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移动支付形势下农村支付服务研究

2019-10-21 02:19汪宇涛
商讯·公司金融 2019年14期
关键词:农村经济制约因素

汪宇涛

摘 要: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金融资源供给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支付服务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湖南攸县小集村的支付服务环境现状及制约因素,为改善我国农村支付环境、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扩大农村消费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农村经济;支付环境;制约因素;提高生活水平

一、农村支付环境的现状分析

(一)样本基本情况

攸县小集村是15个省级贫困村之一,对于研究其他相对落后的农村支付环境具有参考意义。本文主要从经济、人口构架、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探讨。

小集村坐落在栏杆镇西部,南到化楼,北至段楼,距离县城大约20公里左右,地域面积约8.79平方公里。人口4400余人,外出经商人口较多,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全村以传统农业作为主导产业,以种植小麦为主,种玉米、大豆為辅。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棉花等。但耕地资源贫瘠,人均耕地面积不到5分,村民人均年收入约l万元,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二)支付环境现状分析

通过商家二维码收付款之后提现,走访村中重点商户、金融机构等方式,收集到小集村当地居民日常采买支付消费习惯,依据对其支付环境进行综合归纳分析,对下文明显的特征进行分析。

1.以现金支付为主

通过各个商家二维码收付款之后进行提现,单词单笔成交数量和总额来衡量,据算,50~55岁以上中老年的消费方式还是以使用现金居多。固定的3~5天时问周期和定点街道或者居民活动广场的现场选择购物,从日化品,生活必需品,精神拓展各个方面,现金支付仍占主要,高达70%左右。

由各个银行、助农取款服务点作为供给主体。可靠、直接,存取,固守,相对较为方便。其中,当地支付的主要场景是每月同定十二场的赶集采买基本采用的是现金交易方式。

2.支付多元化趋势明显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客户移动端支付方式逐渐成为主导,经调查,村民反馈支付金额5000元以下大多使用平台多体现为微信、支付宝二维码收付,手机银行和网银支付,以微信支付居多,操作便捷。村民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与城镇居民无差异支付环境,包括通过进行转账、缴纳公共支出费用等,各大物流体系也完成了城乡物流结合,村民也可参与网络购物,丰富自己购买商品的可选性。通过个体对个体的转账,电子交易来避免双方存取款环节,实现游刃有余的现金调剂,以弥补村内没有银行网点的不足,更加实现了资源整合化。

3.支付群体分化鲜明

在支付方式的选择上体现出三个左右相对明显的人群结构特征。从年龄上看,55岁是个明显的分水岭,55岁以上人群以现金方式交易为主,而55岁以下则逐渐适应时代,受大环境的支付方式熏陶和传染,选择非现金方式交易,尤其是以20~50岁青壮年,大学生、个体工商户、外出务工人员几乎实现l00%的支出全部用于移动端;从行业区分上来看,村内个体经商、农副产品种植户大多数都是选择非现金支付方式,少数务农者选择现金方式较多;从外出人员看,所有留守人员使用现金方式比例较高,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沿用在外致富习惯均是使用移动支付方式。新的支付方式的产生和观念在既有差异下产生摩擦,随着人员的流动带来了思想观念和认知水平的提升,传统支付方式受到冲击,先进支付方式的认知度和使用率也在逐步增加。

二、我国农村支付发展的制约因素

本文从需求、供给两个维度深入探析制约当前农村支付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需求受到抑制:经济发展缓慢、人口持续外流、消费结构单一

1.农村居民收入不稳定,需求增长缓慢

当前,政府出台了各类减税惠农政策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但村民可供支配的财富仍是相当有限。由统计可知,2018年株洲市城镇居民年收入大约是小集村居民年收入的四倍,主要原因在于,小集村居民收入来源不固定,收入不稳定,以至消费动力不足,农村支付发展受阻。

2.人口持续外流,需求主体不足

当前,小集村人口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大量人外出务工,全村30%人口处于全脱农和半脱农的状态之中,或异乡打工,或脱农进城,小集村常住人口处于“负增长”;二是年龄结构失衡,老龄化,小集村常住人口以老、幼为主体,家庭年收入相对较低。留守村民形态意识传统守旧,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弱,缺乏主动性和实践性,这使得小集村内新兴支付方式需求的主体有限,对支付发展形成了阻碍。

3.消费结构单一,需求发展滞后

小集村居民收入不高抑制了整体消费需求,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主要消费是生活必需品,消费结构单一,缺乏发展的弹性。这类需求多以现金交易为主,如村内赶集时基本使用现金交易,客观上也限制了支付形式的创新。

(二)供给相对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运营成本较高、知识普及缺位

1.公共建设设施不足,缺乏便利

小集村金融支付业务基础条件不足,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银行网点建设服务人员构架不足,全镇总面积96平方公里,下辖20个村、2个居委会,272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3.58万人。仅两个银行网点,平均每个网点服务1.9万余人,服务能力不足,村民在网点办理业务平均排队时长在20分钟以上。二是新型助农取款终端稀少,目前村民满意度较高的新型助农取款终端尚未在桃水镇其他村推广,因此部分村办理业务更为不便,需要往返镇上网点,也因此占用了柜面的资源和时间,降低了网点业务效率。三是银行网点对于柜台工作人员的人数配置和专业度也是存在一定的补缺。

2.运营成本较高,使用率低下

和城镇比较,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低下,网点设备密集度和机具引用的数量方面,使用率不高。导致银行运营成本加大。经济发展不够活跃,金融业务量偏少,使各类基础设备的维护成本也随之增高,因此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亏损可能性较大,运营成本较高,持续性不强。

3.针对性知识普及不足

目前农村地区支付宣传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宣传对象上,目前留守群体普遍文化程度低下,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弱,传统的文字性宣传方式见效不佳。从内心根本认知不到正确操作的必要性,侥幸心理强烈。二从宣传形式,涉农机构宣传方式单一固守,对村民的知识普及力度较弱。三是风险防范宣传不到位,没有明确目的性,受宣傳者也轻视对待,没有真正认识到诈骗行为带给其后果的严重性。目前网贷,套现,借贷肆意蔓延,农村留守人员信息闭塞,对于多翻花样的诈骗手段无从辨别。只突出了支付的便捷化,风险防范意识还是没有深入人心。调查过程中,很多村民办理柜台业务不重视面部识别,指纹录入,一味地依赖办理业务人员,让其代为办理,将原始密码告知给工作人员。

三、改革农村支付的实施方案和意见

基于小集村当前支付服务现状及制约因素,我们以供给侧改进为主,在供给成本与满足需求相对均衡的前提下,提出较为契合实际的优化农村支付服务总体思路。

1.合理布局现金供给,在农户聚集的三公里范围内,通过设置银行服务网点或建设小而精的助农取款服务点,解决农户现金需求问题,形成农村地区半小时金融服务圈。

2.提供零成本支付服务,将农村支付服务定位为政策性业务,制定统一的、价格低于城镇的收费标准,让农民以低廉或零成本的价格享受支付服务。

3.大力推广移动支付,利用手机支付与传统现金服务形成互补,弥补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短板,加强银联“云闪付”在农村地区应用,整合农村居民日常缴费、转账支付、网络购物、现金调剂等需求,构建农村支付服务闭环生态圈,使城乡支付服务去差异化。

4.保障支付安全,根据受众实施差异性的宣传教育,注重实操类培训,提高农民对支付服务的理解和认识,帮助村民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支付服务,提高保护自身资金安全的能力,避免其成为各类欺诈活动的受害者。

四、结语

在当前人们的生活中,移动支付实现了较为广泛普及,移动支付对传统支付方式形成了巨大冲击,给农村支付方式提供了多样化,多元化,中老年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支付观念和,还有消费喜好也决定了是否倾向于更多使用移动端支付方式。在公众中的认知程度和使用热度上,可以看到我国农村移动支付行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耀初.持续改善农村支付环境[J].中国金融,2014(20):76-77.

[2]娄飞鹏.金融互联网发展普惠金融的路径选择[J].金融与经济.2014(4).

[3]何文茜,田盈霞.浅析互联网金融对我国普惠金融的推动[J].现代经济信息,2014.

[4]胡霞.4G时代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与策略[J].技术与市场.2015(1).

猜你喜欢
农村经济制约因素
中高速增长下农村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中高速增长下农村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生态农业视域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究
我国乒乓球运动消费的制约因素探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制约阜阳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以电子商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考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