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昌平 赵海东 高翔
摘 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也得以快速发展,随着需求的增长,人们在生活便利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为智能变电站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智能变电站相关技术的研究值得相关人士关注,特别是变电站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收集、处理、分析以及智能化处理相关数据。为更全面地了解与掌握国内现阶段智能变电站的实际发展情况,文章结合相关工作经验,简要分析现下国内智能变电站发展状况,探讨智能变电站具备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与探讨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一体化技术。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分析
当前,世界能源产业发展变革的最新前沿当属智能电网,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与不断完善,逐渐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与青睐。部分发达国家逐渐将智能电网的发展作为未来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战略措施;国内早在2011年,就已经开始全面建设智能电网。作为智能电网的技术支撑,智能变电站在智能电网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及具备重要的意义。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智能变电站一、二次设备技术得以快速发展,技术与产品方面也在不断活跃以及创新,有效地推动了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节点和其他环节,智能变电站在技术与项目方面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得以应用与推广。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国内的相关技术与设备和真正的智能变电站系统一体化还有着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设备检修状态化、一次设备智能化等方面[1-3]。
现阶段,在电子信息被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等相关设备与技术也得以快速发展。对此,国家电网也针对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发展措施与策略,并针对实际状况进行了相应的划分。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智能变电站历经3个阶段,分别是数字化、智能变电站、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现阶段,国内南方电网公司,对智能变电站的应用还是采用试点的模式,并没有大规模地应用与推广。国内的5大發电集团,在变电站的应用方面,依旧使用传统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1 智能变电站具备的优势
1.1 二次设备的网络化
传统的变电站的二次设备继电保护装置主要应用传统技术,而对于智能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基本上实现网络化,能够在网络的应用下防止假锁,实现测量控制,应用远程设备,并且可以在线进行状态检测。不再是普通的函数现场设备的I/O接口,而是能够通过网络技术共享数据、资源[4]。
1.2 一次设备的智能化
现阶段,对于智能变电站,在进行一些设备信号回路检测以及驱动回路控制时,主要应用的技术为微处理器、光电技术等。通过这些设备与技术的应用,传统的线路连接模式被光电数字信号网络与数控设备连接代替,不但实现传统机电式继电器结构的简化,还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整个控制回路结构。
1.3 运行管理系统自动化
变电站运行管理自动化系统的构成内容较多,涉及的设备与技术较为广泛,在变电站的实际应用中,一旦相关操作失败,相关设备就会提供故障分析报告,能够将问题的原因快速找出,系统会自动维护与维修相关设备。
2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一体化技术研究
2.1 需要遵循的标准
对于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一体化技术,主要遵循的标准主要有IEC 61850,DL/T 860,IEC 600448等,为更好地促进技术的发展,还要及时结合国内外最新技术标准的动态进行标准与规范的更新,从而实现标准的更新与应用。
2.2 设计思想
对于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一体化技术,遵循的指导设计思想主要为“二次设备服务于一次设备”,对于其设计理念,主要为“就地化、一体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分层、分布、分散设计,从而促进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2.3 设计原则
任何系统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一体化技术也是如此,其需要遵循的设计原则主要为分层、分布、分散的设计架构模式,对其面向对象的需求进行模块化设计。另外,还要进行系统网络结构的简化,不断进行高级应用与站域保护的探索,从而实现一体化业务平台监控系统的构建。
2.4 设计架构
现在与未来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包括一次设备就地化、一体化,二次设备分布、分散布置等,对于未来变电站的发展,必定会朝着智能化、标准化、模块化等设计方向发展,从而应用统一规范的建构模式。
3 结语
总而言之,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推动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发展,从而给电网系统提供可靠性与稳定性,同时,也在推动国内现代化电网系统建设工作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昊,王洋.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一体化技术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16(30):1-3.
[2]杨文晓,郭燕.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一体化技术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7(3):131.
[3]王琳,权宪军,刘海波,等.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一体化技术探讨[J].供用电,2016(7):61-65.
[4]彭锦.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一体化技术探讨[J].环球市场,2017(2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