以对中小企业的组织机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财务情况等进行及时准确了解,在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审查监管难度。这也是银行不倾向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的主要原因。一旦中小企业出现经营管理不善,将非常容易引发信贷违约现象。此外,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取得成功之后,其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必然会受到其他银行的学习和追捧,其他银行也会陆续开发类似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这必将加大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竞争,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潜在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展望

(一)进一步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其基本原则为保障资金安全。因此银行应该针对供应链金融复杂的风险特点形成风险评价体系以及风险控制模型,对中小企业的财政状况和还款能力评估不能仅基于中小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还应该加强实地的考察参观,提供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3]。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时代,供应链金融机构应该充分发挥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升级信息管理系统,对信贷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在贷前、贷中以及贷后的各个环节开展电子化全程跟踪。同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该不断加强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促使企业经营管理情况能够更加符合供应链金融的要求。对于银行来说,不管是独立成立供应链金融平台还是与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合作,均需要提高风险防控水平。

(二)不断提高供应链金融业务效率

供应链金融涉及到多个参与主体,不同参与主体之前具有不同的利益考虑。因此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中,要明确不同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要求各参与主体能够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第三方物流企业虽然在供应链金融中承担的是非核心业务,但是其对供应链金融的安全稳定却具有重要作用,其对质押商品进行有效监控,确保产品的安全可靠,保障供应链系统的牢固稳定。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及资信等级,加强行为约束,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入库审核监管方案。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具有为上下游中小企业增信的作用,其基于与上下游中小企业真实的贸易关系以及对中小企业的了解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商业银行正是基于此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授信。因此核心企业对于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评估直接影响了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因此核心企业应该加强对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了解,通过对历史交易记录的分析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财务状况进行准确把握。

(三)持续优化完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运作和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对供应链的成员企业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具体来说,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管理的信息交换中心、物流中心和结算中心,其他节点企业都通过围绕核心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组织生产活动。但是核心企业作为债务人为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信用背书时,由于其收益来源不及融资企业那么明确,参与应收账款融资的动力相对不足,导致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在推广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可以改良当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通过分析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商品物流金融等运作数据,盘活核心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实现供应链金融的去担保化。一是引入“虚拟财务公司”,通过分析核心企业财务数据,给予其银行授信提前结算货款,一方面核心企业在无需履行担保义务情况下加快资金周转效率,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降低供应链金融的坏账压力。借助虚拟财务公司提供即时授信资金,银行可从中获取信贷、结算业务、及相关中间业务收入。二是大数据分析替代担保职能,借助先进的科技技术形成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商品物流金融等运作数据的闭环分析,确保商品流、信息流、现金流“三者合一”,作为判断核心企业资金周转状况的主要依据,替代此前粗放式的融资担保方式。

(四)更好发挥供应链金融科技的推动作用

互供应链融资的核心机制是供应链如何驱动融资,而供应链的表现主要是物和权,亦即通过对物流和权利的控制和流转来驱动融资。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供应链上物流和权利的控制和流转,并在很多场景和领域实现了数字化,成为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创新的根本驱动力。因此,在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应该加强科技创新,将供应链参与主体接入到互联网,并产生丰富而真实的数据,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实体流的“三合一”。这样银行便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将风险管理嵌入供应链企业经营生产流程,实时掌握供应链企业的风险动态,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和风险经营提供决策支持和数据支撑。

四、结束语

基于以上分析,供应链金融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对于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好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具有积极的意义。商业银行应该抓住机遇,积极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资金支持,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雯.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研究[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8(9):28-32.

[2] 刘娅岚.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及風险控制探讨[J]. 当代会计, 2019(3):4-5.

[3] 朱同江, 陈思月.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J]. 时代金融, 2018(3):267-268.

猜你喜欢
供应链金融展望商业银行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面向供应链金融支付清算系统建设的探讨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
金投手抢滩湖南银联移动端,打造“供应链金融”生态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