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露
摘 要:在新课改,教育部重新调整了师生关系,提出了“双主体”教学理念,指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示范、指导与启发作用,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益。其中,教师范读是指小学语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个人情感所展开的示范朗读活动,能够很好地营造语言环境,唤起学生的内在情感,促使小学生积极学习与模仿,由此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为优化小学生的语言发展做准备。本文将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唤起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语文教师范读活动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范读;价值分析
在常规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一直都以“应试”为中心,看重的是理论知识的传递情况,使得小学生习惯了纸笔练习,或多或少忽视了朗读教学,使得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缓慢,影响了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新课改下,人们关注的是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单纯的理论学习并不利于小学生的能力进步,所以需要作出改善与调整。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教师范读为学生做出一个好榜样,鼓励小学生自主模仿、反复练习,由此开发小學生的语言发展潜能,优化小学生的学习感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趣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也是经久不衰的一个经典话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与教学方式对小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着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其中,语言本就具备强大的感染力与渲染力,声情并茂的教师范读也能直接利用语言来激发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改善小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延长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周期。
就如在《桂花雨》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利用一种充满怀念、活泼欣喜的语气为本班学生朗读了课文,借助语言的塑造作用在学生的脑海中营造了“桂花雨”的场景,使其对“桂花雨”充满期待与好奇,切实激发出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待笔者完成范读活动之后,有一些小学生迫不及待地提出了疑问,比如桂花雨是什么样的?桂花雨香不香,好看不好看等等。接着,笔者就利用小学生的积极学习心理引导他们探究了《桂花雨》这篇课文,还借助网络中的图片资料展示了美丽的桂花雨场景,使得小学生们进一步把握了《桂花雨》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二、优化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范读一般是依赖具体的文本展开的朗读活动,本就是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保障条件,所以优化教师范读效果,也可直接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丰富范读活动,鼓励小学生模仿与借鉴,提炼朗读技巧,为学生讲解朗读的要点,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朗读练习,促使小学生在朗读学习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有效优化小学生的语感发育。
就如在《北京的春节》一课教学中,笔者就为学生示范了这篇文章的朗读技巧。首先,《北京的春节》一文描绘了北京地区欢度春节的传统习俗,表达了作者对北京春节的喜爱,以及各种传统活动的期待。因此,笔者所使用的语气是比较欢快的、朴实的,并不会过多修饰,用一种“聊天”的语气呈现了文本内容,但是会随着自己对春节活动的具体感受调整语调。然后,笔者就告诉学生,朗读本身需要以朗读者的自身情感相结合。接着,笔者就鼓励小学生自主朗读,尽可能读出自己的特色。
三、唤起小学生的情感共鸣
优化小学生的情感发育是新课改所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要求,目的是要保护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常规的小学语文教学一直都存在“重知识与技能,轻情感”的传统问题,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情感与态度,使其渐渐产生了厌学、应付心理,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质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借助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潜藏情感,唤起小学生的生活回忆与情感共鸣,促使小学生在教师范读引导下产生相应的情绪感受,从而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就如在《白杨》一课教学中,笔者就用一种坚定的语气为学生朗读了《白杨》一文,结合父亲与儿女的性格特点使用了不同的语气跟语调,借此塑造出了多角色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笔者的语言引导下,本班学生认真聆听,主动探究了白杨的精神,以及父亲为了祖国建设而远离家乡的坚定信念。由于笔者的范读语气兼容了沉重与释怀,所以学生们也产生了相同的情感,思考了白杨的伟大与牺牲精神。这就很好地引起了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进一步理解了文本所阐述的情感特征,让学生们全面感受到了白杨精神。借此,笔者引导学生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鼓励学生探究牺牲、甘于奉献这一伟大的精神品质。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教师范读可以直接改善小学生的感官思维发育情况,使其真正爱上语文课,从而自觉参与语文学习,并且将这种学习活动延续到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完善教师范读,借助教师的影响力量构建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赵曾玲.以读促悟,以悟带读——《凡卡》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指导[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83.
[2] 胡勤.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35):98+127.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城北新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