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摘要:中国的汉字经历的篆、 隶、 楷、 行、 草五大书体的演变。 在唐代出现了很多有名的书法大家, 例如欧阳询、 虞世南、 颜真卿、 柳公权等人。他们对唐楷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颜真卿与柳公权二人的书法, 合称 “颜筋柳骨”, 代表着唐楷的最高境界, 更是影响。
关键词:颜真卿;柳公权;对比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1]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2] 、司徒颜杲卿从弟。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世。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一、楷书章法对比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义,元明尚态。”颜真卿作为唐代一名伟大的 书法大家,必定遵循“尚法”这一规则。在 《多宝塔碑》 中,碑文字体和其他碑来比显得较小,风格婀娜多姿,法度更是严整,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安排得当,行 列整齐,风格秀丽而不失刚劲。不管从横向还是纵向来观察 《多宝塔碑》,都给人一种非常敬慕的感觉。柳公权 《玄秘塔碑》 虽然结字都是中宫收紧,四周笔画外拓,但是在章法上处理得非常美观,不会因为有些笔画的横斜溢出而破坏整体的美感。字与字、行与行之间 的布白基本均匀。这也合乎唐人“尚法”的基本要求。加上柳公权本身书法功力的深 厚,每个字安排得又恰到好处。这也是 《玄秘塔碑》 能流芳百世的原因。通过对颜 《多宝塔碑》 与柳公权 《玄秘塔碑》 中的笔法、结体、章法上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唐人“尚法”的境界。虽然柳公权学书于颜真卿,但是二 人在笔法、结体以及章法上都有所不同,各成一体,又一次把楷书推向了巅峰。
二、楷书中点画比较
颜真卿 《多宝塔碑》 中,长横可以分为粗长横和细长横两种。粗长横:这种横书写用笔比较凝重,尽量把毫铺开来 书写,形状以平直为主。这类横一般在笔画较少的字中出 现。如大、十、千等字。细长横:这类的横画往往比较纤细,只在最后进行收笔,整体态势明显下垂,处理得不是很精细,往往给人一种很轻柔的感觉。这类横一般在笔画比较多的字中出现。 例如:六、前、真、书等字。柳公权 《玄秘塔碑》 中,长横画也是比较有特点。柳体的长横不像颜体的长横,几乎是一个特征,那就是腰细, 这种腰细横的起笔和收笔都比较讲究,起笔方整,中间行笔提笔轻轻略过,收笔干净利落,这足以看出柳公权在书写的过程中对于节奏感运用得恰到好处。这一特征有效解决了横画与其他笔画交叉对布白的影响。例如在寺、音、 平、其等字。
“颜真卿的 《多宝塔碑》 当中的点画总体来说,此碑已经完全脱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碑 刻峻峭厚重的风格,而是用类似于行书的笔意来书写,无 论是单点,还是双点,甚至是三点水,都不再含蓄,尽显 外露。总而总之,书写方式比前人简化了很多。这便是颜 体独有的书法特色。在此,列举顶点来分析。起笔藏锋的有唐、京、宝、主等字。起笔露锋的有宿、疾、宛等字。柳公权《玄秘塔碑》的顶点在楷书当中极具特色,顶点的外轮廓与竖的起笔非常相似,与颜体的顶点来比较,柳体的顶点有四个面,有明显的转折感并且见方,收笔行笔向下顿笔再回锋,这样与柳体的骨感相匹配。
三、楷书结体上的对比
《多宝塔碑》中,表现得还是很密集的。上下比例相当的字中,虽然上下比例相当,但是整体书写还是上密下疏比较适当,例如至、梵等字;上面小下面大的字,例如是、寺等字;上面大下面小的字,这类字比较复杂,笔画也比较繁琐,一般都会把上面夸张写大,下面紧凑来达到平稳的效果。包围结构的字中广字头、厂子头,横与撇没有衔接紧密,给人一种轻浮摇摆、 松散之意。如唐、等字。柳公权 《玄秘塔碑》 中的字更是讲究,他集欧阳询、褚遂良以及颜真卿楷书的优点,巧妙地把每个点画都布置得恰到好处,并且因此还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严谨之风。独体字在碑中有的偏左有的偏右,左右不是很对称,虽然不对称,但是在书写上 有严格的规律可循,比如“丘”字用了平撇,“夕”倾斜适中得当,两个撇画相互平 行,“弟”字心部分,布白相当均匀,这样字和严谨的布局形成了高度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
2.崔尔平选编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3.董雪年.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论[D].上海:复旦大学,2006.
4.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5.陈望衡.中国美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