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段锦先口述访谈

2019-10-21 06:53刘倩
青年生活 2019年18期
关键词:口述史老兵抗战

刘倩

摘要:口述史是目前史学界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口述历史访谈由此而成为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一环。中国风风雨雨的战斗历程中,是无数革命先烈以及解放军战士共同的历史记忆。为抓紧时间留存这份共和国的记忆,本文将以山西抗战老兵段锦先的抗战回忆访谈为线索,以呈现共和国经历的沧桑历史。

关键词:抗战;老兵;口述史

在中国,“抗战老兵”一词神圣而庄严,其似乎是一份光荣的象征,虽然国家对老兵已经尤为重视,但仍有老兵未能享受到国家待遇,丢失兵役证,没有身份证明,一些老兵往往孤独终老,至死遗憾。本文采访对象段锦先就是这样一位代表型老兵,他的抗战回忆是共和国记忆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值得为其撰文述说这位老兵的抗战回忆。

一、访谈对象简介

段锦先,男,1924年生,籍贯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云竹镇西庄村。16岁时开始充任民兵,接受军队训练。1945年以小名段牛牛正式参军入伍,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抗战期间主要参加了老爷山战斗,解放战争期间,跟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他在解放湖北麻城战役中中弾负伤,在国民党军营中接受治疗,伤好后打算逃回革命军队,已经与大部队失联,于是只好徒步从湖北返回家乡榆社。榆社县发给段锦先《官兵解放证》,但由于保管不慎,至今未能接受国家资助。

二、访谈经过

段锦先老人于1924年山西省榆社县云竹镇西庄村一個普通的农民家庭,抗战时期,家中尚有父母双亲,还有一个因小儿麻痹身患残疾的弟弟。国难当头,段老的当兵经历从16岁时就算起了。据段老回忆,抗战时期,打他记事起,云竹镇几乎各个村子都配有民兵组织,民兵组织成员主要由村里的年轻人担任,当时村里的人少,为了集中组织民兵,规定满16岁必须加入民兵队伍中来,也有几个村联合起来组织一个民兵队伍的情况。“村里的民兵也是要训练的,我们每天5点起床,村里组织跑步,跑1个多小时,回家做饭、吃饭。上午要统一去云竹训练,训练的内容主要是抛手榴弹和埋地雷。上午和下午主要干这些。”担任民兵时的任务最主要的就是放哨,观察敌人来路,提前告知村民避难。段老就在16岁时,在村里当民兵。放哨主要是在傍晚和晚上,每次放哨总有2-3人一起,方便行事。提起当民兵的经历,段老提起了一件印象深刻的事,但具体时间记不清楚了。大概是1942年农历9月初,自己放哨时,远远看到一群日军从山沟处而来,来的数量很多。当时自己还小,另外2个民兵回去通知村里避难,自己留了下来,他当时身揣3颗手榴弹,为了拖延时间,自己凭借3颗手榴弹将敌人引开。当时自己在山上跑,他把手榴弹扔向山的另一头,敌人闻声向另一头开进,自己赶紧找个山洞躲了起来。这样,好歹村里的百姓没有遭殃,安全躲过去了。

段锦先于1945年正式参军入伍,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5年,段锦先毅然参加了经晋冀鲁豫边区整编后的129师决死3纵队决9团。“我当时没有犹豫的,我是民兵,村里没人去,我就去。我家里也没怎么反对,反对也没办法。我当时已经结婚了,妻子怀孕了,但也没管这些。顾不上呀。”段锦先老人随着部队走了,他说“我没有恋家,只想着打胜仗回来就太平了。”段老跟随部队参加过攻打武乡县段村鬼子据点等几场战役之后,8月日军投降。

1945年9月月10日,著名的上党战役打响,为解长治之围,刘伯承实行“围城打援”的妙计,除留一个团封锁长治敌人外,主力部队将敌人合围在老爷山地区。段老只记得自己在雨中打仗,“我那些死去的战友们,每次冲锋之后就倒下一批人,血淋淋身体,可来不及管这些,踩着战友的尸体往山上跑。雨水成了血水。”战斗进行了5天,段老已经不记得当时的具体情况,只是说,自己一直在战斗,打仗,战役胜利后,就随军离开了。

之后,解放战争打响,段锦先随刘邓大军南下,被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7旅21团,由一名八路军战士转变为一名解放军战士。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过许多战役。在解放湖北麻城县战斗中,班长受伤了,段老一边坚持战斗,一边背着受伤的班长,在战斗中,他的腹部和臂部被子弹击伤,昏迷在战场。。当他醒来时,已是在国民党的部营里。他说,国民党并没有为难他,卫生部的人帮他包扎伤口,疗伤,也给饭吃,他在国民党军营呆了一个多月。段老哭着给我看他的伤口。他心系共产党,于是自己找机会逃了出来。但当时大部队已经深入大别山腹地,他与部队失去了联系。无奈之下,段老只能一路步行讨饭从湖北返回榆社老家,整整走了半年。

段老回家后,政府也发给他《官兵解放证》,但当时不知道此证件的重要性,被女儿玩弄丢失。如今因为丢失《官兵解放证》,无法证明是抗战老兵的身份,段老未能接受国家任何补助。段锁明说:“我父亲之前能联系上的战友都已经过世了,所在部队的番号多次更改,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当时连长是榆社人,排长是河南人,但忘记叫什么了。”

三、访谈感悟

关于段老的故事,虽然简短,但我不认为是一次失败的,信息量没有价值的采访,带给我更多的是思考。做口述历史,其最大意义在于将遗失在民间的记忆保存下来,以供后人参考。作为历史系学生,在以往,我和其他同学一样,认为口述史操作简单,只要受访者愿意说,就可以不在乎太多,顺利完成任务。可现在,我改变了我的看法,采访老兵,是一项光荣的任务,但爱护老兵,保护老兵,更是一种艰巨的责任。老兵生活的年代,是战火与硝烟弥漫的年代,在他们心里留下的战争创伤,战争恐惧,是所有不能弥补的。当我们访问具体战役的时候,可又曾想到当时他们内心的恐慌?参军抗战,小小年纪就重装上阵,是怎样的一种选择?我们做口述史的,保存记忆与避免打扰应该怎样选择?当段老回忆往事的时候,流下的泪水与控制不住的哭泣,我想就是给我最好的答案,那是战争的创伤,是回忆的创伤,有可能带来的是对老人的二次战争伤害。

在此,我想说,保存老兵记忆刻不容缓,关爱老兵生活责无旁贷!我希望自己能有机会为老兵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也呼吁社会各界能予以支持,让老兵们的余生幸福快乐。

猜你喜欢
口述史老兵抗战
老兵
流离失所老兵的“天使”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老兵
黄梅香自苦寒来
论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赣剧口述史为例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